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冲突与和谐

2009-02-05 01:55黄毅峰
桂海论丛 2009年6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冲突

黄毅峰

摘要: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政治现象,冲突与合作是政治生活的常态。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个社会完全没有冲突。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定是在冲突中寻求和谐与秩序,实现从冲突到秩序转化的社会。而实现冲突的制度化调控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冲突;和谐社会;政治稳定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6-0014-0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当前中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和谐的矛盾和冲突。事实上,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与冲突,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必将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持续过程,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中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冲突从来就没有间断过。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转型期,冲突事件频繁发生。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设想,我们该如何认识这些冲突?在实践层面我们该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一、冲突与合作是政治生活的常态

亚里士多德说:“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1]无论人们怎样解释政治,但都无法否认政治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的客观事实,“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一位公民,在一个国家、市镇、学校、教会、商行、工会、俱乐部、政党、公民团体以及许多其他组织的治理部门中,处处会碰到政治。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2]政治社会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冲突而存在,实际上,正是由于冲突,人类社会才需要政治,才过上政治生活。柏拉图第一次肯定了政治生活中存在冲突的事实,他还试图构建一个能使冲突得到有效控制的和谐有序的“理想国”。此后,冲突思想几乎贯穿中西方政治思想发展的全部历程。冲突是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冲突与合作是政治生活的常态,冲突与合作共同构成政治生活的全部内容。在任何一个大型社会中,政府的某些决定必然会对社会中某些成分产生某种不利影响,严重的不满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最好的民主也不能指望完全避免。[3]诚如A·兰尼所言,政治即是冲突,不管在哪里政治都离不开冲突。人性是造成冲突的根本原因,人们为了达成不同的目标,就必须在相互违背的利益中展开各种形态的斗争。政治可以看作为团体之间因为公共政策而发生的冲突。[4] 李普塞特也指出,所有复杂社会都是以内部高度紧张和冲突为特征的。[5]某些方面的合作与某些方面的冲突构成了政治生活这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达伦道夫指出,政治与冲突互为因果,统治会引起不平等导致冲突,但这种不平等与冲突又为统治提供了必要性与合法性,正如他所言:“不仅社会就是意味着统治,统治就是意味着不平等,而且不平等带来冲突,冲突构成进步的源泉,包括扩大人的生存机会的源泉,这种思想是富有意义的”。[6]

冲突是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冲突具有客观性。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随着阶级对立消灭,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一是敌我矛盾,二是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属于政治冲突的范畴,表现为国家政权的维护者与反国家政权的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人民内部矛盾因为不具有完全对抗性,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政治冲突。但人民内部矛盾也可能激化,转化为政治冲突。

二、和谐社会并非是没有冲突的社会

人类历史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也不知道国家为何物的社会,对于这种社会,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制度呵!没有大兵、宪兵和警察,没有贵族、国王、总督、地方官和法官,没有监狱,没有诉讼,而一切都是有条有理的。一切争端和纠纷,都由当事人的全体即氏族或部落来解决,或者由各个氏族相互解决;血族复仇仅仅当做一种极端的、很少应用的威胁手段……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在大多数情况下,历来的习俗就把一切调整好了”。然而,恩格斯并没有沉溺在这种“美妙”之中,他清醒地意识到:“但是我们不要忘记,这种组织是注定要灭亡的”。[7]也就是说,没有冲突的社会表面上看起来十分美好,但它也正是由于没有冲突所以注定要灭亡的。由此看来,虽然人类社会政治冲突如此普遍,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善待它。虽然冲突并不是好事,但也并不全然是坏事。一个具有活力的社会往往充满矛盾与冲突,因为有时冲突的存在能让我们认识到不足并加以弥补,显然这是社会的自我完善过程。一个成功的社会应该善于纾解冲突,对待冲突应该像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越是冲突凸显时期,就越需要政治智慧。

毋庸置疑,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政治稳定的社会,然而,稳定并不代表没有冲突,“稳定本质上是政治调控的一种状态”。[8]所以,我以为,和谐社会所要追求的稳定应该是在承认冲突不可能完全消失的前提下,又能够把冲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它是制度化调控下的动态稳定。从冲突和不稳定中寻求秩序与稳定,实现政治统治的长治久安,这才是政治生活所要追求的最高目标。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政治稳定的社会并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它是一个实现了政治冲突制度化的社会,是一个国家有能力把冲突发生的强度限制在一定范围的社会,国家有能力对政治冲突的全过程进行有效调控的社会”。[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中国处于现代化转型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提出来,和谐社会不可能是一个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究其原因,塞缪尔·亨廷顿说:“事实上,现代性产生稳定,而现代化却会引起不稳定”,“政治动乱的产生,不是由于缺少现代性,而是由于试图获得现代性。如果贫穷国家不稳定,那并非是因为他们穷,而是因为他们力图致富。一个纯粹传统的社会可能会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10]也就是说,容易发生政治冲突与动乱的国家,既不是那些较富裕的国家,也很少是那些最贫穷、最落后的国家,恰恰是那些现代化中的国家。因为现代化涉及政治、经济与社会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深刻变革与各种关系的重大调整,随之而来的不只是发展与进步,还有碰撞与摩擦,矛盾与冲突,混乱与风险。现代化并不能保证社会中每一个人、每一组织都受益,尤其不可能使每个人、每个组织在各方面都受益、绝对平等受益。相反,现代化转型往往需要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都为此付出代价,作出牺牲,经历利益调整、思想茫然、心理冲突、道德考验等。改革虽然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体制的诞生过程,但蒙受社会母体的心灵震荡和冲突也在同时进行。每一个社会

成员,每一个社会群体,都是这种震荡和冲突的承受者。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由于两种体制交叉并存,两条轨道交接碰撞,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这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经济、政治、社会变革密切相关。因为经济增长既可能是稳定因素,也可能是不稳定基因;政治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社会变迁既可能是政治稳定的“缓冲器”,也可能是政治动荡的“引擎”。现代化进程中的资源配置失衡、信任危机、腐败问题、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公民社会发育不成熟、中产阶级的两面性等都有可能成为诱发冲突的深层根源。

三、和谐社会的本质是实现从冲突到秩序的转化

从冲突到秩序的转化是中国长治久安的根本出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和谐社会是一个在动态中寻求稳定,在冲突中寻求秩序的社会。然而,秩序与和谐并不会自动形成,“政治秩序是需要用心建设的公共物品”,“成功的社会必然要求某种保证政治秩序的途径”,即建构行之有效的冲突调控机制。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在动态变化的背景下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一直是一个古老的社会难题,并继续成为现代世界的一个中心问题”。[11]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克服冲突的过程,而“政治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解决冲突,并推动用合作的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为了遏制冲突,政府要采取种种不同的方式,其中劝说、报偿、威胁、以及种种武力强迫等”。[12]E·E·谢茨施耐德也说:“既然政治源于冲突,那么政治策略就是处理、利用以及抑制冲突的过程。冲突是强有力的政治武器,以致所有体制都必然要对冲突进行节制,借助它进行治理,并将其作为自身以及促进联合的有效手段。政治的总体策略就是制定有关冲突的公共政策,这种政策是所有政策中最基本的”。[13]因此,如何控制冲突就成为政治的关键,所有的政治过程及其组织均涉及到对冲突的调控问题。控制冲突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在未建立冲突调控系统的情况下,一个政治体制的存继便难以想象。

一个有效的政治体制显然是要求能够把冲突限制在国家能力的控制范围内,即通过制度化的方式预防、转化和缓解冲突,不至于使冲突对政治秩序造成太大影响,导致动荡,而这就要求在现有的政治体系内部构建有效的冲突调控机制。制度化的冲突调控机制是实现从冲突到秩序、从冲突到和谐转化的必然要求和根本出路。我以为,行之有效的冲突调控机制应以动态的政治稳定为目标定位,以民主的政治理念(信任、妥协、宽容、法治) 为价值基石,以制度化调控为路径选择,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包括内部调控与外部调控相结合的系统化的运行机制。所谓内部调控机制主要指冲突主体之间的博弈、冲突替代以及社会多元交叉所形成的调控机制。内部调控机制所具有的纠错免疫功能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前提。外部调控机制主要指借助于国家政权力量而构建的调控机制,包括预防机制、转化机制和缓解机制。其中,预防是战略选择,也是最有效办法,包括预防冲突发生、性质转化、冲突扩散,为此需要构建政治利益表达机制、“安全阀”机制、政治吸纳机制、阻止公众介入机制;转化则是根本出路,包括转化冲突诉求、冲突方式、冲突功能,还有制度外冲突向制度内冲突转化,为此需要构建常态化的政治心理机制、协商谈判机制以及信息反馈机制;缓解是策略选择,依靠释放或压制冲突以控制冲突,为此需要完善公民社会成长机制、政党能力提升机制以及国家能力提升机制。外部调控机制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制度保障。总之,冲突内部调控机制与外部调控机制犹如两驾马车共同维系着政治系统的良性运行,避免人类社会因冲突不断而导致政治秩序的混乱不堪,乃至于政治体系的崩溃,使人们过上和谐有序的政治生活。总之,秩序良好的社会并不是没有冲突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能够善待冲突,通过制度化冲突调控机制,实现从冲突到秩序转化的社会,最终达成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冲突
耶路撒冷爆发大规模冲突
一种新的冲突衡量方式
“三宜”“三不宜”化解师生冲突
论“尚中贵和”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之我见
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也谈医患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