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宗俊峰:探索有特色的大学出版社转制之路

2009-02-12 08:47王化兵
出版参考 2009年2期
关键词: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王化兵

尽管有关部门在积极推动,尽管有些大学出版社积极主动,尽管第一批十多家大学出版社转制已基本完成,第二批60多家大学出版社转制已经启动,但对大学出版社应不应该转制、该怎么转制的争论与探索并没有停止。了解已转制大学社的变化,转制的过程,转制的模式对未转制和正在转制的大学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较早完成转制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

大学出版社转制后的优势

出版参考:对大学出版社转制,人们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清华大学出版社转制后几年的实践看,是转了好还是不转好?

宗俊峰: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各个出版社的情况不一样,转企后的效果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单从清华大学出版社来看,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转制后大学出版社成为了市场主体,有了自主权。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以后,各方的责、权、利得以明确。转制前清华大学出版社是清华大学的一个部门,没有单独的人、财、物权,转制后出版社成为了独立法人,出版社再购买的财产就会属于清华大学出版社,不像以前,无论买什么,产权都属于清华大学。转制前出版社每年都上缴利润,交多少没有明确的标准,转制后以红利、房租或其他形式上缴,交多少都有规可循。以前出版社做一些大事,在做与不做,花多少钱等经营问题上只能找分管的副校长,在时间以及审批流程上时间较长。董事会建立以后,必要事项就可以报董事会,他们就会及时开会来讨论,时间上有保障,流程上也很规范。像最近这几年,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香港分公司,在大兴建设仓库等都是董事会的决定。

其次是员工积极性提高了。出版社转企,员工都举双手赞成,因为工资、待遇提高了。改制前,出版社薪酬发放是按事业单位的分配制度执行的,想多发钱也不可能。现在出版社是企业了,只要经济效益好了,就可以提高福利待遇。另外,以前出版社内部有企业、事业两种编制,导致分配上的差异,存在许多弊端。比如事业编制的员工干多干少一个样,出版社聘用人员做了许多工作可能没有编制内的员工收入多,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现在这些问题已经不存在了,在同一个框架下,福利分配制度统一。出版社还为企业编制员工上了补充医疗保险、企业年金,以优厚的待遇吸引、留住优秀人才。

现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员工的待遇是和效益挂钩的,出版社完全按企业的做法进行严格考核,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考评体系,岗位必须产生效益,如果员工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管理业绩,是不能在出版社呆下去的。出版社领导层与员工都是聘任上岗,谁不能完成岗位职责谁就下课。

改制以后,无论是社长还是中层干部或一般职员,都更加明确了自身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全社上下对出版社企业身份的认可也更加明确。岗位职责明确以后,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

出版创意产业最宝贵的财富就是人才,优秀人才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企业的效益也有了让人满意的提高。2003年出版社的销售码洋是5亿多元,2004年是6亿多元,2008年是9亿多元,增长速度非常快,5年的发展相当于过去10年的增长。

改制还带来了一个最大的实惠,那就是享受到了国家的优惠政策,所得税是千万量级的减免,对企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受益匪浅。

我认为,大学出版社转制早转比晚转好,利用优惠政策,出版社可以更快地适应市场,更好地生存、发展。

大学出版社转制的三个主要环节

出版参考: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转企改革流程是怎样的?有哪些关键的环节?

宗俊峰:清华大学出版社转企改制始于2003年,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情。当时是新闻出版总署推出相关政策,出版社有积极性,清华大学也很支持,可以说是一拍即合。

首先是注册企业法人,清华大学作为出资人是明确的。开始,北京市工商局不允许企业名称中出现“清华大学”四个字,出版社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名称中如果没有“清华大学”四个字,品牌的无形价值就会缩水很多。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给国家工商总局致函,后通过多方协调,才得以顺利注册。

接下来的工作是清产核资,出版社是清华大学独资的全民所有制企业,不是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社的资产都是学校的资产。经过初步的清产核资,当时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净资产是2亿多元,以现金1.5亿元注册。

关于人员身份转换,这是许多出版社改制的焦点难点问题之一。清华大学出版社当时事业编制只有40几个人,占社里总人数的1/10,清华大学给的政策是这部分人员工作在出版社,按出版社的待遇与要求工作,职称、档案工资留在清华大学,退休后回到清华大学。这样相关人员没有异议,出版社也没有额外的经济负担。

以这三项工作的完成为标志,清华大学出版社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企业机制。随后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出版社董事会,由校务会任命5位董事,董事会任命社长。董事长是学校管企业的领导,出版社社长、书记进董事会,另外两位是学校教务处长和控股公司管财务的副总裁。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完善。

大学出版社转制的三大特点

出版参考:与其他类型出版社比较,为什么大学出版社改制相对容易推进,遇到的阻力少?

宗俊峰:首先大学出版社出资人明确,大学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可以出资办企业。

其次人员身份转换无阻力。以清华大学来说,学校的事业编制很多,教师队伍庞大,而出版社成立以来,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编制人员是严格控制的,只有几十个人,数量相对较少,所以学校可以帮助消化人员身份转换问题,否则,出版社需要支付一大笔钱来补交社会保险。

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大学出版社早已建立了适应市场的运行管理机制,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清华大学出版社这么多年一直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已经适应了市场的瞬息万变,培养了适应市场的生存能力,在计算机图书、科技图书等领域奠定了领先地位,可以说,清华大学出版社对于清华大学不存在依赖性,不依靠行政指令吃饭,不存在对于脱钩的恐惧感。

大学出版社转制值得探索的几个问题

出版参考:国外的大学出版社大部分是非赢利组织,比较专注于学术出版。转制是否会影响大学出版社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出版学术著作、提升大学品牌等功能的发挥?

宗俊峰:大学出版社天然是要承担一部分学术出版任务的。为学校服务,为学术研究服务,是大学出版社成立的初衷之一,无论它是事业或是企业这个宗旨都不应改变。我想,这也是所有大学出版社的共识。在衡量一个图书项目时,经济效益不是惟一的考量标准,学术价值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清华大学出版社转制后对学术价值的指标是很看重的,毕竟清华大学出版社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清华大学的学术形象和公益形象,而且我们现在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可以把这些学术项目做得更好。当然如果有些大学出版社能成为主要以出版学术著作为主的公益性非赢利组织,专心做学术出版,那也是非常有益的探索。

出版参考:目前大学出版社转制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大学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作为出资人,一种是由大学的控股公司作为出资人。许多大学出版社认为由控股公司作为出资人降低了大学出版社的级别,不利于出版社的发展,您的看法如何呢?

宗俊峰:清华大学出版社正是由国有独资全民所有制企业转变为有限责任公司,出资方由清华大学改变为清华大学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清华控股),清华大学由直接管出版社改为间接管。清华大学办企业比较早,一些企业规模也比较大,像清华同方、紫光等等,清华大学很早就成立了企业集团,代表学校来管理企业。后来又成立了清华控股,来对校办企业进行管理,这样在体制上更顺畅。清华大学出版社经济效益一直很好,学校直接管理也不存在太多的风险,但从发展的角度考虑,放到清华控股来管理可能会更好。

当年学校管理时,作为事业单位,它的想法与企业家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事业单位会觉得越安全越好,出版社能够没有风险、稳定地增长被认为是最佳状态。管理方改变以后,他们会更侧重宏观的管理,会为出版社的快速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大学出版社的转制模式正在探索之中,由学校直接管好还是由资产公司管好需要实践来证明,大学出版社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

《出版参考》: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是否导致一部分优秀人才流失?比如说是否有人回到了学校,是否有人到了其他单位。

宗俊峰:出版社转制后有一些人才流动,个别员工为了事业编制或者为了升职被挖到了其他单位,但走了的并不全是出版社的一流人才,一流的人才在出版社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这部分人是基本稳定的。一个出版单位有人才流动是正常的,有流动才有活力。目前出版社每年人员流动率在5%左右。

《出版参考》:转制是否会影响大学出版社对大学资源的利用?

宗俊峰:没有影响。我们在转制前也没有垄断资源,清华大学的资源对所有出版社都是开放的。应该说转制后更有利于我们用市场化的手段开发清华大学的出版资源。

猜你喜欢
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我等待……
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
我的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经历
Desperate Love towards the Dark Lady in Shakespeare’s Sonnets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他永远是我们的老学长——清华大学受助研究生来信摘编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ritique of the Gotha Program in China in the Early Times〔* 〕
石油工业出版社
一道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数学试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