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范畴的“界”认知

2009-01-29 06:07张莹莹
现代语文 2009年8期

摘 要:本文首先利用“有界”与“无界”理论对汉英比较句式进行了考察,发现汉英比较句式都具有将“无界的量”转化为“有界的量”的认知功能,并存在“同界相斥”和“比较越界”的现象。同时还提出了“比较量”这一概念,比较句式形成“比较量”,“比较量”连接着“绝对量”和“相对量”两端,在一定条件下使之相互转化。

关键词:界 相对量 绝对量 比较量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表示比较的语法项目,是一个教学容量很大的语法项目,也是重点和难点之一。但目前不管是立足于语法系统还是立足于教学实践,对于比较范畴的研究都还相当不足,汉英比较范畴的对比研究成果更是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比较作为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认知外部世界的方式,反映到语言中就是表示“比较”的句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存在。在人类语言中比较范畴是绝大多数语言都具有的一种范畴,是语言中具有广泛普遍性的语法范畴或者句法语义范畴[1],而且必然地蕴含着一定的认知规律。本文以汉语及英语为例,从“有界”与“无界”的理论角度出发对比较范畴的认知进行了探讨。

一、从“无界”到“有界”

认知经验表明,人认识和感知事物是通过感知其性质特征实现的,即一事物在人类意识中的存在方式是一系列其所具有的性质特点的组合形象。比较是人类认知外部世界各个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时最基本的手段,因此比较的过程就是区分鉴别各事物之间性质特点的过程,比较的结果就是事物间性质的高下异同。这解释了为什么各种语言的比较范畴都离不开具有表达事物性质特征的语言形式。从这些语言形式出发,我们必然可以找到比较的深层认知机制。

英语的比较范畴通过形容词和副词的“级”来体现,但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和副词都能进入“级”这一语法范畴。形容词可分为可分级(gradable)和不可分级(nongradable),可分级的形容词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可以构成比较级和最高级形式;可以与前置修饰语very、extremely、too等连用表示形容词的品质有程度差别[2]。所有的动态形容词和大多数静态形容词都是可分级的,不可分级的形容词主要是一些从名词派生的形容词,如wooden、silvery、medical、atomic等,以及含有完全的或者终极的程度的绝对形容词,如perfect。而能进入“级”的副词都是与形容词同形或者形容词加上后缀“-ly”构成的,因此在意义上没有太大差异。

汉语的比较范畴主要体现在形容词上①,但汉语的形容词与英语的形容词概念和外延并不一致,汉语的形容词几乎对应地包括所有我们上面所说的英语的可分级的形容词和副词。汉语的形容词既可以表示人和事物的形状和性质(相当于英语的形容词adjective)还可以表示动作行为等的状态(相当于英语的副词adverb),句法上表现为可作定语修饰名词性成分,状语修饰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性和形容词性)并可以直接作谓语(但并不自由)。语法功能上大于英语形容词和副词之和,因此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汉语教员多半把汉语的形容词称为“stative verb”以示与英语的形容词“adjective”的区别。

朱德熙(1956)将汉语的形容词分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并指出两者的区别在于后者总是“跟一种量的观念……发生关系”。沈家煊(1995)认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正是性状的“有界”与“无界”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即性质形容词是无界的,代表一个不定的“量幅”,而状态形容词是有界的,代表的是量幅上某一段(量段)或者某一点(量点)。现在我们以“白”和“雪白”为例看一下性质形容词(白)与状态形容词(雪白)受程度副词修饰及进入比较句式的情况。

表1:汉语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受程度副词修饰及进入比较句式的情况考察

01

表1整齐地体现了各种程度副词及比较句式能与性质形容词和谐共现,而与状态形容词则截然对立的情况。由此可见,程度副词及比较句式是用来也只能用来限定描述无界的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是有界的,定量的,本身已经具有或者已经达到一定的量点,不能再受程度副词和比较句式的修饰或限定。

英语中也存在大量的复合形容词,如sky-blue(天蓝色的)、grass-green(草绿色的)、snow-white(雪白的)等,其构词特点和语法意义与汉语的状态形容词相似,同时也没有比较级和最高级,这更证明了定量形容词不能进入比较句式。

比较是对不定量的性质进一步描述,并将其定量化。当说话者说什么东西白的时候,听话者无法从中获取具体的关于“白”的程度和样子的信息,因为所谓的“白”可以是乳白、雪白、灰白、银白、花白等等,程度是模糊的,没有界限的,但如果补充说明“比纸还白”的时候,“白”的概念也就清晰起来,也就是说“白”的程度被一定程度地限定了,从“无界”转化成了“有界”。这说明了为什么比较会成为人类认知世界万物的一个最基本的方式。人们认知一个未知的或是新知的事物就是通过用原先的熟知的知识和事物将其概念化的过程。人的这种认知行为是由其生理基础所决定的,是全人类共通的。这体现在语言中就是比较关系表达了全人类的共有的逻辑思维概念,因此英语和汉语也是一致的。

下面我们再以汉语表示询问程度的疑问句式②为例进一步验证以上结论。

A:N+A+吗?

*那墙雪白吗?那墙白吗?很白。没有纸那么白。

B:N+A+不+A?

*那墙雪白不雪白?那墙白不白?非常白。像纸一样白。

C:N+有多+A?

*那墙有多雪白? 那墙有多白? 白极了比纸还白。

显然,程度副词修饰的形容词短语和比较句式都能用来回答询问程度的A、B、C三种疑问句,这说明两者都已占据了一定程度的量幅,体现了一定的性质程度,把性质形容词从“无界”转换成了“有界”。

因此,比较量首先具有将“无界”的事物或性质转化成“有界”的事物或性质的功能。

二、相对量、比较量和绝对量

虽然程度副词和比较句式都可以将性质形容词从“无界”转换成“有界”,但是转换之后两者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

石毓智(2001)在讨论疑问句式的功能与形容词的有无标记时区分了一对概念,即“相对量”和“绝对量”。“相对量”指的是在某一特定的参照系里,程度的高低随着参照系的改变而变化。程度词代表的是一种典型的相对量。绝对量代表的是一个客观量,它不因参照系的不同而改变。绝对量在语言中通常由数词和度量衡单位组成的结构表示[3]。”

相对量与绝对量并不难理解。比如有人说“那个人很高”,如果这句话出自一个小孩子,我们马上会联想到那个人比这孩子高一些;如果出自一个普通成年人,我们听来可能觉得那个人有一米八或者一米九,因为相对普通人,这算很高;但如果是出自于一个篮球运动员的话,我们想到的那个人就至少要两米以上了。显然这里的“很高”是个相对量,随着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但如果有人说“那个人有两米高”,就不会产生以上种种可能性,这就是所谓的绝对量,不因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相对量和绝对量之间是不能直接互相转换的,因为程度副词不能同时再受数量修饰限制。

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程度的量要远比这相对量和绝对量要复杂得多,只有相对的量和绝对的量根本不可能满足人们想表达大千世界各种各样量的区别的需求。笔者认为在相对量和绝对量之间其实还存在着一个“比较量”。比较量在语言形式上通过使用比较句式来实现。而且“比较量”连接着“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端,利用比较句式可以间接地将“相对量”转化为“绝对量”。如:

A:——那人高吗?

——很高。

——有多高?

——比姚明高。

——比姚明高多少?

——比姚明高三公分。(229公分)

从对话A中可以感觉到那个人的身高随着“很高”“比姚明高”和“比姚明高三公分”三个量的表达,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不断地具体和绝对化,尤其是“比姚明高”,从形式上看是一个比较量,但其实所表达的却已经是一个绝对量了,因为姚明的身高本身已经是一个确定的绝对量。但并不意味着比较量表达的就一定是具体的绝对化的量,比较量是一个跨幅极大,具有形象色彩和想象空间的表达量的手段,极具表现力。然而,比较量在转化过程中的表达和接受,极大地依赖于说话者和听话者之间知识结构的共享程度,也就是认知语言学所说的认知域的覆盖面大小。如:

B:——那东西甜吗?

——相当甜,比蜜还甜。

C:——读书难吗?

——很难,比种田还难。

对话B中,以蜜来说明甜的程度,既形象又贴切,容易引起听话者的共鸣,因为一般人都喝过蜂蜜,都知道蜂蜜的滋味,因此听到比蜜还甜时,马上就理解了那东西有多甜。对话C中,说话人以种田来和读书相比,如果听话人也是一个农民或者种过地的人自然容易领会,但如果是一个从来没到过农村,对种田一点概念也没有的人来说,这样的比较则是没有交际意义的;同理,对话A中,如果听话者是一个对篮球不感兴趣,或者不熟悉姚明个人资料的人,那“比姚明高三公分”所形成的概念仍然只能是一个比较量而非绝对量。

由此可见,“比较量”将“无界”的量转化成“有界”的量的同时,还将“相对量”转化为“绝对量”。比较量之所以可以顺利地连接相对量和绝对量两端关键有二:一是在于比较句式中被比较项一般是大家熟知的事物,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概念量或者绝对量;二是比较句式中可以用数量短语来充当比较结果。比较量同时和相对量及绝对量部分相交,但并不能取代比较量和绝对量。因此我们可以说由比较句式实现的比较量是一个人类表达程度量的不可或缺的语言方式,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认知相似性原理或者象似理论,这反映了比较是人类认识外部世界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人类可以通过比较将未知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联系起来,或相对、或绝对,或精确、或模糊地掌握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及其程度。

三、同界相斥

表1同时还告诉我们在性质形容词的环境中,程度副词与比较句式的共现是整齐划一的,上述的疑问句式也说明了两者的功能都是把不定的量定量化。但一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定量化,也就进入了“有界”,便无法再自由地受其他成分修饰或限定了。所以,程度副词与比较句式共现却不能同现。这就是“同界相斥”现象。

“同界相斥”现象能够解释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部分比较句式偏误的产生原因。留学生正是因为不明“同界相斥”之理,才会在习得过程中出现比较句式与程度副词之间的混用。如[4]:

*她织布的技术比其他人很高。

*北京的冬天比日本名古屋十分冷。

*我现在比刚来北京时非常忙。

笔者对此类偏误的解释有别于赵金铭(2001)。赵金铭解释说此类句子之所以不成立,是因为句子中的“很高”“十分冷”“非常忙”都带有较高的程度,是某个性质形容词的一个量段或量点,是“有界”的。“*今天比昨天冷得不得了”和“*今天比昨天冷极了”依然不能成立,是因为句中的“极了”“不得了”表示程度之极点。可见,赵金铭强调的原因是其程度之高。然而这只是表面的现象,见下列句子:

*玛丽比田芳有点儿高。

*玛丽比田芳(比)较高。

*玛丽比田芳不怎么高。

*玛丽比田芳挺高。

*这些年人们的生活比以前非常好。

上面句子中表示的程度量并不高,但仍然不能进入比较句式。当然,笔者同样认为程度副词和比较句式都是修饰性质形容词的,并一定程度上将其定量化,使之进入“有界”,但关键在于“有界”与程度量的大小无关。其实黎锦熙(1924)已经提出“形容词的三级比较法——在英文是变化形容词的词尾来表示,国语就全靠副词的运用了[5]。”且不论汉语的三级之说正确与否,但用副词表示程度量的等级差别却是显而易见的。持相同看法的学者大有人在,甚至不少人提出了汉语存在隐性的比较范畴,指的就是表示不同程度量的程度副词同样构成了比较的一个等级序列。如任学良(1981)指出,汉语形容词级的概念表达方式既有词汇手段(程度副词或数量补语)又有句法手段;高庆实(1999)认为,原式形容词单独作谓语一般都有对比的意义;元传军(2002)也指出,性质形容词(短语)作谓语,均含有比较、对照的意义;储泽祥等(1999)将比较分为单比和通比,并作了很好的论述:“单比是个体与个体的对比,通比是某个个体与它所在类的其他所有个体进行对比。[6]”不管是“虚比”“通比”还是“隐性比较”,说的都是程度副词能表现出程度量的各个不同层次,能自成系统。当然,汉语是否存在隐性的比较范畴尚无定论,如果存在的话,与显性比较范畴之间在语义功能和认知上的具体区别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不是本文所要回答、所能回答的。但无论如何,汉语程度副词和比较句式都是区分程度量的手段,性质相似,具有相斥性,因此不能同现,也就是具有“同界相斥性”。

不过,“更、更加、稍微、略微”这样的副词可以自由地进入比较句式,甚至有的可以增强比较句式的可接受性。③这些副词与我们所说的“很”类程度副词不一样。这些词修饰形容词是不自由的,如:

*她更漂亮。④ 她更高了。她比去年更高。

*他更加坚强。他更加坚强了。他比以前更加坚强。

*今天稍微冷。今天稍微有点儿冷。今天比昨天稍微冷一点儿。

*他来得略微早。他来得略微早了点。他来得比我略微早一些。

根据吕叔湘的解释:“‘更(更加)表示程度增高。用于比较。多数含有原来也有一定程度的意思”[7]。显然,“更”并不是纯粹的程度副词,本身已经含有“比较的”意思,而只有在比较句式里或者表示变化的“了”(隐形动态比较)的语言环境下才能激活这样的意义,因此可以与比较句式同现就理所当然了。而“稍微(稍稍)”等则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与动词连用时动词常重叠,要么前面有副词“一”或者后面有“一点儿、一些、一下”等(稍微等一等、稍微休息一下);与形容词连用时在形容词前加“有点儿”或者后面加“一点儿(些)”(稍微平静了一些、稍微有点儿疲倦);也可以在动词和形容词前加“不”(稍微不注意、稍微不小心)。因此,“稍微”不仅修饰性质形容词是不自由的,即使与比较结构同现也要受限制。

四、比较的越界

比较句式具有把事物的性质从“无界”转化成“有界”的功能。比较句式所表达的量在“有界”的量段中占据了“比较量”这一重要位置,而这一功能和位置又反过来决定了比较句式的使用范围和语用功能。

顾名思义,比较句式是用来区分不同事物或不同性质之间异同高下的语言形式,而比较范畴作为所有比较句式的聚合也理所当然地具有同样的语用功能。但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范畴理论及对语言事实的考察情况,我们发现,比较句式的使用并不如想象的那么简单和纯粹。无论汉语还是英语都存在着比较范畴和其他相邻范畴界线模糊、部分成员交叉分布的情况。

汉语中有许多语义中含有比较,但句法结构却不被列为比较范畴的成员。刘焱(2001)等将之处理成相邻的对比范畴、选择范畴等。如:

(1)老张有钱,老李没钱。(对比范畴)

(2)北方干燥,南方潮湿。(对比范畴)

(3)与其跪着生不如站着死。(选择范畴)

(4)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梨一筐。(选择范畴)

总体来说,汉语中其他句式表达比较的现象较为普遍,以比较句式表达其他意义的比较少见,但英语中被认为用比较形式表达其他意义的情况较多,通常被归纳为八类,分别简单举例如下⑤:

(5)“more than”:Toms insolence is more than I can stand.

汤姆的傲慢使我难以忍受。(表示否定)

(6)“less than”:She was less than annoyed to learn the news.

她听到这消息并未感到烦恼。(表示否定,相当于not 或little)

(7)“no more…than”:I am no more mad than you are.

我和你一样都没有发疯。(有时还可以相当于only)

(8)“no less…than”:Our village is no less beautiful than this picture.

我们的村庄同这幅画一样美丽。(相当于quite as …as或者as many/much as )

(9)“much more /less”:The small baby cant walk,much less run.

那孩子不会走,更不会跑了。(表示程度的增强)

(10)“as few/little”:The old man hardly knows him, and he as little of the old man.

那老人不认识他,他也不认识那老人。(表示相同的量或程度)

(11)“as much(as)”:I found him rather careless and said as much to him.

我发现他有些粗枝大叶,并直率地跟他说了。(作名词相当于the same thing;作副词相当于so/just so)

(12)“as good/well as”:He as good as called me a liar.

他几乎等于说我是个骗子。(作副词相当于nearly the same as或者almost;作连词相当于in addition to 或者and also等)

可见,汉英语言中都存在着比较范畴与相邻范畴交叉重叠的地方,属于比较范畴的“越界”现象。这种“越界”现象体现了人类认知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且再次印证了认知语言学的典型范畴等相关理论。

总之,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的比较句式,其主要功能都是形成一种“比较量”将“无界”的事物或性质转化成“有界”的性质和状态,从而成为人类认知世间万物,尤其是认知新事物的一个独特却又普遍有效的方法。同时,比较范畴还存在着“同界相斥”和“比较越界”的现象。“同界相斥”即程度副词和比较句式都具有将各种性质量不同程度地定量化的功能,但两者之间存在共现而不同现的情况。“比较越界”的现象即比较范畴与其他相关邻近范畴出现交叉重叠现象。

内容注释:

①汉语副词用于比较(如比较努力、最坚决等)远不如形容词广泛,

因此少有人提及;还有个别的名词也可用于比较(如比雷锋还雷锋)但还属特殊用法,不具普遍性,因此文中不作另外说明。

②石毓智证明了A、B、C疑问句式为汉语询问程度的专用问式,定

量形容词已经具有确定的量不能直接进入上述问句。具体参见《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2001)第十章、第十一章。

③李大忠也注意到此现象,但未作出任何解释。参见《外国人学汉

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29页。

④这样的句子只有在上下文中才能出现,否则被认为是不完整的,

不能成立。

⑤例句均出自崔正勤、宋庆生、纪昌祥编《英语比较结构》,山东

教育出版社,1986年,71-91页。

引用注释:

[1]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9月,第3页。

[2]陈敦金,《英美语惯用法词典》(增订版),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

[3]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2001),第十一章“疑问句式的功能与形容词的有无标记” 第266页。

[4]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128页。

[5]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24年,第140-141页。

[6]转引自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85页。

[7]吕叔湘主编《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230页。

参考文献:

[1]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焱.现代汉语比较范畴的语义认知基础[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沈家煊.R.W.Langacker的“认知语法”[J].国外语言学,1994,(1).

[5]沈家煊.“有界”与“无界”[J].中国语文,1995,(5).

[6]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增订版)[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7]石毓智.汉语的“数”范畴与“有定”范畴之关系[J].语言研究,2003,(6).

[8]张旺熹.汉语句法的认知结构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赵金铭.论汉语的“比较”范畴[J].中国语言学报,2001,(10).

[10]赵金铭.差比句语义指向类型比较的研究[J].中国语文,2005,(5).

[11]赵金铭.从类型学视野看汉语差比句偏误[J].世界汉语教学,2006,(4).

(张莹莹 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35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