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老兵为一叹

2009-02-13 05:32李安葆
湘潮 2009年1期
关键词:红六军团敌军老兵

1934年10月,红六军团陷入湘、桂、黔三省敌军的包围之中,形势十分危急。由任弼时、萧克、王震组成的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决定部队轻装开展游击活动,穿越敌人的封锁线。红军在山区经过艰苦灵活的行军作战,终于突破重围,在黔东苏区与红三军会合。为此,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特赋绝句两首:

突破镇石封锁线

后追前堵路岖崎,又是恶鸢来去飞。

转战“三无”不毛地,兵饥弹少更艰危。

封锁重重似壁坚,兵陈狭道九回旋。

通宵苦战出深谷,百战老兵为一叹!

这两首绝句,对红六军团西征入黔的艰苦军事行动作了简要的概括,写出了红军不畏强敌、险中求胜、惊心动魄的一幕。前首绝句描写了红军入黔后的艰难处境,后首绝句则表现了红军突破敌人镇石封锁线的经历。

1934年夏,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离开湘赣革命根据地向湖南中、西部转移,配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开辟新的根据地,会合红三军。为此,红六军团告别根据地突围西征。8月,红六军团进入贵州后,处境异常困难,不断遇到湘、桂、黔三省敌人的重兵围攻。敌人为阻止红六军团与红三军会合,迅速调集部队准备围歼红军于石阡一带。当时,红六军团并未侦破敌人的这一险恶企图,仍按原计划向江口前进,以致红军在石阡西南的甘溪同敌人遭遇,战斗失利,损失较大,红军先后被敌人截为三段,处于湘、桂、黔三省敌人24个团的包围中。红六军团领导决定: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避免无益的消耗,采取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在石阡、镇远、余庆、施秉之间,利用深山密林便于隐蔽的有利条件与敌周旋,伺机冲出包围,去黔东苏区会合红三军。然而红军活动的这一地区山势险峻,人烟稀少,物资奇缺。一些部队有时一天只能吃一顿稀饭,经常饿着肚子行军作战。指战员们经常翻山越岭,攀藤附葛,一些战士缺少鞋穿,不得不赤脚行军。由于体力消耗过大,得不到起码的饮食补充,不少战士身罹疾病,减员骤增。军团领导人任弼时身患疟疾,但他仍抱病指挥。10月8日,红六军团主力打退尾追的桂军,继续南移。随后,部队越过镇石大道,准备西渡乌江。发现乌江西岸有黔敌严守,折而向东,准备从板桥渡过石阡河,前往印江会合红三军。但当前卫部队到达板桥附近时,遭到湘敌堵击。军团部决定,向白沙、甘溪方向转移。当部队进至石阡的龙塘、关口一带时,又遭湘、黔敌军堵截,经激战将敌击溃。红六军团主力重抵甘溪后,仍未能摆脱湘、桂、黔敌军的包围,而且敌军日益逼近。正如第二首绝句中所说:“封锁重重似壁坚,兵陈狭道九回旋。”红军虽在一狭小地区艰苦曲折地反复转战,依然未能跳出重围。红军领导人决定伺机从小道穿越敌人的镇石封锁线。恰在这时,石镇大道间的平贯只驻敌军一个营,而马厂坪则没有驻军。红军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连夜突围,激战至午夜,终将追敌击退。红军数千人的队伍在黑夜深谷中悄然而行,天明时越过了镇石封锁线。所以诗中说:“通宵苦战出深谷,百战老兵为一叹。”红六军团军团长萧克,自称是一位“百战老兵”,他虽身经百战,但对这次惊险异常的突围行动,实属平生罕遇,仍不能不为之发出深深“一叹”。这个“一叹”,是惊叹,是舒叹,是萧克战争生涯中寓意深沉的感叹。(李安葆)

猜你喜欢
红六军团敌军老兵
漫画轻兵器之二十五 重装出击:美军M1坦克战术(19)
红三军与红六军团转战黔东的革命活动及革命精神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雁群藏敌情
老兵
任弼时与红二方面军的创建
长征先遣队西征入黔
记录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的《高原会》
大雁带来的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