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练笔的入手

2009-02-07 08:43周巧超汤金波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随文语句言语

周巧超 汤金波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上进行读和写的有机训练,日益受到重视。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以读引写,成了许多一线语文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

随文练笔作为一种特殊的读写训练,以文本为范本,融读写为一体,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受师生欢迎。笔者试就随文练笔的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体味言语形式,从形式的模仿上入手

抓住文本中生动、经典的句式和段式,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反问句式、排比句段、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进行反复体味。通过大量的形式仿写构成意义集合,帮助学生把握言语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如《金色的草地》(人教版课标本‘三上)结尾处有这么一段话:“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从那时起,蒲公英成了我们最喜爱的一种花。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

这是一段充满童趣和诗意的文本语言,对它进行形式上的仿写练习,不仅有助于体验饱含在句式中的情趣,而且对丰富学生相对贫乏的抒情语言范式具有一定价值。为此,我安排了如下仿句练习:

家是温暖的港湾,多么______的妈妈,多么______爸爸,每当看到他们______的身影,我便会______。

这个训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穿插进行,既是语言训练,又为学生表达感恩的情怀提供了言语训练的平台。

当然,言语形式之所以具有生动的表现力,是因为它与语境相适切,如果将其与语境剥离,训练枯燥,学生难以接受不说,也失去了体味语言、积淀语感的意义。好的随文练笔能够与课文阅读融为一体,与文本理解相辅相成,在课文语境中进行语实践,既能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又能积累形式,迁移运用。

二、筛选言语素材,从素材的迁移上入手

找准文本中某些精彩的言语素材,将其提取出来,用来表现其他生活情境,这种言语“迁移”对学生语言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因为这样的“迁移”过程是两种情境叠加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理解与判别。再者,“迁移”过程也是两种情境比较状态下,对言语材料的调适与重组。这是学生对课文言语的内化与重新建构,其积累意义运大于传统的读读、背背。笔者认为,筛选言语素材应遵循以下二点原则:

1.言语素材具有示范性,文字的表达应该是细腻、传神的,在表现某一事物(主题)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值得学生借鉴。

2.言语素材具有可操作性。即:文字的表达内容具有现实意义、迁移价值。其所传达的情,展示的境,现阶段学生也曾经历、体验,但往往表达不出,表达不好,有必要进行学习积累、补充丰富。那些远离学生生活、认知的言语,即使表达再精妙,现阶段也不宜作为仿用的素材。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人教版课标本‘六上)一文中有一大段描写伯父鲁迅神情的言语素材:“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段语句精炼、传神,学生的生活中也不乏遇到过这样的人或情景,但他们的表达往往是粗线条的,缺乏细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言语素材的贫乏无疑是主要原因。为此,我设计了如下随文训练:

1.细品文本言语。划出描写伯父鲁迅先生神情的语句,反复朗读,揣摩鲁迅先生从“慈祥的愉快的表情”变得“那么严肃”的心理背景,使学生品读到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

2.理解与内化。如果想要表现一个人神情的变化,文中哪些语句可以选用?哪些语句需要进行改动?哪些语句不可以选用?说说自己的理由。提出一个不同的语境,引发认知冲突,实现已有生活经验与文本语义之间的碰撞,最终达成理解内化。

3.言语素材迁移。创设情境,教师作神情变化的演示,学生选用相关语句进行描绘。

下面是一篇学生的课堂练笔,言语学习的价值可见一斑。

这时候,我猛然发现,老师的脸上不再有那种亲切的愉快的表情了,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是把一封拆过的信递到我手掌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加黑部分为从课文选用的词句)

三、提取言语信息,从内容的重构上入手

教师提取文本言语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使文本的主题得到多角度的内容重构。通过种种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训练语文思维,满足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燃起的表达欲望。

1.未尽之意处——补写: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体验,去补“空间”。如学习《丑小鸭》一课时,课文中讲到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妈妈疼爱她,谁都欺负她。妈妈到底是怎样疼爱丑小鸭的,文中没有写,可引导学生凭借想象,扩充情节写一段话,去补充情节这个“空间”。

2.后续事件处——续写:好文章的结尾往往是意犹未尽。如《小摄影师》中的男孩给高尔基照成相了吗?《穷人》的故事会怎样发展?这些均可作为续写的材料。

3.变换叙述方式——改写:如《一定要争气》中有一段描写童第周刻苦学习,我们就可以以童第周的身份写一写童第周是怎样刻苦学习的。又如《山行》一诗,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秋日枫山林中的美景画,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然后写成一段话。《画》《锄禾》等都能进行这样的练笔。

4.行文简略处——扩写:《爬天都峰》中有这样一段话:“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作者简略地处理了自己和老爷爷爬山过程的描写。教师可依此作为扩写的材料,要求学生抓住人物的行动、神情等细节进行想象,继而形成练笔。

四、习得言语表述方法,从方法的运用上入手

文本言语的表述方式实质上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教师要强调读对写的指导作用,在文本阅读中理清层次,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练笔时才不至于走样,方法运用才能成功。杭州陆虹老师在《花钟》课上的随文练笔环节就是典型的一例:

陆老师先让学生欣赏书上所描述的花钟,在感受花钟神奇和美丽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学习到了文本言语的表述方法。

于是陆老师帮同学们找到了三个空缺时段的花卉:蒲公英(早上六点),荷花(上午八点),茉莉花(下午五点)。——这里,老师让学生在充分欣赏花钟的奇妙,感受课文第一段花名、花时、花开等各种美的同时,抓住了不齐全的遗憾,让学生补写,学生面对老师提供的这三个时段缺的花卉图片,回忆起刚学过的文本表述方法,强烈填补的表现欲和成就感被充分地激发,写的积极性自然高涨。

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的“谈碰壁”一段,人物对话十分丰富,提示语的位置、选词也变化多样。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方法迁移:

读:从语段中找人物对话的提示语;想想这样的变化有什么好处;通过引读,学生思维中形成“人物对话”表述的基本方法。

演:教师和学生共演一段简单的对话小品。

写:运用所掌握的方法将对话小品中的情节和对话写下来。

结果,学生的练笔内容十分精彩,特别是人物对话的提示语,既有位置上的变化(有在句首的,有在句中的,有在句尾的,也有无提示语的对话),又有选词上的不同。

猜你喜欢
随文语句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提高小学生随文练笔水平的实践研究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快乐阅读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快乐阅读
基本算法语句
我喜欢
作文语句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