语文教学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

2009-01-29 06:07韦月朝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蔡桓公课文精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主动地思考、讨论、质疑、发现、尝试和创新,从而自觉地探讨课文,深入地理解和领会所学的内容。

一、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

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很容易把教材内容上成纯粹的讲授课,以为讲得越详细越好,却忽略了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原则,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为此,教师在上课时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促使他们开拓思维,在思考中自主学习,在学习中体会乐趣。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以把所学的课文内容归纳为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深入地自主学习。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石缝间的生命》时,教师可提供以下几个问题给学生思考,以便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

①课文具体描绘了哪三种植物来表现“石缝间的生命”?

②这三种植物都具备怎样的特征?

③课文通过描写“石缝间的生命”,表现了什么精神?

④这篇课文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很快就有了自己的见解,教师接着进行点拨引导,和学生边讨论边分析学习内容,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如针对第③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课文通过描写在石缝间顽强生存的小草、蒲公英和松柏,表现了一种勇于战胜困境,不断争取进步,不断谋求发展的强者精神;有的学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这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文章,通过描写“石缝间的生命”,表现了一种在困境中顽强拼搏,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民族精神。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一一给予肯定并加以点评,整节课的教学气氛浓厚而热烈,学生经过自主思考获得知识的愉悦,足以令教师感到欣慰。

二、留给学生自主讨论的空间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通常都会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他们更希望能把这些见解与体会都说出来,和老师同学们进行讨论交流,并期望自己的认识能得到肯定和完善,在充分的自主讨论交流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感悟得以相互碰撞、相互补充,大家不但学有所得,而且能体验到畅所欲言的无比快乐。

请看一个课堂教学片段,学生在讨论发言:

“因为只有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才能更好地获取新知识。”

“格物致知的精神是要求人们勇于实践,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

“只有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才能有助于开展科学研究。”

“只有做到格物致知,才能更好地了解事物的真实情况。”

“作者谈格物致知,也就是谈实验精神,表现了动手实验对探求真理的重要性。”

“养成格物致知的精神,有利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具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

这是学生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的课堂发言,针对教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我们如何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他们自主思考之后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畅所欲言、发表看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上正好得到了体现,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再留给学生充分讨论的空间,让他们根据阅读思考题在小组间先合作讨论,然后再由小组代表发言。通过讨论沟通,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会更深刻,如果仅仅让教师根据教案纯粹地讲授这两个问题,那会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啊!

三、留给学生主动质疑的空间

宋代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语文教学中,教师留给学生一个质疑的空间,鼓励他们大胆质疑,给他们主动质疑的机会,能促使他们在讨论中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如我们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学生对其中一个句子“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提出质疑:这句话中的“家”和“客”岂不是很矛盾?又有谁在自己的家里做客的呢?

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解开疑问:作者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扶养,五岁时被领回家中开始读书,但依然受到冷遇,被亲生父母漠视。诗人在这里正是抓住了“家”与“客”这一对矛盾,“能做客的地方不是家”,作者在自己家中却像是客居别家,表达了一种复杂而辛酸的情感。

学生能提出这样的疑问,说明他们学习用心,善于思考,教师必须加以肯定和好评,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了疑问,师生之间自然而然地就会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探究课文,加深理解。于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我看着母亲怀里的不熟识的妹妹”这句话来分析:“妹妹”当然是熟识的,然而作者却说“不熟识”。正是这种强烈的矛盾对比写法,才能表达作者内心深深的痛楚。

学生有了质疑的空间,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仅深刻地领会了文意,而且培养了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留给学生自主发现的空间

教学的过程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发现的过程。学生的思考及其看法,其实就是学生的发现。这种做法的价值在于:学生在“发现”中培养了探究思维的能力,在“发现”中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心理体验,会促使学生带着疑问,进一步深入地思考所学内容,主动地和同学展开讨论,从而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自己的语文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

如在教学《春》时,其中“体会文章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是一个重点的教学目标。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简要地温习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然后以课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为例句,提问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以温习过的修辞格为依据,经过思考讨论,很快就作出了解答:用了“反复”“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盼望着 ,盼望着”是“反复”,强调了人们盼望春天到来的急切心情。“春天的脚步近了”,是“拟人”,把春天拟人化,突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把春天当作人来描写,让读者仿佛看到春天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为全文定下轻快活泼的感情基调。

接下来,教师留给学生一个发现和体会的空间,让他们细读课文,在一定的时间内,分别找出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并展开小组竞赛,每答对一个得10分,看哪组胜出。结果,学生动脑动笔,积极地进入自主学习的状态,之后,教师稍加点拨引导,边提问边讨论边明确,很快地完成了这个教学目标。这时,教师会发现,学生们还沉浸在自我发现的欣喜之中。

五、留给学生主动尝试的空间

语文教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与理解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行地分析和把握所学的内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认知水平。为此,教师可创设自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语文。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敢于去尝试、去探索,并通过与同学的讨论交流,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请看以下的一个教学课例:

在学习《满井游记》的课堂上,学生们围绕着“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译读课文→赏析课文”的教学步骤,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了自主的阅读和理解,在“赏析课文”这个步骤中,他们用“美在……”这样的句式从文中找实例,尝试着赏析这篇文章的美,在热烈的合作讨论中,他们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作出如下归纳:

美在写景:写了春水之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了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化,山色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理发髻;还写了春柳之美,麦田之美,共同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景图。

美在写人:饮泉水煮茶的人清雅悠闲,喝酒唱歌的人豪爽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从容舒适,形成了一幅各得其乐的郊原春游图。

美在写物:曝沙之鸟安闲恬静,呷浪之鱼自由自在,在美好春光之中,作者感受到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洋溢着一股喜气。

美在写情:作者来到郊外,看到高柳新绿,闻到泥土芳香,心情快乐得就像“脱笼之鸟”,游玩之后,赞叹这美好春光,为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欣赏而感到惋惜,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必把教材内容一一分析出来,而要善于放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留给他们自主尝试的空间,让他们在合作探究、讨论交流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断提高自身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六、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使学生全体都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热爱、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吸纳人类进步文化的精华,具有广阔视野和创新能力,成为对民族、国家、人类有责任感的现代公民。”这里特别提到“创新能力”,为此,教师要构建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基础的开放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敢于质疑,从而留给他们一个创新的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扁鹊见蔡桓公》时,教师可创设思考讨论的情境,让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些学生就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蔡桓公讳疾忌医固然是错,但扁鹊犯的错更大,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扁鹊作为医生,规劝蔡桓公治病的方法太直接太古板,每次一见面就说他病在什么地方,不医治就会怎么样,令人反感;第二,扁鹊没有设法先医治蔡桓公讳疾忌医的心病,让蔡桓公一再推脱,延误治病的良机;第三,扁鹊不会变通劝说的方式,让蔡桓公提早意识到自己的病情,如没有指出他发病的特征,没有让和他亲近的人代为劝说等等。且不说学生的见解有多少合理的成份,只要他们能提出与传统不同的看法,有这样独到的认识,教师都应热情地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多一些思考、讨论、质疑、发现、尝试和创新的空间,将这六者相互促进、灵活运用,促使学生自主地学习,会带来良好的教学效果。

(韦月朝 广东连山县民族中学513200)

猜你喜欢
蔡桓公课文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讳疾忌医
从“讳疾忌医”说起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讳疾忌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