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

2009-01-29 06:07盛群伟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高职评价

课程教学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教学实施一般由教师的教育方案设计及其执行来完成,对教师来说,课程教学实施就是教学实践。课程教学实施的本质是变革,语文课程教学实施的本质是“机会”变革为“活动”。由言语实践机会转变为言语实践活动,使课程内容由“或然性存在”向“实然性存在”的转变,亦即与语文知识相融通的“言语经验”(内容)的转化(获得)[1]。笔者意在对高职学生语文课程的教学实施策略方面,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讨。

一、精选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要担起人文重建与能力训练的双重责任,必须把高职语文教学纳入培养学生能力的宏观视野中,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确定教学内容,使高职语文教学成为配合专业技能学习、提高人文素质修养和增强学生能力的必要环节[2]。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按照“激发兴趣、优化选文、注重审美、讲究实用”等设计原则,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精选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一)选择对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帮助意义的经典作品

教学内容应选择那些思维容量大,能体现高尚的理想与人格和积极上进的精神,深刻反映历史与现实社会生活中为大学生密切关注的问题,表现真挚的思想感情、智慧理性、审美价值,并且能提供审美愉悦和思维启迪的课程内容。

经典作品中富含着深邃的积极向上的育人思想。如关于大丈夫人格的塑造,可从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使学生受到启迪,让学生懂得在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之间发生深刻矛盾的时候,保持着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和高贵的灵魂,表现出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的重要性。这种为信仰和理想、操守和尊严,不惜牺牲生命、舍身成仁的大丈夫人格成就了传统文人人生的崇高与伟大,增加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厚重感和深刻性,对青年学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又如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舒婷的诗歌创作主要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她的诗既有着鲜明的时代的叛逆精神,又有着执著而深切的热爱之情,发自内心而真实优美,被人誉为“心灵世界的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她的一首代表作。诗歌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表达了一种希望光明的痛苦和挚情,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和挚爱。这是一首将爱心献给祖国的深情力作。

此外,儒家提倡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道家对现实世界的超越,“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的时间观等等,这些古代经典作品中的教育思想对于高职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选择贴近社会和生活实际的内容

高职学生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加之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多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开展教学,他们理应更多、更广地接触社会。因此,教学内容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贴近生活,掌握一些解决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的基本技能,比如在说的能力培养上,可加入社会、生活中热门话题的辩论,应用文写作也要瞄准社会和贴近生活的实际训练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实际技能得到提升,学有所用。

笔者在从事旅游专业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旅游专业的需要,选择了《常德的船》《钓台的春昼》《庐山面目——庐山游记之一》等文章,尝试让学生从文章中挖掘旅游资源,引导学生写导游词,这样写出来的导游词,虽然少了景点内容的介绍,但是训练了学生的一种思维方式,充分地挖掘了课程资源,也培养了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

(三)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言语交际训练内容

国家教育部高教司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中国劳动部门和社会保障部门借鉴国外的成果,从本国的实践经验出发,初步确定了我国职业核心能力体系框架,首要的便是交流表达能力。在2003年教育部进行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工作中,对学生素质测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是任何职业或行业都需要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且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技能。

高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水平低,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言语交际训练中,要通过切实可行的考核,逐步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以适应高职教育“实用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朗读、自我介绍、演讲、论辩、谈判等训练中,还要将培养说话能力与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结合起来,战胜胆怯,增强勇气,使口语训练成为发展综合素质的活动。

二、变革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基本活动形态主要由教师的“呈示”构成, 教学“对话”离课堂教学还十分遥远。教师的角色依然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而不是学生学习主体的主动建构者、帮助者、促进者。知识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认知,而非元认知。学生对高职语文教学中沿袭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非常反感。笔者针对教学模式问题,对学生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问卷有五个备选项(可多选):

A.老师讲,学生听

B.师生对话式

C.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允许、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增加课堂讨论内容,把讨论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

D.老师提出问题,学生主动探究获得知识

E.其他(请列出)

答题情况见问卷调查统计表1。

表1问卷调查统计表

01

从表1可以看出,学生希望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获取新知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必须把课堂的阅读权、选择权、思维权、探究权、创造权、体验权还给学生, 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学定教,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服务于学,而不能以知识的灌注取代学生的实践, 以自己的理解替代学生的体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拙劣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优秀的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

针对目前教师教学中的知识目标、问答习题、教师主体三条原则,戴士弘教授提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评价三条标准: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3]。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往往是介绍作家作品、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教师分析讲解、归纳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几个环节,以课本文字和教师语言为课程内容载体,教师系统地介绍知识理论体系,配合提问、做习题、练习,巩固知识。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过利用“任务驱动法”来组织教学。以《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一文的教学为例。用感受和形象来比喻无形的声音是这篇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受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影响,学生往往对文学艺术比较熟悉,而对音乐、舞蹈、雕塑等其他艺术形式的鉴赏比较陌生。应该说这也是人文素质课程所承载的一个任务。因此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项目任务,让学生尝试给诗朗诵配乐,给音乐作品设计舞蹈动作,用文字描绘乐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

教师提示同是以写声音见长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精彩段落,供学生想象和感受: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学生在想象和感受的过程中,师生共同评析这一系列的生动比喻。这里有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流啭花间的间关莺语,有水流冰下的丝丝细流,有细到没有了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有突然而起的银瓶乍裂、铁骑金戈,它使听者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学生通过合作找出了《大明湖边听美人绝调》这篇文章中的比喻,发现作者设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或用感觉,或用视觉,或用听觉,而同是视觉,有的绘其形,有的点其色,形色兼备,体现了白妞演唱的美妙。通过作者的描写,对白妞的演唱,似乎不但能听到甜润清丽的歌声,而且可以看到参差错落,起伏跌宕的形象,不但可以欣赏到那委曲宛转,盘旋穿插不断流动的音响,而且可以体会到沁人肺腑,令人轻松畅快的感受。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学生找到了一把将音乐、绘画、舞蹈等诉诸于不同感觉的艺术样式融会贯通的钥匙,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含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变革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实际价值的认定过程。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绩效”的测量与评价,由此而反馈于课程实施(教学)乃至于课程计划和课程研制方法,求得修正和改进,最终仍落脚于学生的学习[4]。

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步骤,一是测量,二是评价。测量是考核教学效果的一种方法,主要是定量地描述所要实现的目标的实现程度,实际上是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做出考核。评价则是对测量所得的数据、材料等,对照目标做出确切诊断、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注重的是对课程实施效果价值的认定。为了两者的统一,语文课程评价要选择恰当的方式。“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包括考察——考试的方式、定性——定量的方式、自评——他评的方式、以行驭知——多元微量的方式四种。”[5]

课程评价是教学管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和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反馈、评定、导向等多种功能。课程评价工作没做好,必然对教学活动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我国的大学语文教育中,教学评价方法却过于单一,除了终结性的笔试或书面考查,几乎没有其他能体现语文教育特色的办法。沿袭的是中学语文考试的老路。吕叔湘先生说过,要把语文教学当作农业,相对于工业而言,它不是程序化的,不是流水线,而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要潜移默化、潜滋暗长。要利用好高职语文学习动态评价的积极导向作用,使它更多地具备反馈调节、记录成长、展示激励、改善提高的特征。根据大纲“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加强过程考核。不仅要全面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水平,还要检测其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人文素质水平。在考试形式上,可采取开闭卷结合式、口笔试结合式、理论与实践结合式、论文设计与答辩结合式及无标准化答案式(着重考核学生的思维方式、见解主张等),力求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在具体操作中,将大学语文的考核方式归纳为“分项、分级、开放、积分制”的语文水平考试模式。分项,即把语文考试分成“语文基础知识、口语表达、背诵、阅读、写作” 五个项目,分别考试,分别记分。分级,即把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分成若干级别,具体做法和标准也可以参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标准》来制定。各项成绩分“及格、良好、优秀”三个等级,及格即得到一个积分。开放,即打破学科、专业和年级的限制,同时允许不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学生参加考试,考试通过,也可得到相应的积分作为毕业评价标准。积分,即学生在校期间可多次参加多项的语文能力考核,每次的得分可以累加,毕业时累加的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即可[6]。

参考文献:

[1][4][5]李维鼎.语文课程初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志强.对高职语文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J].晋中学院学报,2006,(4).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张艺.大学语文教育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8).

(盛群伟 长沙 空军维修技术学院经济与贸易系410014)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高职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