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探微

2009-01-29 06:07陈小园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中学语文重点美的

教学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时所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美是一种创造性的教学语言的运用艺术。教学语言美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素质。教学语言美的水平,直接影响教育和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努力追求教学语言美,自觉、深入地研究、探讨和把握语言美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影响及其规律,使教学语言更得体,更完善,更优美。研究和探索教学语言美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进行一个粗浅的探讨。

一、教学语言美的特征

关于教学语言美的特征,研究者们已发表了许多见解,但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结论。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并结合本人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学语言美主要的特征应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针对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学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炼和逻辑性、系统性,在语法上要求用词恰当、简洁明快、干净利索。教学语言的教育性是指教学语言健康、文明、进步,富于哲理性,以理服人,以德育人,以情感人,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全部教学语言实践当中去。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教学语言的针对性是指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环境,运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教学语言的艺术诱导作用,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学语言的创造性包括创设优美的语境、创设优秀的语言以及创设优良的教学流程。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即所谓“寓教于乐、寓庄于谐”。

教师在教学语言美的追求和运用上应将上述描述不同侧面的六大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自觉地研究教学语言美,追求教学语言美,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独到的教学语言美,体现个人的精神力量与个性特征,从而力求全面优化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课堂教学语言美探微

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探索和发展教学语言美,以求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呢?以下主要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课、抓重点、破难点、逢妙处、提问题、作结语六个重要环节,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导入课,语言要引人入胜

导语就是导入教学的语言,所起的作用是点睛显旨、定“基调”,具有激思性、激情性、激趣性的特点。“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引人入胜的导语将为这堂课的教学获得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按照教学语言美的规律性,有目的、有计划地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巧妙地设计和运用课堂教学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的学习。

设计导语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巧布悬念法,设障激疑法,引导观察法,兴趣引导法,情感共鸣法等,例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运用情感共鸣法。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友谊,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中最为珍贵的感情之一,人人都需要友谊。比如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他们的友谊都闪耀着光芒,被后人传为佳话。在人类历史上还有两个人的友谊被列宁称颂为“超过了古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恩格斯为安葬马克思时所写的悼词,从中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这两位伟人之间的深厚友谊。这段导语是抒情式的,它既富有激情,又充满哲理,深深地感染了学生,把学生带入一种对伟人的怀念和敬仰的情境之中, 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导语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对比或类比导入法,运用游戏、歌谣、谜语、诗词法等等。总之,设计导语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启发性、知识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等原则,不拘一格,独具匠心,巧妙设计,才能达到开拓学生思路,陶冶学生审美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之目的。

(二)抓重点,语言要提纲挈领

课堂教学语言要提纲挈领,切忌面面俱到、平铺直叙。上高山才能见谷之深,下深谷才能见山之高。教师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应在课文中选定一个或几个重点段落指导学生进行精读。这些段落内容丰富、含义深刻,为课文重点所在。抓住了这些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能牵一发动全身,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从而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使学生的思维像“点睛”之龙一样自由腾飞,收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教学效果。

抓重点,语言要提纲挈领可以有题目分析法,中心选材法,咬文嚼字法,段落辨析法,要素揭示法等。例如教《项链》这一课文时,教师抓课文重点可以通过揭示要素作为突破口。教师把分析作品的故事情节这一要素作为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故事梗概、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项链是假。接着,以此为线索,分别列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这样,既反映了作品的故事性,又体现了课文的艺术性,突出了教学重点。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不同,要素就不同,教师应选择与教学目的关系最密切的要素进行重点分析。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明确它们的关系,而不能误导。

抓重点的方法除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方法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方法。如层层深入法,由表及里,图表法,比较对照法等等。抓重点,首先要明确一篇课文的内容的详略、主次,其教学重点应是课文教学的主体部分,是教学的目标与方向。其次,课文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教学重点当然也应有所区别。教师选准了重点后,就应从实际出发,选定适当的教学方法,恰当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对重点进行要言不烦的点拨,用极经济的时间,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

(三)破难点,语言要深入浅出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学生不容易理解的地方,是课堂教学的“拦路虎”。破难点,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深入”即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包括教材的内容、基木线索、关键点、重点等,此外还要深入地了解学生。“浅出”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一针见血”,简洁、生动、形象而传神,使学生易懂易记。

破难点,教学语言深入浅出的方法,归纳起来有化整为零法,旁敲侧击法,架桥铺路法,设疑点拨法,精讲多练法等。例如《鸿门宴》一课中有三十几个“之”字,“之”字在课文中是一难点。教师教学时就可以运用精讲多练法。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带“之”的句子全部提出来,联系一定的语言环境,将“之”在文中的具体用法进行分类排列,归纳出“之”字的几种意义和用法:1.作结构助祠“的”解;2.作动词“到”解;3.作人称代词“他”解;4.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用法,无意义。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将已经学过的古文中带“之”的、有代表性的例句提炼出来,将它们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加以比较、分析和补充,然后较为完整地归纳、整理出“之”字的多种基本用法。这样,学生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就加深了印象,今后在学习过程中遇见了带“之”字的句子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了。

运用教学语言美破难点的方法还有许多,如讨论法、情境法、问答法、纠错法、迁移法,还可以运用比喻或编歇后语、对对联等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语言,深入浅出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将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生为熟、化理为趣来突破教学难点,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逢妙处,语言要声情并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逢妙处,语言要声情并茂。没有感情的教学,丝毫不能给人以美感,它只能导致教学艺术生命的窒息。语文教材中,不少是古今中外的名篇,作品中均有绝妙之笔。教学语言声情并茂要求教师首先要深入教材,发掘情感,其次要以真情实意,发挥情感,第三,教师还要运用教学语言技巧,让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讲练结合,一方面唤起学生深刻的理性思索,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

教学语言声情并茂的方法有情境交融法,运用修辞法,语言表达技巧法,借助幽默法等。其中借助幽默法就是将幽默语言运用于教学并以其独特的妙趣横生的艺术魅力,使学生在会心的笑声中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辽宁特级教师魏书生曾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绝妙的幽默素材,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唐·吉诃德的与风车大战等等,这些幽默之处需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发现,尽心地体会,并用幽默的教学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幽默中得到启迪和教学语言美的享受。

(五)提问题,语言要蕴藉含蓄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中常用的以发问的形式开发学生的智力,唤起学生进行思维活动而使用的教学重要手段,也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课堂提问要做到适时、适度还要适当。课堂提问的教学语言要蕴藉含蓄,让学生有想象空间和思考余地。

课堂提问的方法有阅读提示法,质疑启发法,分析推理法,前呼后应法,延伸探讨法等。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一课结束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鸿门宴上项羽错失良机,放虎归山,最终战败于刘邦。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历史就有可能改写。你们怎样评价项羽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呢?这个问题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值得学生深思与探讨。

课堂提问还有许多种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检查提问法,评价提问法,总结提问法等等,提问的方式可以直问、曲问、泛问、特问,还可以设问、反问、疑问、激问、追问等等。总之,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新奇的蕴藉含蓄的提问语,应该能表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研究,能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各项具体目标,要富有启发性,并能使学生自省,促进教学活动逐步顺利完成。

(六)作结语,语言要余味无穷

结语是指课堂教学的结束语或总结性的教学语言。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描龙描凤,重在点睛。”“收口”和“点睛”便是结尾的神圣使命。教学的结语与导入语一样是至关重要的,它对完成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学结语是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衔接新旧知识、贯通前后内容的纽带,是从课内到课外、由知识向能力过渡的金桥,是启迪思考、开发智力的钥匙,往往能收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之效。

课堂教学作结语的方法有激励抒情法,引人深思法,总结归纳法,提炼升华法等。例如讲《记念刘和珍君》时可以这样对全文作结语:“通观全文,鲁迅先生像一位睿智的哲人,俯瞰人生,远眺历史,他把他的慈爱与尊敬、困惑与痛苦、悲怆与愤怒种种感受交织在一起,凸现在对学生、对国家、对民族的‘大忧‘大爱之中;他把他对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在灾难中苦苦挣扎却又奋斗不息的民族的深深忧虑,熔铸在他所敬爱的学生身上。可以说,他写个人的遭遇不幸,是紧紧维系在对国家、民族命运深重忧患的基础之上的。这才是先生文章的思想内核。”这一精彩的结语,让人振奋,让人警醒,让人沉思,把人带入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妙境。

作结语的方法还有画龙点睛法,讨论法,评述法等等。教师应从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出发,掌握和运用课堂结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发挥结语的作用,帮助学生激趣、启智,理清思路,以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以上粗浅地探讨了一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美的特点、要求与方法。值得提出的是教师知识积累不同,道德修养不同,教学经历不同,性格特点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等,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风格就迥然不同,有明显差异;此外,教学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等的不同,教师的教学语言美也有所区别。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美的修养,自觉地追求、苦心地修炼,在注重知识积累的同时,注重加强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进和提高教学语言美的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美的风格,使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更加富有生命力,使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美的艺术永远呈现出一派百花齐放、生机盎然的新气象。

参考文献:

[1]谭德姿.教学语言艺术[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

[2]钱威.教学语言艺术浅探[J].教育研究,1991.

[3]凌空,司君恒.怎样掌握教学语言艺术[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5]阎承利.教学最优化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5.

[6]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7]孙春成.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8]王松泉.语文教学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陈小园 福建省福州市文教职专350002)

猜你喜欢
中学语文重点美的
好美的雾
重点推荐
这些是今年要重点做的事
如何让现代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活”起来
重点报道
重点报道
对中学语文情趣化学习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