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生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009-02-13 05:32
天津教育 2009年1期
关键词:楷模价值观学校

杨 彬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学生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亚文化和表征。学生体认并践行的文化中蕴含着青少年所特有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经验和行为方式,是“个人社会化”的必要途径,不了解学生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形成规律,不知道如何规范和引导学生文化,而孤立地谈学校文化建构,只会使学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化、口号化,难以激发起学生对本校文化的自觉认同和归属感。

一、学生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学生文化指的是学生之间所共同建构、认同与实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特征、概念态度、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表现在生活当中如语汇(俚语或暗语)、服饰、发型、休闲活动、交通工具、娱乐方式、偶像崇拜等。学生文化具有和学校文化相似的特征,同时它还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关心特殊的主题、事物与活动,有别于学校主流文化,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认同同辈团体。在同辈团体成员中经过相互模仿、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在自然而没有拘束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喜欢自己选择朋友,不愿受成人干涉,寻求独立自主。二是过度理想化,对成人世界的观点和行为标准,常会有不赞成或不服从的态度,对现实常有不满情绪。三是反抗成人世界的形式主义,常常对社会规范感到厌烦而无奈。在行为或服饰上处处表现得率性而为、不拘小节、不拘形式、不墨守成规。偏好简洁、省略的语言,崇尚自然、本性、不客套、不虚伪的生活。四是倾向自我表现。青少年追求创新、流行甚至标新立异;思维虽欠成熟,考虑也不尽周全,却敢于尝试,喜欢直截了当的行动。五是奉行简单,追求刺激。学生自我认同的烦恼与需求常投射为对偶像明星痴迷的狂热举动,同时追求刺激与快感,喜欢视觉性的娱乐享受(如漫画、电影、网络游戏等)。

二、学生文化的形成规律与发展取向

学生文化是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型态。在此之前,学生的生活圈只限于家庭,不同家庭背景的个体之间,彼此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有很大的差异性,难免会产生冲突。经过与教师、同学长时间的相处之后,学生会懂得什么样的人格特点和行为规范受欢迎。为了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生存并得到肯定,他们势必调整自己待人处事的态度,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内化成自我需要,学会接纳别人的情绪、克制自己的冲动,以避免引起冲突或被团体拒绝,养成成熟的道德品质,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进而逐渐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标准。而同辈团体的成员也认同并遵从此项价值与行为标准,并慢慢地汇集成一股与学校主流文化不同的内部文化。在这种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学生文化不仅影响了学生的行为态度、价值观念,也满足了其获得友谊的基本心理需求和安全感。此外,同辈团体的规范不仅能提供给青少年作为行为参照的基准,也能成为青少年争相模仿与认同的对象,使学生从中有机会学习到社会化行为。

但当学生文化所提供的行为标准与学校规范的标准严重对立时,学生对于正式的与潜在的课程,就充其量只是部分地接受,有些学生甚至是在公开地拒绝。对这些学生而言,他们无法追求教育上的成就,于是就漫无目的地反抗,以异于学校主流价值观的服饰、行为和语言为枯燥无味的学校生活增加乐趣,这些文化现象概称为“反学校文化”。这是学生文化中一种值得警惕的发展取向。

三、引导学生文化发展取向的因应之道

学生文化既是由学生自己创造形成,是学生生存状态的一种外在表现,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引导和规范。学校应有意识地提炼、引导学生文化,塑造和谐、理解、鼓励的情境,引领他们平安度过人生的叛逆期。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掌握并落实以下几方面。

1.检讨学校自身的文化存在。

学校是儿童学习道德、实践道德、形成道德人格的地方。然而,沉迷网络、善恶不分、校园暴力、逃学等道德失范行为在学生身上还在不时发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它所反映出来的可能是学校本身存在的文化缺位问题。如果教育伴随着强制和压迫,伴随着痛苦和恐惧,伴随着体罚和叱责,伴随着灌输和愚弄,伴随着对学生权利的违背,如果学校本身把育人当作获得经济效益的工具,那学校就是非人性化的、不道德的,就遏制美好心灵和健全人格的形成。同样,如果从成人的视角去演绎各种文化活动,把学校文化搞成“校长文化”、 “形象文化”,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那么,原本引发学生向往的学校就成了索然无味的场所,面对这样的期望落差,学生便容易发生反抗行为。所以,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审慎地看待学生的反文化行为,在进一步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之后,主动检讨学校本身的价值观、制度、环境等文化存在,对学校进行道德改造,就可能减少校园中的文化对立。

2.认知与欣赏。

学校领导和教师之所以无法认同某些学生文化,部分原因在于他们的观念和成长经验里,很难找到可以圆满解释现代学生文化中为何会存在某些特异表现的理由。在认知失调的情况下,有些教育工作者就只会一味地指责。如果他们能放下架子,对于学生文化的美,多一分了解与欣赏,就会有不同的感受。教师要从对流行文化的观察、与学生的实际接触经验之中,确切认知与掌握学生文化的特点,力求像学生那样去感知、体验和思索,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然后积极运用自身的文化经验,帮助学生提高选择信息、调控行为的能力,引导他们创造积极的主体文化。

3.树立学生楷模。

学生楷模在学生与抽象的学校价值观之间构筑了一座桥梁,通过为学生提供身边可供借鉴的成功范本,从而起到引领学生文化方向的作用。学生楷模有学术楷模和创新楷模两种:前者是指学习上的佼佼者,他们自然会成为很多学生追求的目标和效仿的对象;后者是在语言表达、动手动脑、体育娱乐、道德品质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他们能够为其他学生持续、全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指引。要树立学生楷模,校领导和教师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然后借助知识竞赛、文体活动、奖惩措施等,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将那些最能体现学校价值观和学校精神的学生树立为楷模,大张旗鼓地进行宣扬和表彰,使其事迹为其他学生所认同和敬佩,从而使整个学生群体的价值观和人格向积极方向转变。

4.接纳“问题”学生。

有些学生常以沉溺于网络、态度欠佳、言语粗俗、厌学等各种“反学校文化”的形式来突出自己,因此常遭教师的鄙视或排斥。事实上,很多偏差并不是学生本身的责任,而是由于当前社会的复杂环境或是家庭问题所导致。另外,有些学生的特立独行也有可能代表思想的新生,可转化为进步的动力。因此,教师应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学生,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处境,体谅他们的感受与做法,关照他们的心灵,用坦率换取坦率,而不是简单地把学习与惩罚措施绑在一起,向学生传递出 “要不就好好学习,要不我就排斥你”的错误信号。

5.适时辅导。

从发展心理学观点来看,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定位与追求理想的摸索、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除了追求学问之外,还可能面临自我的了解与肯定、人际关系的调适、感情的挫折甚至人生与前途的迷惘等问题,需要教师及时地辅导。对于学业成就不高或社会、经济地位处于弱势的学生,需要教师给予特殊的关怀与协助,尽量使学生更有自信心和成就感,能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积极参与班集体事务,热心助人,能与同学融洽相处,能听从教师指导且认真上进,能有比较充分的人格发展空间。

(责任编辑张嵘)

猜你喜欢
楷模价值观学校
我的价值观
完美楷模
学校推介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时代楷模】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爱国奉献的楷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