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体育和美育真的要出实招

2009-02-13 05:32刘长兴
天津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南开区美育体育

刘长兴

不久前,在第二届中国小学校长大会在津召开期间,会议代表参观了天津市南开区实验学校。大家一去就被那里的大课间活动震撼了。八九百个孩子在操场上“摆开”若干“方阵”,奏着军乐、打着腰鼓、舞着大刀、滑着轮滑、练着跆拳道、跳着长绳、踢着踺子,声势浩大,极大地冲击着人们对学校大课间活动的认识惯性。该校校长介绍说:“自从开展这些课外活动以来,学生的精神面貌、身体素质变化很大。别的不说,这一年全校集会就没有一例学生晕倒的事件。”看得出来,她内心的成就感、自豪感已经溢于言表。

应该说,代表之中也不乏“眼刁”之士。不少人接受过太多的“欢迎”,也参与过太多的“检查”,“作假”和“作秀”早已让他们无奈和无话了。但是,看到这个场面以后,众多评价中使用最多的词语是“真实”和“朴实”,表达了他们发自内心且高度一致的判断和认同。特别是当他们得知全区每所学校都在这样做时,又被震惊了。一位教育专家颇有感触地说:“这种‘展示让我们看到的是普及项目,不是精彩‘节目;是全体学生,不是少数‘尖子;是所有学校,不是个别‘典型。也只有如此,体育和美育才会实实在在地得到加强。”

“实实在在”这四个字,的确说到了点子上。南开区为了破解如何加强体育和美育这个难题,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思路,推出了实实在在的措施,拿出了实实在在的制度。

第一,他们是用非常实在的思路去推动。两年前,他们提出了“1121”工程,并将其作为本区创办“优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谓“1121”工程,是在实施教育部“2+1”工程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个新任务,即每个学校至少还要有一队(运动队)、一团(艺术团)。他们认为,加强体育和美育必须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思路。学校既要保证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学会一种艺术技能,又要保证一些学生的特长得以培养和发挥。这些年,国家一直非常关注体育和美育。10年前,体育就被提升到“健康第一”的高度,美育也被明确摆在“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两年,先把“课外活动”立了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对学生课外活动做出规定),又为“阳光体育”鸣了“枪”(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阳光体育活动”动员仪式上鸣枪启动)。其间,政府的文件、领导的批示大概还有很多。但是,“加而不强”的尖锐批评也不时传来。南开区的教育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尽管个中原因非常复杂,尽管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但是对于一代人来说,身体就是他们成长的“物质基础”,审美属于他们发展的精神内涵。“加而不强”不仅有悖于国家的要求和育人的规律,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家长的愿望。他们之所以把“1121”工程作为刚性目标,就是避免“对付”、杜绝“糊弄”,使学校的体育和美育无论是普及还是提高,都能真正得到“加强”,以引领校长做实“以人为本”,办实优质教育。

第二,他们是用非常实在的措施去保证。谁都知道,开展体育和美育活动,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即使是普及性的“2+1”工程,也需要起码的师资、场地和设备,更何况还有提高性的“一队、一团”,更何况还有些学校“先天不足”。为了保证做到一所学校都不少,一个学生也不缺,他们在按照市颁规定标准为每所学校配齐体育卫生器材、艺术教育装备的基础上,又专门出台三条措施:一是培训辅导教师。实际上,哪所学校能够适应这项工程需要的“像模像样”的辅导教师也不多。针对这个矛盾,他们把学校里和社区中的“能人”动员起来,组成专家培训队伍,分项、分层培训学校的辅导教师。实在缺项的、“高端”的,再到专业团队聘请。他们说,只要是定下来的项目,就一定满足学校的要求。社区的体育协会、文艺社团,看到孩子们也在追求着自己的“追求”,异常振奋,主动义务下校,直接指导学生,为这项工程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共享场馆资源。南开区坐落在中心市区,可谓“寸土寸金 ”,不可能每所学校都搞成“高大全”。针对这个矛盾,他们“盘活”了全区学校的运动场、体育馆、练功房、排练厅等特有的优质资源,并根据各校的要求,列出“课表”,调剂余缺,安排跨校训练。社会对此反响极好。那些曾经被“冷落”的普通学校的学生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走进现代化的场馆,感受到了过去难以想象的幸福。三是提供资金支持。过去,对体育和美育从没有这么“较真儿”、“较劲儿”。上面没有经费,下面也不上心,别说是花钱到外面请专家来校指导,就是那些常用的活动器材、演出服装,压根儿想的也不多。现在,普及和提高全成了刚性要求,资金支持必须跟上。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空前”的决策:只要提出建“队”、建“团”项目,学校不分大小,一律补贴30万元的专项经费。校长拿到这笔数目不算小的资金,高兴之余想得更多的是如何用出效益、用出成绩。应该说,正是这些配套措施,实实在在地保证了学校体育和美育活动的开展。

第三,他们是用非常实在的制度去管理。“1121”工程一经启动,学校便显示出极大的积极性。原来的“2+1”工程,又有了新的发展。大家不再满足“人手一绳”、“人手一毽”的“原始”状态。于是,体操、球类、游泳和武术、器乐、舞蹈、书画和手工,悄悄进入了“2+1”工程的行列。给了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受到更多学生的欢迎。与此同时,学校还在“队”、“团”项目上动了脑筋。大家都想抓住机遇形成优势。瑜伽、击剑、艺术体操、陶艺、声乐、拉丁舞等一些“阳春白雪”的项目,也被“能人”们挖掘出来,成了运动队或艺术团的“分支”。新的情况引发了他们新的思考:没有制度管理,就没有长效机制;没有评价制度,就缺少正确导向。为此,他们及时跟进了制度建设,并把评价制度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发动学校制定学生的评价标准,并把评价结果载入他们的成长记录。另一方面,积极研制学校的评价标准,并把它纳入综合评价,定期组织督导评估。在这项工作中,学校教师的创意尤其令人佩服。就连“土”得掉渣的跳绳和踢毽,他们都能分出多种“花样”,细化多个“要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特别是学校寓评于赛、寓评于乐,更让学生感受了学习生活的乐趣。那些荣获“十佳”跳绳大王、“十佳”踢毽大王、“十佳”舞蹈家、“十佳”演奏家、“十佳”小画家、“十佳”书法家的孩子,今天展示的个性潜能,也许真会成为他们未来成功的阶梯。可见,以评价导向为重点的制度管理,促进了由一般性号召变成了实质性操作的质的飞跃。

其实,我们对“1121”工程还应该有一种新的认识:其更大的意义应该在于,它不仅是加强体育和美育的一个实招,更是引领学校推进素质教育、走向科学发展的一个实招,因为体育和美育的确是我们教育的“短板”。

(责任编辑韩瑞新)

猜你喜欢
南开区美育体育
小兔子遇险记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学生写话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2016体育年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