湟源县薪炭林利用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

2009-02-21 08:49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发展思路

祁 伟

摘要分析了薪炭林在湟源县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及湟源县薪炭林的建设发展现状,并总结了该县发展薪炭林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薪炭林;利用现状;发展思路;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S7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102-01

湟源县地处日月山北麓、湟水河上游,属省会西宁市管辖,距离西宁市51km。东西宽42km,南北长62km,土地总面积为1 509km2。湟源县是黄河上游最大支流——湟水河的源头,位于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汇处日月山东麓,是青海省东部农业区最西端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海拔为2 470~4 898m,垂直高差2 428m,是青海省农牧区的自然分界线。湟源县总土地面积155 302.9hm2,其中林业用地69 845.3hm2,占总土地面积的44.97%。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为2 765.3hm2、灌木林面积为38 924hm2、灌丛地面积为10 083.4hm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为12 233.9hm2、宜林地面积为5 782.6hm2,苗圃等其他用地56.1hm2,森林覆盖率为26.8%。全县辖7乡2镇、147个行政村,人口13.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0.62万人,全县主要以种植业为主,2007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5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 386元。由于历史和社会各方面原因,湟源县境内林草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农村能源严重匮乏,致使农民生活贫困,农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1薪炭林在湟源县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薪炭林是农村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湟源县农村能源主要有3种:一是矿物能源;二是再生能源;三是采用节柴灶。农村以薪炭林作为生产生活的能源是最为经济和适用的,仅在造林时投入建设费用,5年后可以通过平茬收取薪炭,解决烧柴问题,同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薪炭林建设是我国林业发展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林业生态建设和生态环境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林业不仅要满足社会林产品多样化需求,更要满足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安全和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国林业发展建设中,薪炭林建设是一项重要而不可缺少的内容。薪炭林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大量能源,更重要的是它能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收入,是一种可持续利用的林种。营造薪炭林,以其木质、根、茎、叶等作为燃料,产量大、使用方便、燃烧值高,适应大多数农民生活生产习惯,而且一般薪炭林萌生力强、适应性广、造林成林速度快,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薪炭林其种子、枝条、果汁等还可为农民增加收入。薪炭林属于再生性生物能源,是未来全球矿物能源枯竭后的主要替代能源,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2湟源县薪炭林建设发展现状

湟源县地处黄土丘陵沟壑区,荒山及坡耕地面积较大。通过几十年几代人的努力,湟源县广大农村大部分荒山荒坡都已基本治理完成,营造了大片薪炭林,为该地区保持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产生活条件,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县共有薪炭林2.67万公顷,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38.23%。以沙棘、柠条等耐旱、适生、萌蘗力强的树种为主。在地区分布上,浅山浅半山多于脑山,阳坡多于阴坡,东部多于西部,全县9个乡镇均有分布,其中东峡乡、城效乡、和平乡、波航乡和大华镇分布比较集中连片,如东峡乡大黑沟村、城效乡拉尔贯村、和平乡小高陵村、波航乡麻尼台村等形成了一定规模,充分显示出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3湟源县发展薪炭林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据统计,湟源县现有薪炭林2.67万公顷,年可提供薪材(包括四旁树木)28万吨,在农村能源结构上,煤占25%、薪材占40%、秸秆占5%、畜粪占20%,新能源和其他各占5%。目前湟源县农村年均需生活用燃料至少35万吨,缺口7万吨,缺少地区主要在浅山浅半山地区,燃料短缺矛盾日益尖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农民生活能源短缺问题则日渐突出。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薪炭林,是解决短期内农村生活能源短缺的有效途径。鉴于营造薪炭林树种资源丰富,且建设成本较低,应当大力营造培育薪炭林的基地,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解决农村能源,尤其是生活能源短缺问题,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保障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脱贫致富,使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转化为良性循环。湟源县是以农牧业为主的山区县,全县有大量的荒山荒坡和不适于农业集约化经营的坡耕地,土壤、热量等资源条件非常适宜发展薪炭林,沙棘、柠条等树种具有燃烧值高、火力旺、耐平茬、产薪量高等特点,且均为湟源县乡土树种,是理想的薪炭林培育树种。薪炭林建设采用国家出资、集体或农户承包的形式运营管理模式,即实行国家提供资金、必要的物资和技术支持,荒山荒地由集体或个人承包营造薪炭林,并遵循“谁造、谁管、谁有、谁受益”的原则。建设薪炭林项目基地,有利于缓解全县农村能源极为短缺的局面,有利于保护现有植被,并可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4参考文献

[1] 杨克美,何小东,唐伟.生物质能在农村能源中的地位与薪炭林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1):103-105.

猜你喜欢
发展思路
江苏农村艺术设计产业发展思路研究
广东省城中村改造的现状与发展思路研究
关于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的探索
中国奥特莱斯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探析
新常态下珠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现状与思路研究
浅析丽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思路
福建安溪铁观音茶产业化发展研究
文化艺术产业集群与发展思路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