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

2009-02-21 08:49高志刚王宝河曹志军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高志刚 李 华 王宝河 曹志军

摘要介绍了大豆菌核病危害症状、侵染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期更好地防治大豆菌核病,提高大豆产、质量。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危害症状;侵染特点;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139-01

2008年对黑龙江省宁安农场菌核病发病地块进行调查,大豆菌核病发病率在13.20%~45.75%,严重危害大豆生产,影响大豆品质和种植户的经济效益。

1危害症状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该病危害地上部,在大豆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造成苗枯、叶腐、荚腐等症状,但以成株期发生为主。苗期染病茎基部褐变,呈水渍状,湿度大时长出棉絮状白色菌丝,病部干缩呈黄褐色枯死,幼苗倒伏、死亡。成株期染病主要侵染大豆茎部,田间植株上部叶片变褐枯死。叶片染病始于植株下部,病斑初期呈暗绿色,湿度大时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茎杆染病,多从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病部水浸状,后褪为浅褐色至近白色,病斑形状不规则,常环绕茎部向上、向下扩展,致使病部以上枯死或倒折。潮湿时病部生絮状白色菌丝,菌丝后期集结成黑色粒状、鼠粪状菌核,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后期干燥时茎部皮层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全株枯死,颗粒不收。豆荚染病,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病斑,荚内、外均可形成较茎内菌核稍小的菌核,可使荚内种子腐烂、干皱、无光泽,严重时导致荚内不能结粒。

2侵染特点

该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上和病株残体中或混种子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年。越冬菌核在气候适宜条件下陆续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弹射释放大量的孢囊孢子,在空气中随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进行初侵染,子囊孢子在田间可存活12d。病菌主要通过伤口或角质层侵入寄主。而后菌丝在寄主细胞扩展蔓延,分泌果胶、纤维素和毒素,使病部软化和腐烂。此菌不产生大型分生孢子,没有再侵染,病害在田间扩大危害,除直接决定侵染源的数量外,病株倒伏后靠菌丝接触健壮株引起发病。

3发病原因

(1)轮作不合理。由于大豆重迎茬加之邻近向日葵茬,菌核在土壤中逐年积累,数量不断增加,在气候条件适宜时,即可形成初侵染源,加重大豆菌核的发病率。通过调查,前茬为豆科作物,平均发病率17.1%;邻茬为向日葵,平均发病率28.3%;正茬发病很轻或不发病。

(2)气象条件。降雨量、气温、相对湿度等要素是菌核病发生的主要原因。菌核从萌发至弹射子囊孢子需要较高的土壤湿度和大气相对湿度。菌核病流行的适宜温度为15~30℃、相对湿度85%以上。2008年宁安农场6月份降水36.8mm,较历年少40.5mm;平均气温19.9℃,较历年高1.3℃;相对湿度63%,不利于菌核病的发生,菌核病发病较晚。但7月中旬降水59.1mm,较历年多18.8mm;平均气温22.1℃,较历年高0.9℃;相对湿度83%,利于菌核病的发生,适宜菌核病的发生发展。适宜的气象条件使大豆生长过旺,部分大豆植株倒伏,致使病健部位相互接触,菌丝传播蔓延,加重了病害的扩散和蔓延,使2008年大豆田菌核病普遍发生,而且发病较重。据调查发病率比历年高3%~25%。

(3)耕作措施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中耕培土上,少1遍中耕培土,不能破坏和阻止子囊盘的形成,导致菌核正常萌发,发生菌核病。

(4)栽培技术不当。在对发病地块调查中发现: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土壤湿度大的地块发病较重;氮肥施用量过高,使植株生长繁茂,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造成土壤湿度过大,容易引起病害的发生;病害防治时期和药剂选择不合理,会使病害有加重的趋势。

4防治措施

(1)建立病区合理轮作制。对发生大豆菌核病的地块建立合理的轮作制,避免大豆连作或与向日葵茬等作物轮作,大豆与向日葵邻作及前邻作都能引起严重发病,必须与玉米、西瓜等经济作物(豆科除外)实行2年以上的轮作。

(2)选用无病种子与合理密植。生产用种从无病田留种,确保种子不带病。根据种植品种特性及气象条件合理密植,控制氮肥施用量,严防大豆徒长,提高大豆抗病能力。

(3)加强田间管理。在大豆封垄前,及时进行中耕培土,防止菌核萌发出土或形成子囊盘,减少田间发病病菌。对发生菌核病地块的秸秆要在大豆收获后及时清除或烧掉,以减少菌源。大豆收获后进行深翻,深度30cm,把菌核深埋土壤中,阻止菌核萌发形成子囊盘。

(4)药剂防治。选用有效含量足的高效杀菌剂进行防治,常用的药剂有: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40%治萎灵粉剂1 000倍液;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 200倍液。防治时期一般在大豆2~3复叶期和大豆初花期进行药剂叶面喷雾防治,每隔7~10d喷1次,效果较好。

5参考文献

[1] 吴秀娟.浅析大豆菌核病的产生原因与防治技术[J].民营科技,2009(1):83.

[2] 韩非,尹淑莲.大豆栽培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18):145.

猜你喜欢
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探究
浅析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问题的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中病害的防治措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