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工作模式,科学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9-02-13 05:32姜德志
天津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校本教研学科

姜德志

要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够科学推进、和谐推进,就必须创新工作模式,从课堂教学、教师队伍、评价模式三方面抓实。

一、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推行课程改革,必须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核心,从更新观念、发展教师、研究教学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反思。

1.在更新观念上下工夫。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基础教育的革命,课堂教学是这场革命的“主战场”。“主战场”取胜首先取决于观念的更新,因为一切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更新观念主要应围绕教学观、学生观、学习观树立八种观念:一是树立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过程的教学观;二是树立教学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教学过程观;三是树立不仅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的学习观;四是树立学生是发展的、独特的并且有独特意义的人的学生观;五是创建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观及以师生个性全面交往为基础的新型师生情感观;六是树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建设的开发者的教学行为观;七是创建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于个性地学习的学习观;八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2.在教师发展上做文章。

课改成败的关键在教师。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关键。自课程改革以来,天津市红桥区以探索课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内容,坚持以课堂教学为平台,以“三杯赛”和“名师工程”为载体,打造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这些活动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学习和探索热情,培养出一批课改骨干,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广大教师也逐渐明确了进入新课程、实施课堂教学的途径与方法,进入了“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的行动研究的良性循环。

3.在教学策略研究上动脑筋。

教学策略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外化为教育行为的桥梁,积极探索、创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一直是红桥区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我们所追求的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是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实现目标的策略,我们归纳为“还、动、导、合”四字教学法。“还”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主要是还时间、还发言权、还评议权。“动”是让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从形式上是创建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实现多维互动主要有三项措施:一是加强预习,二是加强合作学习,三是加强教师课后反思。“导”是教师的辅导和引导。主要加强三方面引导:一是引导学生搜集、处理信息,二是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三是引导学生学会研讨。“合”是整合、融合和综合。具体就是学习内容与生活相联系,学习知识、形成能力与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一个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综合,以体现知识的“整体”面貌。

二、让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实现专业成长

新课程所倡导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关注一线教师的真实教学行为,解决他们身边的问题,并促使他们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互动,在互动中提升,在提升中行动。为此,红桥区在各学校建立起校本教研活动制度,以学校及教师个人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为突破口,以教师为主体,采用专业引领与同伴互助相结合的方式,促进教师反思教学,变“行者”为“思者”,在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在实践反思中自我认同,在同伴互助中共同发展,在专业引领下实现成长。

1.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

红桥区校本教研制度的构建以学校为单位,在原有的教研组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一是建立校内完善的组织机构与活动制度。学校作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主体,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主动承担校本教研的组织、领导之责;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是基本研究单位;教务主任、教研组长、年级组长是骨干力量;全体教师都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学校每月有一次大的主题活动,每周有学科主题活动,保证人人参与;与集体教研、集体备课、听课讨论相结合,撰写个人教学叙事及事件反思;采用行动研究法,鼓励教师在行动中反思;鼓励教师争做校本教研首席发言人。二是充分发挥教科研人员的专业引领作用。红桥区强化教研活动中的民主平等意识,让广大教师在参与互动的情境下得到真正的提高。我们的参与互动,不仅仅指教师培训、评课等教研活动中的平等对话,更多的是指教研员立足于教学实践与教师共同探讨。我们提倡教研员常到学校去,定期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在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行为的自我分析、自我矫正,促使教师学会从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

2.校本教研活动的实施。

我们指导各学校采用行动研究法,基于学校的现状,在“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的基本流程中展开自己的教学工作。加强教学叙事的研究,提倡教师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我们鼓励教师参与、主持校本教研。一是基于“教学问题”的课题研究。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实际的问题;强调对问题的追踪和设计;强调提出小问题、小课题,不以“善小而不为”。二是基于“教学对话”的教学行动。“行动”是指将已经“设计”好的方案付诸实现,在真实课堂中,面对具体的学生,保持“教学对话”的情境,调整教学内容,再发现新的教学问题,研究应对措施。三是基于“教学事件”的教学反思。在整个校本教研的过程中,以“反思”贯穿始终,在“反思”中提出“问题”,在“反思”中创新“行动”,引领教师进行“行动前的反思”(集体教研集体备课)、“行动中的反思”(公开教学)和“行动后的反思”(课后说课)。

三、让评价为学生精彩的人生导航

1.立足过程,促进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学生“成长记录袋”是新课改学生评价改革中普遍使用的一种评价工具。一个理想的“成长记录袋”,能够为学生保留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能够描绘出一幅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学生发展图画,给学生整个学习经历留下深深的印记,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享受快乐、体验成功。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全区各学校为课改年级的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并鼓励各学校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实验研究。我们逐步统一五个方面的认识:统一对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坚持评价过程教育性、评价主体互动性、评价内容多元性的认识,避免形式主义的做法;统一对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目的的认识;统一对确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主题的认识;统一对学生“成长记录袋”中应收集内容的认识;统一对多主体参与是“成长记录袋”特点的认识。同时,我们努力实现四个结合:定期与不定期收集相结合;书面评价与口头、实物评价相结合;及时评价与延缓评价相结合;保管与使用相结合。

2.以三维目标为标准,开展学科多元评价改革探索。

传统的学生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评价改革要下力量矫正这一弊端。我们以科学的质量观为指导,开展学科多元评价改革探索。通过评价改革,改变片面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学科全面教学目标落实的状况,促进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全面发展。一是建立学科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实现评价内容全面化。我们以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为依据,建立了学科多元评价指标体系。例如,语文学科的评价项目分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积累”5个方面,共23个评价子项。数学学科的评价项目分为“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学习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4个方面,共18个评价子项。外语学科的评价项目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学习态度”、“学习策略”4个方面,共18个评价子项。这一评价指标体系与学生的书面测试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科学业发展情况,弥补书面考查的不足。二是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使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改变过去教师是评价学生唯一主体的状况,把学生和学生家长吸引到评价当中来。我们围绕学科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评价项目,把评价过程分为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家长对孩子评价、教师综合评价这四个阶段。三是百分制等级量化和语言描述相结合,使评价结果呈现方式多样化。我们把学科评价结果划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再努力”四个等级,对不能量化的项目采取语言描述的形式,纸笔性考试则采取等级与评分相结合的方式,有的学校还采用图表方式评价。

通过大量思考与实践,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习,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勇于实践,认真总结,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责任编辑韩瑞新)

(本文作者系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原局长,现为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

猜你喜欢
校本教研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超学科”来啦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