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瘟热病的诊治

2009-02-21 08:49高大潮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高大潮

摘要介绍了犬瘟热病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并提出诊断、防治对策,以期为犬瘟热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犬瘟热病;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255-01

犬瘟热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传染病,饲养场卫生条件较差时,免疫工作做的不好很容易导致本病的暴发和流行。肥西县某村曾经发生此病,涉及几个村组,感染率、死亡率极高,各年龄的犬均易发生。现将该病的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病原

犬瘟热病毒属副粘病毒属,RNA病毒,大小0.1~0.3 μm,有囊膜。该病毒可在狗、雪貂和犊肾细胞、鸡纤维细胞中培养。犬瘟热病毒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在干燥的环境下能存活1年,在冻干的材料中能存活数年;但是它对热和化学消毒剂敏感,在60℃下30min失去毒力,煮沸后1min就可灭活,用3%的NaoH可立即杀死,1%来苏尔溶液消毒数小时后变为无毒力等。该病毒不能够凝集动物的红血球。

2流行病学

犬瘟热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犬科动物和鼬科动物,犬科感染动物主要有狗、狼、狐、豺等;鼬科易感动物有貂、雪貂、鸡貂、白鼬、獾、水獭等。犬瘟热易感动物之间均可以相互感染,所有年龄的肉食毛皮动物均易感,但是人类和其他家畜对本病无易感性。

患过犬瘟热病或注射该疫苗的母狗所产的狗仔,在哺乳期里一般不患本病。因为在此期它从母狗的乳汁中得到抗体,从而获得了被动免疫。狗得了犬瘟热后,将成为狗群之间传播的重要传染源,主要是飞沫感染。病犬鼻、眼的分泌液、唾液和大小便中排出病毒,入侵门户是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的黏膜,通过直接接触或随着污染的食物或器具而摄入,在患病的犬场活动的鸟类、鼠等亦可能传播传染。本病没有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3临床症状

狗患犬瘟热病在临床上表现各异,但主要表现为呼吸道或消化道症状和神经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为7~30d,少数长达数月,患狗表现精神萎顿,少食甚至不食,两眼无神等。持续高温,用抗生素无明显效果,化脓性结膜炎、肺炎多为腹式呼吸,广泛性黏膜卡他性炎症,早期便秘,后期水样稀粪甚至酱油样。出现神经症状,站立姿势异常,转圈或运动失调等。

3.1呼吸道症状型

呼吸道是主要症状,眼鼻排脓性黏液、打喷嚏、咳嗽,严重时出现肺炎,常以腹式呼吸为主,体温升高达40℃以上。

3.2消化道症状型

病狗食欲减退,甚至丧失,消化机能减退,有的出现呕吐,先便秘,后期出现恶性下痢,粪呈水样,严重的粪便中混有黏液或血液,病犬体重迅速减轻,死亡率很高。

3.3神经症状

患病狗在急性犬瘟热阶段的终了期,或者到康复期,会发生神经型病例,少数可能从开始就以神经型病状为主。由于中枢神经受损部位不同、严重程度不等,其表现各异。大脑受损表现癫痫、好动、转圈和精神异常,中脑、小脑、前庭和延髓受损表现为运动或站立姿式异常,全身强直性、阵发性痉挛,个别肌组阵挛,运动失调,截瘫或四肢瘫痪。脊髓受损表现为共济失调,反射异常。下颌、膀胱和直肠麻痹,感觉丧失。

4病理剖检

尸体外观,眼睑肿胀,眼鼻呈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胃肠黏膜卡他性炎症,充血肿胀,常见大小不等的溃疡灶和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气管黏膜有黏液性分泌物,肝、肾呈土黄色或暗红色不凝固的血液。心肌扩张、肌肉松弛,呈红色,脑膜血管显著充血、水肿。

5血常规检验

犬瘟热病是犬瘟热病毒感染,感染后大多数犬只的白细胞总数明显下降,特别是后期仅为正常白细胞的1/3,并且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下降而嗜中性细胞分类计数上升,两者占白细胞总数百分数差很大。

6诊断

目前,犬瘟热病在临床上还没有简便快捷实用的诊断方法,但根据本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上的典型症状和血液常规检测可进行初步诊断,但还必须进行病毒分离予以确诊。

7防治

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临床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发病早期试用犬瘟热免疫血清,配以抗生素或磺胺类药、Vc以控制并发症;二是用犬瘟康针等抗病毒药,配用一些西药防继发感染,有一定的疗效,对于下痢病例配合口服合霉素;三是加强免疫接种工作,以获得主动免疫;四是加强营养与犬的饲养环境卫生和消毒灭源工作,避免与病犬接触,特别是群养犬一定要做好圈养,不要与散养犬接触;五是犬瘟热病治愈率很低,且治愈率与治疗时间早迟有很大的关系,但本病初期与犬的一般感冒症状相似很容易误治,从而延误该病的最佳控制和治疗机会。本病防控原则是以防为主,标本兼治,病原疗法和症疗法相结合。

猜你喜欢
病原流行病学临床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分析
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
斯诺医生——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创立者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恙虫病60例临床分析
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性川崎病药物治疗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