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能否再透明一些

2009-02-13 05:32
天津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生家长主管部门生源

张 景

去年下半年以来,新闻领域的突出现象之一是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大大提高,特别是负面新闻大多能够得到迅速、客观的报道。此举不但使政府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使谣言难以兴风作浪,而且使新闻监督得以强化,群众监督更为现实,还给各级各类官员上了一道“紧箍咒”,使那些幻想“封口”、意欲掩盖真相的个别官员又添了一怕。

由此联想到教育。教育是典型的社会公益事业,教育部门掌握着公共教育权力。教育部门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便于群众监督,就应该借鉴新闻领域的成功做法,根据教育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需求程度,进一步提高透明度,而不应仅仅公开教育方针政策。当前最要紧的是“两个公开”,一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开所管学校的办学状况,特别是学生“增值”情况,让全社会特别是学生家长了解真实的学校;二是向教职工公开学校财务状况,让教职工当真正的主人,知道学校的“日子”。

教育主管部门利用自己的公信力向社会公开各学校的办学状况,好处有四。一是有利于学生和学生家长合理选择学校。现在,子女升学问题是家长们最头疼的事,因为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好学校、受好教育。但就中小学而言,家长们都知道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知道并非所有的孩子都能进“名校”。把各学校的学生状况、教师构成、办学特色等各种资料特别是学生“增值”情况挂在网上,供学生和学生家长慢慢研究,多数家长会比较明智地选择学校。用“科学公开”引导学生和学生家长选择学校,比“捂着、盖着”让学生家长被各种“忽悠”牵着鼻子走,无论对于学生、学生家长还是教育主管部门,可能都更为有利。二是有利于学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应该承认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上的真实差距,同时,学校之间的生源差距和“炒作”差距也不可否认。众所周知,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应取决于升学率的高低和绝对数的多少,而应取决于学生“增值”状况,即经过学校的培养教育,学生在原来基础上身心素质的发展状况和提高程度。教育主管部门不公布学生“增值”情况,学生家长只能将道听途说的升学率作为选择学校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对家长造成误导,对学校来说,则无异于逼迫一个300分生源的学校和一个600分生源的学校去争升学率,明显有失公平。300分生源的学校自知无力去争,也只能或甘拜下风或胡乱吹嘘。三是有利于教育主管部门提高责任意识和投入改革创新。要向社会公开学校的办学状况,没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和操作办法,没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扎扎实实的工作过程,社会不答应,学校也不答应。来自社会和家长的双重压力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督导工作和教育统计工作。四是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和学校特色建设。一旦反映学生“增值”状况的科学评价体系成为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和社会认可学校的主要标志,它对素质教育和学校的特色建设就会成为强大的推动力。即使现在难以确定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来如果把学生入学成绩、升学成绩以及课程方案落实情况、课堂授课方式、学生课外活动安排、学生课业负担状况等公布出来,对学校发展也是一个良好的导向。

向教职工公开学校财务状况也属势在必行。现在某些学校早已不是“清水衙门”。资金来源多元化,经费支出复杂化,会给腐败滋生提供空间。就是从防止腐败出发,强调学校财务公开,强化教职工的民主监督意识,对于动辄几十万、成百上千万的支出也是亟待实施的重要举措。向教职工公开财务状况,请教职工参与学校的财务预算决算工作,教职工可以对学校财务状况品头论足,会大大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能有效地增强干群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从而密切干群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其实,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许多事想不公开是很难的。所以,加快教育公开,提高教育透明度,已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而且是教育本身与时俱进、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正确抉择。

(责任编辑韩瑞新)

猜你喜欢
学生家长主管部门生源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安徽园林》通过省主管部门年审
我国环境立法的演变
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客户告知书)
人兽表演
家长对学校满意度调查研究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方式研究
对太湖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的思考
林业工作站职能作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