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2009-02-21 08:49胡劲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胡劲松

摘要分析了淮南市小麦纹枯病的发生规律,指出了纹枯病发生的原因,包括菌源基数过大、温湿度适宜、品种抗性差、种植密度大、偏施氮肥等,提出了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相结合的防治对策,以指导淮南市的小麦纹枯病防治工作。

关键词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重发原因;防治对策;安徽淮南

中图分类号S435.12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146-01

近10年来,淮南市小麦纹枯病呈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对淮南市小麦产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其常年发生面积为5.33~8.00万公顷,占淮南市播种面积的60%~85%。

1发生规律

1.1苗期至分蘖末期

大田调查表明:一般2月为初侵染期,个别年份可提前至1月份以前。病菌在根茎交接处侵入,会留下针眼大小褐色环状斑,随着小麦的生长,病斑不断扩大并上移,但很少侵入到叶片上部。小麦播期早、冬季气温高、田间湿度大则发病早,到分蘖末期病株率在5%~16%,据统计淮南市近5年平均发病率为6.9%。

1.2分蘖末期至拔节末期

此时为小麦纹枯病防治的关键时期,应提早防治。2月底至3月中下旬,为该病的快速发展阶段。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病斑不断扩大并侵入叶片,但很少侵入茎秆;田间病株率快速增加,病菌扩展到中部叶片,一般年份田间病株率为10%~40%,重发田病株率达60%以上。据统计,淮南市近5年该期平均病株率为28.3%。但此时侵茎率较低,一般在5%以下。此时50%~80%的小麦达到防治指标(病株率20%以上)。一般播种密度大、偏施氮肥、田间杂草多、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的田块发病重。

1.3拔节末期至抽穗期

此时为该病为害盛期。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一是田间病株率不断增加并达到最高峰。未防或防治不力田块病株率达20%~50%,重发田达80%以上。二是病情指数不断加大,一方面病菌向上侵染中、上部叶片,形成比较大的水渍状病斑,影响光合作用;另一方面病菌不断向茎秆深处侵入,阻碍水分及营养的输导,使植株瘦小,影响千粒重,严重时病斑环茎一周,后期植株不能成穗或白穗甚至全株死亡。淮南市近5年纹枯病的侵茎率在23.7%~48.3%,病情指数为0.3~28.5,造成产量损失达6%~15%。一般田间密度大、长势差、4~5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年份侵茎率较高。

2重发原因

2.1菌源充足

该病以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附着在病残体上越夏越冬,该菌在土壤中能存活数年之久,常年积累菌源基数大。淮南市小麦收割基本上为机收,田间残存麦秆量大,有利病源附着越夏越冬。淮南市农户大都用小型机械翻耕,无法深埋麦秆使得菌源都集中在土壤表层,增加了侵染概率。

2.2温、湿度适宜

该病为适温高湿型病害,适宜温度为10~25℃。在适宜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湿度越大越有利于该病蔓延。淮南市小麦分蘖期以后的日均温度大都处于适宜温度内,最适宜为拔节期至抽穗期,因而此时也是该病发生最快的时期。

2.3品种抗性差

纹枯病病菌属非专性寄生菌,寄主广泛,很难培育抗病品种。淮南市主要品种为皖麦与扬麦系列,这2个品种的小麦对该病的抗性较差。

2.4种植密度大

农民普遍存在过量播种的不良习惯,且大部分田块播种方式为撒播。这使得田间密度大,通风透光条件差,有利于该病发生。据调查,相同条件下撒播与条播田块发病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撒播田块病株率较条播田块高出10%左右。

2.5偏施氮肥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农民普遍存在偏施氮肥的习惯。偏施氮肥会导致小麦抗病性差,尤其有利于病菌侵入茎秆。据多年调查,在正常施肥范围内,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施氮量呈正相关,与施钾量呈显著负相关。

3防治对策

3.1农业防治

目前尚无高抗纹枯病品种,但是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在同样的条件下可降低病情20%~30%,是经济、易行的控病措施。同时抓紧对低洼潮湿田的改造,做好三沟配套,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实行合理轮作,减少播量,控制田间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实行配方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增施钾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麦苗贪青晚熟,诱发病害加重危害。

3.2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用种子重量0.2%的33%纹霉净(三唑酮加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0.03%~0.04%的15%三唑醇(羟锈宁)粉剂,或0.012 5%的12.5%烯唑醇(速保利)可湿性粉剂拌种。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较低则易发生药害,如1kg种子加1.5mg赤霉素可克服上述药害,并能兼治其他土传病害,和苗期锈病、白粉病。大田第1次防治在3月上中旬小麦分蘖期,主要是对病株率超过10%的田块进行防治,该期的防治要突出一个“早”字,因为该期主要是要病株率达10%的田块肯定是今后的重病田块;第2次防治在3月中、下旬小麦抽穗期,主要是对病株率达20%的田块进行防治,防治药剂可选纹霉清、井冈霉素、三唑酮等。

猜你喜欢
发生规律防治对策
黑绒金龟子在玉米上的危害及防治方法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的危害及防治技术研究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