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模式反思

2009-01-29 06:07赵得宁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麦穗课程标准高中语文

一、新课标外衣下的花拳绣腿

不久前听了一节高一的公开课《拣麦穗》,这节课要贯彻新课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讲求课堂的互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手段”等目标的。上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自读,找出感动的地方。结果用的是分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大声讨论,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然而这个问题恰恰不适合讨论,而适合独立思考。默读思考,才能触动心灵的感悟。

一节课40分钟时间,共穿插播放音乐四次,歌曲分别是《爱的奉献》《糊涂的爱》《爱不爱我》,另外一段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这些音乐虽然都跟 “爱”有关,但《拣麦穗》中的“爱”绝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爱”,如果说第一支曲《爱的奉献》还有点联系,或者说与主题吻合外,《糊涂的爱》《爱不爱我》却是偏离中心,纯属哗众取宠,喧宾夺主,适得其反。这样的课型设计也许只是为了迎合某些考评听课人的格式化评价特性。量化考核标准延及到课堂,也使得教师的课堂设计变成了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

文学作品的鉴赏应该从文本入手,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语言文字的解读,体会作者融于作品中的情感倾向,从而受到教育,如果只是为了营造课堂气氛,只是为了评价的量化考核,那么我们能不能在教《拣麦穗》时再播放《两只蝴蝶》甚至《老鼠爱大米》呢?如果可以,学生是高兴了,因为这是流行歌曲,而卖灶糖的老汉如果在天有灵,听到这些歌曲,不晕才怪呢!

二、应试教育下的语言文字游戏

高中语文教学目前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应试教育带来的急功近利思想。而这样舍本逐末的做法恰恰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虽然实行了新课程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是换汤不换药,对文本本身只是象征性地解读,甚至是只解读一部分,而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做题上。反复地进行中考、高考模拟,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读书,只是机械地做题,即使做对了,或者暂时取得好的考试成绩,但那只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连学生写作文也成了格式化。一切为了考试,却忽略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基本学习规律,学生背几篇作文,死记几个材料,临场按部就班,生拉硬套。

三、语文教学中感情渗透的重要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科书以文选方式呈现,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向度的特点。无论教师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语文能力(如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等),认为都必须紧紧扣住文本本身,从选文实际出发,有明确的指向和目标。

针对这样的课程内容特点,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就绝对不能千篇一律,格式化,教条化。反观现实,只要是公开课,就都要运用多媒体,就都要让学生课堂分组讨论,就都要分析和合理分配、教学反馈等等不一而足。语文教学的课堂设计应根据文本特点灵活多样。有些课文老师讲一节课也无不可,如一些古诗词,只留一点时间给同学们读背即可;有些篇目不一定非要用多媒体,简单的板书即可,如《拣麦穗》。有些篇目可全由学生自读,教师引导,学生发言讨论,如钱钟书的《窗》。这样就给教学评价提出一个问题。但不管怎样,教学评价不应该格式化,分成表格形式填空,而主要应看课堂教学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仍然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而后两点是以往的教学大纲中所没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因素。课程目标中,“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都强调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指语文学习方面,也指文化价值。再以《拣麦穗》为例,主人公的人生价值观只有从文本出发,细心研读品味,才能准确地理解。当我们完全理解了卖灶糖的老汉和“我”之间那种纯朴和无私的人间真爱的时候,我们怎能和《糊涂的爱》《爱不爱我》等这些歌曲联系起来呢?也许同学们自主阅读,相互交流,也能读出个中三味,何必要我们老师误导。

四、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

“应用、审美、探究”是高中语文课程新的关键词,它概括了高中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法,集中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新理念。应用,就是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语文教育具有审美教育功能,审美教育的作用是促进人的情、知、意全面发展。近代德国思想家席勒指出:感性的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变为审美的人,最终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语文教学就要把鉴赏文本、联系实际应用及情感审美完整地统一起来,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譬如教柳咏的《雨霖铃》,这是一首送别诗。而送别是人们经常遇到的场面。孩子求学送行,朋友远行送别,就是恋人送别,也有不同的审美情感。如邓丽君的歌“送你送到小村外,有句话儿要叮咛,现在正是百花开,路边的野花你不要采,记住我的情,记住我的爱,记住有我天天在等待,我在等着你回来,千万不要把我来忘怀。”整首歌词中都表现的是“我”多重要,不许你这样,不许你那样,这样的结果可想而知,男主人公肯定心生厌烦,嘴上说:“回去吧,我记住了。”心里嘀咕:“不采白不采。”而换一个角度,替对方着想,效果就不同。如陕北民歌《走西口》所唱:“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我实难留,手拉着(那个)哥哥的手,送你送到大路口。走路你要走大路,千万莫要走小路,大路上的人儿多,拉话儿解忧愁……”整首歌都是为对方考虑,替对方担忧。这种情感的表达直接影响到男主人公的心里,他就会依依不舍,泪眼相看,“我记住了,你也要保重身体,别老挂念我,吃好一点,别舍不得……”同样的送别,同样的身份,表达的角度不同,效果就完全不一样。通过这样的扩展,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启发了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思路,同时培养了审美意识。

新课程标准文本内容的变化,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事。课堂设计也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从而利用一堂堂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课堂,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赵得宁 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737109)

猜你喜欢
麦穗课程标准高中语文
五月麦穗金灿灿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彩虹色的雨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麦穗穗
拣麦穗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