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癌警察与问题少年

2009-02-19 10:04
蓝盾 2009年2期
关键词:小柯顺德治安

万 清

2008年11月2日,在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南宁铁路公安局柳州公安处柳州治安大队民警杨顺德,被授予首批“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他是100多名先进工作者中唯一的一名警察。

杨顺德,是一名患了鼻咽癌的警察,1999年从办案第一线退下后,他开始与青少年打交道。8年多来。他先后帮助200多名网瘾少年、问题少年戒掉网瘾、改掉恶习,重回正常的生活。

“花季少年染上恶习,我必须管!”

1998年底,从警20年的杨顺德调任柳铁东安火车站派出所所长,这一年他42岁。

东安火车站派出所辖区地处湘桂边界,治安状况复杂,是案件多发区。上任后,杨顺德决心大干一场。扭转治安不利局面,他没日没夜地扑在工作中。这段时间,他鼻子总是莫名其妙地流血。开始,他以为是工作劳累的原因,没放在心上。一次,鼻血长流不止,他才不得不去医院看看,这才发现,他患上了鼻咽癌,已是中晚期。

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病情虽然有所控制了。但人却变得极度虚弱。为了照顾他。柳铁公安局将他安排到在柳州市区的治安大队工作。主要负责校园治安。在铁路民警眼里,这是一份闲职。领导也明确对他说:“你现在主要是调养好身体,工作能干多少算多少。”

到大队报到的第二天,他就拖着浮肿的身体。骑着自行车到辖区内的学校了解情况。这一天,杨顺德一口气走访了4所学校。

柳铁治安大队辖区有10所学校,由于地处城郊接合部,治安环境十分复杂。杨顺德在走访中发现。学校周边存在不少电子游戏室、黄色书刊小摊,甚至有一些无业青年经常在校园门外惹事生非。杨顺德将这些情况汇报给大队,大队很快采取措施,对校园周边进行了一次专项整治。

经过整治后,校园周边的情况明显好转了。但不久,杨顺德又发现,校园问题远非这么简单。一天。一名初一学生的母亲对杨顺德说,她儿子为玩电子游戏,把家里的自行车、电视机、沙发等值钱的东西都拿出去卖了,最后连封阳台的铝合金也拆了拿去卖掉。

一名男孩从小学六年级就经常逃学、泡网吧、打架斗殴,患高血压的母亲几次气得昏死过去。父亲批评他,他就威胁说,“再唠叨,就拿刀砍死你们……”

听到这一个个问题少年的故事。杨顺德感到心情沉重。他觉得,作为一名校区警察,不仅是要管学校治安,也应教育和帮助那些不学好的学生。于是,在巡逻、办案之余,他试着去找那些被家长“投诉”的学生谈话、聊天,劝导他们。一些同事对他的做法不是很认同,说他做的事已超过了警察的职责范围。是没事找事。

杨顺德说:“看到这些花季少年染上恶习,我必须管!”

9次离家出走的女生变乖了

2001年9月初,学校刚开学,一名13岁的初一女生到学校报到后不久,就回到原来所在的小学,将她的一个“仇敌”暴打了一顿。她估计“仇敌”的家长及学校老师会找她算账,索性一走了之。一个星期过去了,她一直逃学在外。家长对她不管不问,倒是学校急得四处找人。

一天,杨顺德到学校走访时,听学校负责人说起这个名叫小珠的女孩,他感到说不出的震惊。一个年仅13岁的女孩,在社会上流浪,多危险!他深深地为女孩担忧起来,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

经过一个人托一个人地打听,杨顺德最后在离柳州100多公里的宜州市把小珠找了回来。回家的路上,杨顺德与小珠聊天,了解到她的父母在她两岁时就离异了。父亲不愿抚养她,而母亲没有固定工作。整天在外为生计奔波,根本没有精力关心她、管教她。她从小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经常在外游荡,不愿回家。

为了使女孩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杨顺德和妻子、女儿商量,一道去小珠家,邀请她到家中玩,给她做好吃的,叫女儿陪她玩。杨顺德还和学校一道,将女孩的父母请到一起做他们的工作,希望他们重视孩子的未来。

此事平息后,小珠安稳了一阵子,然而她的心是敏感而脆弱的,稍与母亲、与学校、与同学发生点矛盾,她就离家出走。一年中,小珠竟先后出走9次。每次都是杨顺德跑遍大街小巷把她找回来的。

特别是小珠第9次出走——由于她向父亲要零花钱时,父女俩发生争吵,父亲痛恨她不学好,打了她一耳光。这次她像是铁了心要出走,不告诉别人她的去向,也不与谁联系,以致长达半个月都没有一点音讯。

这段时间里,杨顺德屡次犯病,长时间身体浮肿,然而他还是踏上了寻找小珠的路程,不但白天找,晚上也穿行在大街小巷。而晚上,常常是病痛发作的时候,杨顺德只得带着药瓶,一边吃药,一边辗转在女孩可能出现的地方。

女孩迟迟不见踪影,让杨顺德百般焦虑。他不禁写下了《出走的女孩,你在哪?》,送到报社去刊登。文中这样写道:“回来吧,孩子!我已经做了你父亲的工作,我向你保证他以后再也不打你了;我也说通了你母亲回家好好照顾你;学校的老师、同学们还表示,要开个欢迎会迎接你。杨叔叔盼着你回家!”

在一个凌晨,杨顺德终于在一间通宵网吧找到了小珠。此时的小珠趴在电脑桌上睡着了。杨顺德心疼地背起她,拖着发肿的腿,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回家。

第二天,小珠得知杨叔叔为她所做的一切时。“咚”地跪在杨叔叔的脚下,“杨叔叔。我对不起你,我一定学好!”

后来,小珠成了学校的三好学生,成了一名共青团员。

患癌的咽喉与200场法制报告

“最近,我学会了用第5个W,你们猜是什么?”

一天,杨顺德给学生作法制教育报告,一开场,杨顺德这样说。会场顿时热闹起来,猜什么的都有。最后,杨顺德说:“你们猜的都不对,这个W是‘哇噻!”全场顿时发出“轰”的大笑,气氛也活跃起来。

这场报告,掌声不断。最长的一次持续了20多秒!对这场十分成功的报告。校领导人“点评”说,杨顺德的报告,善于用孩子们的语言与他们沟通。他会在报告中结合实际,不时蹦出一句时髦语或英语,将他所要表达的东西通过孩子们乐于接受的语言传递出去。

杨顺德负责校园治安后,先后当起了7所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给学生们上法制课。就成了他必不可少的事。

其实,杨顺德的这种嘴皮子功夫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他以前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练就这样一张嘴皮子,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努力。

法制课不好上,这是杨顺德最大的感受。法律讲得太多,肯定会十分枯燥,不要说小孩,就是成人听着也烦。必须要找一种适合孩子们的讲课方式。

他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借阅大量法制教育和演讲方面的书籍。他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在读书看报时,看到一些精美语句、生动故事和流行词语,就将它们摘录下来。为了减少代沟,掌握现代科技知识,他连续两个多月利用晚上时间,自费到柳铁文化宫参加电脑培训。

至今,杨顺德先后收集了300多万字的资料、卡

片,分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网吧、电子游戏和毒品危害”等10大类30多个方面。

杨顺德的法制课越来越受学生们欢迎,不仅柳铁辖区学校,全自治区的许多学校都争相邀请他前去上法制课。8年来,他已作了200多场法制报告。每场法制课下课后,学生们争相涌到讲台上。要杨叔叔在他们的笔记本上签个名。那场面,不亚于演唱会明星签名。

然而,在课堂上谈笑风生的杨顺德,却同时忍受着病痛的折磨。他自患了鼻咽癌后。路走多了腿会肿,话说多了咽喉会痛,工作疲劳了脖子会痉挛。特别是咽喉,已经失去了唾液分泌功能,讲一两分钟咽喉就干痒疼痛,只能不停地喝药水来维持讲课。直到现在,他和妻子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熬制一大罐消炎止痛的中药,出门时杨顺德都要带上一壶。

“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朋友”

杨顺德有一个不离身的不锈钢水杯,这是一名叫小柯的少年送的。小柯是杨顺德帮教的200多名孩子中最让杨顺德费心的一个,一波三折的帮教过程耗时近4年。

2000年1月的一天,小柯的父母找到杨顺德。恳求他救救这个孩子。当时,小柯是柳铁三小六年级的学生。他先是沉溺于电子游戏,后来又结识了一群辍学少年。经常旷课泡游戏机室,四处游荡、打架。父母劝他,他不仅不听,还威胁父母:“你们再啰嗦,我就砍死你们!”还真把一把刀放在枕头边。

当天下午。杨顺德找到小柯的班主任了解情况,随后找小柯谈心。他先跟孩子聊一些他感兴趣的东西,慢慢地,小柯觉得这个警察不错,便将自己的烦恼告诉他。原来,小柯的父母对他管束过严,不让他跟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玩,也不让他跟单亲家庭的孩子玩。放学后跟同学打球也不行。

小柯觉得父母很讨厌,不愿回家听父母唠叨,渐渐地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了一起。杨顺德问他:“愿不愿意跟我交朋友?”小柯点点头。于是杨顺德跟他约定:3天打一次电话联系。

了解到孩子的苦恼后,杨顺德又找到了孩子的父母。他问他们:孩子有什么志向你们知道吗?孩子有哪些兴趣你们了解吗?孩子的朋友你们熟悉吗?一连串的问题。问得孩子的父母都懵了头。在杨顺德的开导下。这对夫妻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经过杨顺德两头做工作,小柯与父母之间的疙瘩解开了,小柯在家庭享受到了正常待遇,他不再与父母吵架了,也安心呆在家里了。

然而好景不长,小柯放学回家路上,社会上的一些小青年不断来找他玩,一来二去,他又不回家了。杨顺德得知这个情况后,急忙去找他。来来往往几次。小柯内疚了:杨警官又不是我的亲戚,这么关心我,我再做坏事实在不应该。于是,他坚决地与那些小青年断绝了来往。

第二年,小柯上初中了,并成为学校第一批共青团员,小柯第一时间将这个消息告诉杨叔叔,杨顺德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骑上单车直奔学校,当面向小柯表示祝贺。

平静了一段时间,小柯又犯事了。一天,一个和他十分要好的伙伴找到小柯说:“我被别人打了一巴掌,你要帮我出这口气。”小柯仗义地拔刀相助,结果反被对方砍伤背脊,住进了医院。

杨顺德闻讯赶到医院。他没有直接批评小柯,而是说:“我办公室里有一把长刀,要不要我拿来给你,继续去报仇?”一句话,说得小柯羞愧地低下了头,“杨叔叔,我知道错了。”

就这样,4年中,小柯的“毛病”反复出现,杨顺德每次都是苦口婆心地劝导他,两人电话交谈就达100多次。2003年11月,小柯从柳州的报纸上看到介绍杨顺德事迹的报道后才知道,杨叔叔患了癌症,咽喉黏膜受到严重破坏,话讲多了就会口干舌煤,难怪跟他在一起聊天时讲几句就要喝一口水。可杨叔叔却常常和他一聊就是半天。

于是,小柯省下自己的零用钱。为杨叔叔买了一个不锈钢保温杯。送给杨叔叔时。他还附了一张纸条。说:“老杨,你是我一生一世的朋友,你爱护我,我也要爱护你,出门记得带上这只杯子哟……”

为更多的问题少年解惑

长年的帮教中,杨顺德摸索出一套简洁而有效的帮教思路:“望、问、切、推”。“望”就是观察学生日常表现,及时发现问题;“问”就是经常与师生交流,准确掌握学生情况:“切”就是选择帮教切入点,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推”就是有步骤地推动问题学生向身心健康方面发展。另外还有“情感交流法”、“心理解除法”、“循序渐进法”等具体帮教办法。

然而对这些方法,杨顺德认为它们只是“技术活”,要使帮教得到最好的效果,关键就是一条:责任心。

“有了责任心,什么好的办法都能想出来。”

在帮教问题少年过程中,杨顺德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应用更多、更好的方式开展帮教工作。经他提议和筹备。2004年2月,柳铁治安大队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顺德帮教小组”,并开设帮教热线(0772—3926878)。治安大队抽调3位综合素质较高的民警到小组协助杨顺德的工作。

帮教问题少年的形式拓展了。杨顺德却更忙了。一天接几十个电话是经常的事,不仅是柳州本地的,还有全国各地打来的电话,有时下班回到家,电话也跟到家里,他家里的电话也成了帮教热线。

2005年11月,杨顺德接到了一名山东泰安的网瘾少年的来信。他说:“4年来,我把自己的存钱用光后,就骗家长要钱,要不到就偷。住校期间又开始泡网吧。家长管教就离家出走,也想过自杀。也许上天可怜我吧,广西的杨顺德帮教小组出现了,对我绝望的父亲给帮教小组打了电话。从此我把帮教小组的警官当成了知心朋友。通过交流,我认识到了网络的虚幻。也改变了对网络游戏的看法,不管你在网络游戏里多么厉害,多么‘牛,你总是要回到现实中的……一切都过去了,我要从头再来,我好高兴,好开心,我不再是糊涂的网虫了。”

看到一个个问题少年变好,一个个网瘾少年回归正常,杨顺德也和他们一样开心。“能多让一个孩子回归和谐社会。多一个家庭温馨幸福,我感到无比的开心和满足,即使很累,即使有再多的酸甜苦辣,我也无怨无悔!”杨顺德在一次英模报告会上说。

2006年4月。由于工作过于劳累,杨顺德左耳出现耳鸣。在同事们的一再催促下,他才到广西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治。住了18天医院。在住院期间,他依然保持和帮教对象的联系,一边打吊针,一边给帮教对象写信。出院当天,他家还没有回,就直接去探望帮教的学生。妻子心痛地问他,自己病痛都不顾。为什么却不要命地去关照那些身体健康的孩子呢?了解妻子脾气的杨顺德呵呵一笑说:“我已是半截子入土的人了,可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啊。”

由于杨顺德在帮教问题少年方面的执着与卓有成效,经公安部特别推荐,2007年8月,有网络“百家讲坛”之称的新浪网“网上大讲堂”邀请他上讲堂,向广大网友作“青少年如何戒除网瘾”的专题讲座。在这个著名专家、学者、作家、主持人云集的讲堂,杨顺德成了全国首位民警专家。

责编晋屏

猜你喜欢
小柯顺德治安
日本人感觉治安变差
窸窸窣窣的影子(短篇小说)
阳台上的桂树
城市级APP“i顺德”即将上线
“为你好”
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治安保卫工作
《“船长”小柯:上了我这条贼船就很难下去》
爱国婊
古董
大型泥塑《收租院》版权属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