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理念下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困境与对策

2009-01-29 06:07党永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变革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对学习方式变革的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到“我要学”的自觉状态,不仅仅是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会学知识,培养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

1.解决教育现实问题,提高语文学习效率。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中的现实问题更为明显地凸现出来,需要及时解决。尤其是学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高耗低效、主体性丢失、语文教学轻视实际运用等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的学习机会。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解决目前中小学存在的语文教育现实问题的突破口。

2.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教与学是一对共同体,只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适应,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问题,必然包含着语文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变革的问题。教师研究“学”的问题,是为了达到能够更好地“教”,使语文教学更为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智力的发展。

3.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2003年4月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关于语文学习方式、学习问题的基本原则,这实际上是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对教育价值的人本回归,为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4.推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语文新课程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涯,而且也将改变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实现语文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实现对语文新课程环境下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的行动研究。

5.提升生命感悟,构建完整的生命个体。语文学习方式现代化的目标,采用种种措施,改革语文课程内容,转变评价方式,推广新的教学方式,就是要创造一种有利的学习气氛,促进学生形成独特有效的学习方式,而学生独特有效的学习方式的形成,最终又有利于学生整体生命的感悟与提升,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

二、语文学习方式变革的困境

1.转变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第一,社会因素。语文学习是一种社会性活动,语文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是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反映,它必然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对人类以及个人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发展、完善等都具有塑造、定型的作用。对语文学习方式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文化因素、社会政治经济因素、教育因素等。文化因素(特别是基于思维方式的文化传统)对学习方式的影响往往是最为直接、最为明显和最为久远的。在传统思维方式上是与之相适应的求同和封闭的特点,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可以从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特色、学生的求学意愿和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多元化要求来考虑新的语文课程建设,从而推动语文学习方式的有效变革。

第二,教育教学情境因素。学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处于某种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因此,教育教学情境因素自然构成了影响学习方式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学习方式具有影响的教育教学情境通常包括:教师因素、学科内容性质、集体与家庭等因素。

第三,学生个体因素。语文学习方式是学习者个体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学生个人因素必然会对学习方式产生强有力的制约作用。因此,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并据此寻求适合并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个体发展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做到“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变革后面临的问题

首先,片面强调人文教育,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语文教学目标有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教学目标之中,是对以往轻视人文教育的有力矫正。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教育就会陷入纯技术主义的泥沼,但是片面强调人文精神的培养,忽视和削弱语文教育的知识与技能,同样背离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其次,热衷于集体讨论。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在实际中该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有些教师热衷于集体大讨论,误以为这就是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其实,离开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的“讨论”,最终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和混乱,要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的有效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三、语文学习方式转变需要处理好的几对问题

1.学生自主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要求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还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走极端或是矫枉过正,放弃了教师作为教者的主导地位,削弱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2.保持优势与弥补不足的关系。中国基础教育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学生基础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动手能力。在反思、分析不足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我们自身的优势,如学生的基础知识打得扎实宽广,书面考试的成绩也比较出色。

3.培养创新能力与掌握基础知识的关系。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考查而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程特有的实践性和运用性,这是以往语文学科教学的一大顽症。我们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同时,需要注意不能脱离根本,不能淡化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因为我们的语文课程无论怎么改革,仍然避免不了考试这一相对公平的检验手段和选拔人才的方式。

此外,在转变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时,还必须处理好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个性发展与共性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不能因为过去忽视了某一方面而在对它重视的时候又忽略了另外一方,应该妥善处理好矛盾着的双方,从学生生命成长的高度来理解学习的意义,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杏保,陈钟梁.纵论语文教育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发展论[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党永海 甘肃庆阳师范学校 7450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变革因素
解石三大因素
变革开始了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