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写作教学的实用指导策略

2009-01-29 06:07欧治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梁启超文体文章

写作指导是写作教学的核心,如何才能进行恰当有效的写作指导呢?以史鉴今,关注近代学者梁启超的写作教学思想,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实用观”是梁启超科学主义思想启发他对写作教育领域的深刻思索,这在当时是一种极具革新意义的观点。他旗帜鲜明地提出“新民说”,将教育目的规定为培养新民,“教育是教人学做现代人”。他极力反对学校教育“学问不求实用”的做法,高呼:“学而不能应用于世,不论如何勤学,终是纸上的学问,其结果纸仍纸,我仍我,社会仍社会,无一毫用处也。”[1]他主张革除旧弊,视作文为应世之需,要求学生作文“求真求达”。“求真”即写出真情、真事、真感受,“求达”即照事物原样说出,令读者完全了解。“求真求达”的写作教学目标如何才能实现?这可以从梁启超发表在专著《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的“实用”作文教学构想找到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一、写作教学内容的实用策略

为了实现“求真求达”的写作教学目标,梁启超认为写作教学内容必须务实为用。

1.文体重实用

究竟写作教学应以哪样文体为主,这是摆在当时语文教育界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梁启超曾经倡导过“小说”,也实践过“新民体”,但他主张在学校里,写作教学应重在指导学生写实用价值最大的文章。他把文章分成三类,记载文(或记述文)、论辩文和情感文。记载文相当于现在的记叙文和说明文,论辩文即议论文,情感文是文学作品。他说:“一篇之中,虽然有时或兼两种或兼三种,但总有所偏重。我们勉强如此分类,当无大差。作文教学法本来三种都应教,但第三种情感之文,美术性含得格外多,算是专门文学家所当有的事。中学学生以会作应用之文为最要,这一种不必人人皆学。”[2]而在记载文和论辩文这两者之中,梁极其重视记述文的写作。他批评当时学校的作文科过于偏重写论事文很不对,说这种教法全是中了八股策论的余毒,由此产生奖励剿说、奖励空疏及剽滑、奖励轻率、奖励刻薄及不负责任、奖励偏见、奖励虚伪等弊病。长期受此种教育的学生会养成不健全的人格,“国家和社会之败坏,未始不由于此”。与之相反,他归纳出学作记述文的好处至少有三种:养成重实际的习惯,不喜欢说空话;磨练出追求事物的智慧并养成“耐烦性”;练习对于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磨出缜密的脑筋,得着治事的智慧。当然,他重记述文并非排斥写议论文,因为议论文可以磨练理解力判断力。“如果学生确有他自己的见解而不得不写出来”时适量写作,是趋利避害的明智选择。

长期以来,中国在应试教育制度下的写作教学陷于梁启超所抨击的那种方式,其效果和恶劣影响也无不如梁启超所言。21世纪实施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写作,文体不限,从而师生逐渐生出淡化文体的倾向来,甚至出现 “无文体写作”。语文教材大多不按文体组织单元,客观上也使师生对文体界限更加模糊。结果,文体不清导致表意混乱,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似是而非,莫名其妙。梁启超鲜明的文体意识和明确的写作教学价值观启发我们要结合当代文体发展的需要,明确文体观念,加强文体训练,形成学生实用的写作能力。

2.语言重实在

实用思想使梁启超注重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他认为只要能整理好自己的思想,语言文字自可随心驱遣,或文或白,或文白兼用,通达即可。胡适却坚决将文言与白话对立起来,要求人人都能使用明白晓畅、没有文法错误的国语自由发表思想,拘泥于从欧美语法框架套来的文法体系,限制了学生作文创造性的发挥。由此可以看出梁启超不拘泥于语言形式问题的思想高度,要比胡适更通达、看得更远。其实,他本人的写作就是语言“实用观”的绝好例证。他创造了“新民体”,语言平易畅达,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充满情感。按这种文体特点写出的文章一经发表,读者反响强烈。胡适评论道:“梁启超最能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他不避排偶,不避长比,不避佛书的名词,不避诗词的典故,不避日本输入的新名词。因此,他的文章最不合‘古今义法,但他的应用的魔力也最大。”[3]针对时人作文令人不解的现象,梁启超总结出原因有二:一是谬为高古,二是没有理学修养。具体指故意写难字难句,让读者难读难认,自以为高不可攀,或者文理不通,附庸风雅。时下的学生作文,词不达意或言词花哨却情意苍白的现象相当普遍,这是不可取的。好文章在于感情真切诚挚,语言畅达实在。

3.内容重实际

为了使文章实用,梁启超坚持写作内容要从实际出发,抒发真实感受,“求真”是作文的第一个标准。“真”指要“客观的真实”,不说不愿意说的话。对于以叙述客观事实为目的的记载文,万不可用主观情感夹杂其中,将客观事实任意加减轻重。因此,搜集文章材料时要特别认真,力求充分、齐全,并且加以鉴别。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他是从培养初学作文者的“文德”观和“文体”感出发,认为凡做一篇记载文,便要预备传到后来作可靠的史料。一面对于事实负严正责任,一面对于读者负严正责任。为此,他竭力排斥琦丽之文、矫揉造作之文和带帖括气的空泛之文,认为这类文字都是没话找话、极不自然的东西,毫无实用价值,学生既不能读,更不该写。2001年颁布的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足以证明梁的远见与卓识。为了写出切实内容,梁启超指出,作文的命题要确实,要有范围。所谓“确实”,就是写真人真事,写真地方、真感受。所以,记述文的题目,“最好是学生身历或耳闻目见的事迹、物件或地方”,“或读过的书”;论辩文的题目,“须是一个切实问题,最好是学生直接感利害者”。所谓“要有范围”就是命题力求具体切实,角度小。他反对出无关痛痒和空泛无边际的文题,如“中国宜自强论”“民生在勤说”之类,空而不能驳。论辩文最好的题目是两边对驳,论者可以持对立的见解展开讨论。这样,文思就不会枯窘。

二、写作教学过程的实用策略

写作需要一个过程才能完成。要使学生写出语言实在、内容实际而实用的文章,教师必须对写作过程进行有效的指导。梁启超非常注重这一点,在其写作教育著作中有“教授法”一节专作介绍。

1.设计科学有序的教学环节

梁启超认为作文教学是循序渐进的,各级各类学校理应相互衔接,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他指出,西洋学校的教学是“先识字,次辩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中国传统语文教育则相反,“未尝识字,而即授之以经;未尝辩训,未尝造句,而即强之为文”[4]。开学不到一月,即将动辄千言的大学之道,骤以施之,学生如何能解?他从以读促写的教学思想出发,他构想出一个分类、分期、分组的三分教学体系。分类分期是把学生应学会写的普通文章分为记载文和论辩文两类,一学年中前一学期教记载文,后一学期教论辩文,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分组是把在组织上、作法上可以进行比较的一组文章,放到一起讲,不能一篇一篇地讲。比如讲记静态之文,选十篇令学生看,教师教他如何看法,用一组十篇比较阅读,使学生知道同一类文章有如此种种不同,或同一类题目,必须如此写法。这种分类分期分组式读写结合法考虑全局,目标集中,学习有序,具有跨越时空的生机与活力。

此外,梁启超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非常注重科学精神。他反对一味由老师进行填鸭式的理论传授,也不能任由学生随意摸索,而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他提出,每一个学期开始之时,先要有一两堂讲演式的教授,把本学期所讲那类文作法的重要原则简单说明,令学生得着概念来做自习的预备。他所提的讲授不同于现在语文教师的概念灌输,梁启超非常重视情感教育和趣味教育,他演讲式的讲授,富有情趣而令学生难以忘怀。老师讲授文法后,指定若干篇文章令学生先行阅读,看每篇作法的要点在哪里。他认为课外自学要在自修室进行,而且用功时间最少要与讲堂时间平分,这足以说明他对课外自学的重视程度。一组文章看过后,学生已基本读懂,老师在讲堂上不必逐字逐句逐段讲,而是采用讨论法,让学生把自己所想到的说出来。年级低一点的,教师指导多一点。年级高一点的,应给学生更多独立发表见解的机会。作文评改也是由师生一起讨论,教师评阅后,将文卷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说说观察点、取材详略、结构安排,然后老师评判其优劣。这种“课前讲授——课外自学——课堂讨论”的三步教学过程设计,符合作文教与学的规律,师生互动,具有时代开创性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2.选择丰富多样的写作范例

学生写作是一个从模仿到创新的渐进过程,作文中的模仿往往需要有多形式的范例供学生借鉴,这一点梁启超格外重视,丰富多样的写作范例贯穿其写作教学理论的始终。他既将每一种思想讲得生动、通俗,又能选取多角度多形式的范例来证实他的思想,其中举例最多的是关于记载文规矩的阐述。他以系统分类的逻辑方式,逐一辩明记述不同事物的不同方法,每种方法都举出实例,示范如何谋篇布局,如何详略得宜。如他在“记静态之文”中以打比方等形式描绘出五种观察方法的各自特点,再分别从不同角度列举多篇模范文,一一分析知识在范文中的运用,巧妙揭示范例与学生写作的内在联系,使人一看了然于胸。为了说明记事文的四条写作原则,他一口气举了《左传》和《资治通鉴》中八大战役的十三个实例互相比较,情理交融,堪称绝妙。他认为“读”是为了“写”,为了帮助学生写好作文,他依据文体的需要一一列举各朝各代作家作品,包括史传、记、序、论等类,对所举例子,他都有极精彩的分析,教学生体会写作理法,发现写作规律。相比之下,如何以适当的方式提供多样的写作范例,仍是当今语文教材编写没有充分做好和语文老师难于做到的地方。当今写作教材,要么内容繁多,理论性太强,是知识和名词术语的堆砌;要么内容简略,只列出题目或话题,缺乏恰当的范例,完全让学生自己摸索,随意作文,学生难以受到切实启发。作文训练时教师也经常让学生模仿课文和优秀习作来写,但只限于从课文中归纳出写作知识,没有对文章的作者与接受知识的学生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引导与对接,学生无法从范文中触发个性体验,对概念术语的记忆只会带来机械照搬,作文难出新意。

3.指点具体实用的取材方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什么”往往是困扰学生作文的一大难题。 “求真求达”的写作目标,需要许多材料才能做到。如果随便出个题目让学生凭空瞎想,必然导致胡编乱造,危害学生文德和人格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指导取材方法或直接向学生提供材料。这一点,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开始予以重视,但课标和语文教材都没有提出具体的指导方法,而梁启超的认识则相当深刻。他认为取材方法主要是观察法和取舍法。凡是学生直接能接触到的人事景物,通过普遍而精密的观察得来;凡是学生不能直接接触到的人事景物,则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切实掌握。学会观察和思考生活,自觉积累材料,这是取材的最主要途径。但实际上,由于受生活环境的限制,加上学生辨别力不强,若教师笼统要求学生自己搜集材料,不指点搜集的方法,学生所得仍很有限,不足以成文。所以,很多时候需要由教师提供材料。梁启超提出了三种方式:一是供给,即直接印发资料;二是口授,即口述资料;三是指定文件,即指定阅读资料。而在何时提供哪样的材料也要讲究,如果满足于让学生摘抄或背诵,没有真正触动学生心灵,积累的材料就如一潭静水无法成为写作的源泉。对此,梁总结出三种指导方法:一是将材料与范文同时供给。二是先供给材料,令学生写成文章,再供给范文,让学生对比分析,以悟得失。三是将必要的材料与不必要的材料同时供给,以考查学生的选材能力。作为一种训练方式,梁启超十分欣赏从正史和《资治通鉴》的对照比较中学习写作的做法。例如,关于赤壁之战,《通鉴》的材料来源是《三国志》中的《周瑜传》《鲁肃传》《孙权传》《诸葛亮传》等篇。如果先布置学生读这几篇传,将有关赤壁之战的材料分别摘出,加以抉择后结撰成文。然后,让他们读《通鉴》,比较自己的习作同《通鉴》的写法有何异同,孰优孰劣。学生经常受到这类揣摩、比较训练,便会懂得材料如何搜集、取舍、组织,思想如何整理,久而久之,自然养成没有材料不作文、思想未经整理不作文的良好习惯。

4.提倡少写精作的切实训练

梁启超务实为用思想体现在作文训练中,重质而不求量,力主少作。他说:“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做不地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5]在完卷过程中,他要求学生对文稿反复琢磨,认真修改,务必达到自己满意为止。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作文训练的意义,他提倡对同一题目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做,因为一题可做数次,记述文分各种观点做,论辩文分两面做。如此则对于一题面面想到,万分了然,可以使学生会做一个题目便会做一百个题目。此外,他主张让学生在课外随意做笔记,作为课内作文的必要补充。这是十分精辟的见解,是对盲目提倡“多写”的有力否定。在篇数上,与其做得多而使师生疲于奔命,倒不如少做几篇,抓细抓实,让学生做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当然,重量轻质是错误的,但以量保质也有必要。当前,作文课时安排太少,加之往往是应试训练,没有做到精讲精练,学生写日记和读写笔记没有养成习惯,无质无量的写作自然难有好效果。梁启超少做精练的目的就在于重点作文少,求认真和规矩;随笔练习多,成习惯达熟练,二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这种“少写精练”的作文教学观,既体现了他求实效的精神,也融入了他“教育是教人学做人”的宗旨。

总的来说,梁启超对写作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实用指导策略环环相扣,切实可行,为写作教学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作文是服务社会的工具,是谋生的手段,因而作文教学绝不仅仅是真情实感的问题,最为重要的是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训练学生写作的基本技能。”[6]可见,实用的写作能力培养仍是当今写作教学的关键。反思我国多年来的写作教学,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评价制度致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带有严重的功利性。教师让学生背范文、套模式以争取高分,无暇顾及学生写作能力是否真正提高,对学生终身发展是否有利。梁启超的实用写作教学思想启发我们,写作教学应该放弃浮华的花样,立足于实用,把写作训练与社会需要、生活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学生适应当今社会生活所需的写作能力。

[本文为2008-2009年度惠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世纪前期写作教育理论的当代审视》(批准号:09WL-01)和惠州学院2009年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20世纪前期中国写作教育理论的当代审视》(编号:C2090301)中期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董宝良.中国教育史纲(近代之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作文教学法.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七十[C].北京:中华书局,1989.

[3]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A].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C].北京:中华书局,1993.

[4]梁启超.论幼学[A].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C].北京:中华书局,1989.

[5]梁启超.作文入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6]黄伟.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J].语文建设.2009,(1).

(欧治华 广东省惠州学院中文系516007)

猜你喜欢
梁启超文体文章
梁启超中国通史撰述略考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
梁启超的妇女观研究
知命与努力:作为“新民”的梁启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