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综见意 曲折生姿

2009-02-06 09:29张克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1期
关键词:起承转合顺境蟋蟀

张克顺

摘要:《促织》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安排,做到了精炼生动,曲径通幽,同时又在细节上尺水兴波,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确实是一篇委婉含蓄、错综见意、曲折生姿、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水平,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实属罕见的文情并茂的文学珍品。

关键词:文贵曲折情节曲折尺水兴波细节曲折

文贵曲折,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不要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而要有曲折,有波澜,参差变化,才能引人入胜。文章的曲折变化不是故意绕弯子,更不是玩弄技巧,而是出于自然。如小河的蜿蜒曲折,依地势的高下而定,文章的起伏、曲折、开阖、抑扬、波折则依内容表达的需要而定。

清代“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先生的《促织》,以一只蟋蟀为线索,演绎了一个令人辛酸而又啼笑皆非的故事。这篇小说,不仅以它反映社会意义的深刻著称于世,更以它曲折多变、起伏跌宕的情节发展和主人公成名悲喜交织、大起大落的情感变化,使主题思想和艺术成就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可谓是文学精品。

一、情节曲折,错综见意,曲折生姿

我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因此非常注重故事的情节,善于营造跌宕起伏的曲折性和起承转合的完整性。《促织》一文以“促织”为线索,叙述清晰又曲折动人。它的情节可以概括如下:征虫→觅虫→求虫→得虫→失虫→化虫→斗虫→献虫。其中“征虫→觅虫”可看成是故事的开端,“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情节竟有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化,笔笔转折,摇曳多姿,因而整篇小说显得既凝练又精巧。起初写成名费尽心机捉不到一只合格的蟋蟀,两条腿被打得脓血流离,处于逆境之中。后来他从村东边大佛阁附近捉到一只大蟋蟀,成名就由逆境转入顺境。可是他的儿子失手扑死了蟋蟀,成名又从顺境跌入了绝境。儿子的灵魂变成蟋蟀,则使成名绝处逢生,再次转入顺境。然而这个顺境也不是直线发展的,因为作者故意写成名的儿子变成很小的蟋蟀,外表也不太出众,成名恐怕官府不满意,打算先和别的蟋蟀斗一斗试试,于是出现了斗蟋蟀的一段曲折。最后送到官府,再经过一番检验,才获得成功。短短一篇小说,顺境和逆境像走马灯似的迅速转换,大起大落竟有四次之多,令读者忽忧忽喜,眼花缭乱,紧张万分。

本文的曲折性还体现在每一个发展过程中,成名初次觅虫不得,转侧床头,唯思自尽,走到山穷水尽,是为一波;而巫婆的适时出现,让成名能按图索骥,于村东大佛阁后得虫,可谓柳暗花明,又为一波;刚刚得虫,举家庆贺,不料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成子好奇,“窃发盆”,虫得而复失,再起一波;成名归,“怒索儿”,却不料儿子也已跳井自尽,人物两空,祸不单行,是为推波助澜;其后,成子竟然“半夜复苏”,又身化促织,虽令人匪夷所思,但文章也就从此得以急转直下,豁然开朗;故事情节曲折却构思严谨。纵观全文,起承转合,前呼后应,结构完整。并在情节上巧设悬念,使得文章摇曳多姿、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二、尺水兴波,细致入微,生动感人

这篇小说在艺术表现上还有许多优点,它篇幅不长,只有一千六百多字,而且集中力量写一个人一件事,然而在如此狭窄的范围之内,在细节的刻画上作者也不肯平铺直叙,而是尺水兴波,如斗蟋蟀,先强调少年的蟋蟀如何庞大雄壮,曾经有屡战屡胜的记录;又强调那个少年如何自鸣得意、盛气凌人,看见成名的蟋蟀小,就用手捂着嘴笑。等到把两只蟋蟀搁到一个盆里以后,小蟋蟀伏卧不动,蠢若木鸡,少年又大笑。用猪鬃毛撩拔小蟋蟀,小蟋蟀还是不动,少年又笑。一直到最后小蟋蟀被惹急了,才忽然发怒,向前直奔,与大蟋蟀搏斗,并且跳起来,咬住大蟋蟀的脖子,村中少年吓坏了,急忙把两只蟋蟀分开。小蟋蟀起初不动,并不是胆小,而是“大勇若怯”,它根本不把敌人看在眼里。可是一旦把小蟋蟀惹急了,它一进攻,立刻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本领,这就叫后发制人。前面写少年如何得意,少年的蟋蟀如何强大,全是为小蟋蟀做铺垫,也就是为后面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作准备。然而作者写了小蟋蟀的胜利,还不满足,他又凭空增加一次曲折,让一只鸡跑过来吃小蟋蟀,小蟋蟀跳开,鸡往前追,眼看就要追上,成名吓呆了,可是忽然看见鸡伸着脖子扭动起来,原来小蟋蟀返回身来跳到鸡头上,紧紧地咬住了鸡冠子,鸡摆脱不开。成名看自己的小蟋蟀本领这么大,又惊又喜,赶紧把小蟋蟀放进笼中。这一段中,少年共有三笑: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地“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副轻狂傲少的神态;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来挑逗促织,但“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无知可笑的一面。这段斗蟋蟀共二、三百字,包含了几次转折,形成了一个盘旋上升的过程。可见作者在细节描写上也务求错落参差,极尽腾挪跌宕、纵横捭阖之能事。

第六段写成名思想的变化,其曲折性之强,艺术性之高更是罕见韵。此段刻画人物细致,描写生动,寓意深刻,蜿蜒曲折,可谓佳甸传神,妙笔生辉。

成名,的思想有哪些曲折的变化呢?当成名回家,“闻妻言,如被冰雪”此时成名的感情骤然变得惊恐万分;紧接着“怒索儿”,由“恐”而变为“怒”;等到“得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在“取儿藁葬”时,发现儿子“气息慑然”,又化悲为喜;但“成顾蟋蟀笼虚”,又悲伤万分;这时又化喜为悲;直到“东曦既驾”,仍然“僵卧长愁”,此时成名的感情又由“悲”变为“愁”:后来,“忽闻门外虫鸣,惊起觇视,虫宛然尚在,喜而捕之”,这时又由“愁”变成“惊和喜”;可是一想“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时感情又由喜变成“恐惧不安”了。

把成名的感情变化说得简明一些,图示如下:惊恐→愤怒→悲愤→高兴→悲伤→忧愁→吃惊→喜悦→不安。这段成名思想的变化,如滔滔江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其生动、细致、深刻之程度,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实属罕见,真可谓文情并茂的文学珍品。

总之,《促织》继承了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优秀传统,十分注重情节结构的营造,做到了精炼生动,曲径通幽;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有所突破,使文中的人物都能栩栩如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是一篇具有极强艺术魅力的短篇小说精品。

猜你喜欢
起承转合顺境蟋蟀
基于“起承转合”的中小学生智创素养培育
顺与逆
顺与逆
蟋蟀的决心
听秋天里蟋蟀的歌
捉蟋蟀
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起承转合
政治课堂注重情境串联研究
人生三境遇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