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湖泊水体生态保护与渔业可持续发展

2009-02-21 08:49熊学全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9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湖泊渔业

熊学全 孙 谦 刘 敏

摘要从我国湖泊渔业的生态现状出发,系统分析了在湖泊渔业发展过程中湖泊水域生态环境受到的影响,进一步提出通过合理开展湖泊渔业,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湖泊;生态保护;渔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X171;F3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9-0264-02

湖泊是水流冲击形成的大型内陆洼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人类逐水而居,湖泊以其特有的资源与环境优势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1我国湖泊水体的生态现状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广泛,总面积近9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面积的1%[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人类活动的强烈干预下,我国湖泊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湖泊生态系统稳定的有序演化功能丧失。西部内陆湖泊咸化、干涸;高原湖泊面积锐减;东部湖泊淤积污染、富营养化加剧,湖泊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2]。资料表明,20世纪70年代,我国面积在1km2以上的湖泊有2 300多个,水资源量占全国内陆水资源8%左右。经过近20年的发展和变迁,数量减少了500多个,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另外,现有湖泊的水质富营养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亦十分严重。有数据现示,我国湖泊水域环境中Ⅰ、Ⅱ类水质所占的比例由1980年的79%降为1999年的30%左右。以云南滇池为例,在20世纪60年代,其水质为可以直接饮用的Ⅰ类水,70年代降为Ⅲ类,90年代全湖水质V类。据1995年监测,滇池内湖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总磷、总氮均超过Ⅳ类水质标准。苏州太湖也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现在已无Ⅰ、Ⅱ类水质[3-5]。

湖泊大多与江河相通,兼具供水、调蓄、养殖、灌溉等多种功能。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湖泊污染状况的日益恶化,使湖泊的自然属性不断削弱,天然通江湖泊逐渐演化成封闭或者半封闭型湖泊。由于多数湖泊营养负荷很高,湖泊系统水质自净功能被严重破坏。近20~30年,大规模的围垦与填湖致使湖泊调蓄容量急剧减少,同时将湖滩地与深水区、湖泊与江河隔断开来。对于长江中下游的许多浅水湖泊,由于原来与湖泊相连的湿地消失,隔断了湖泊与江河的联系,湖水的交换无法进行或交换周期延长,湖泊内原有的物质、能量循环和信息交流模式受到破坏,加剧了营养盐和污染物的积累,进一步引起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和生物资源的变化,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鱼类繁殖与栖息的环境遭到破坏[6-11]。

2渔业对湖泊环境的生态影响

作为人们获取水产品的天然基地,湖泊在渔业生产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湖泊可养殖面积为187万公顷,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但近年来,人们对湖泊渔业资源的干预程度急速加剧,为最大限度获取渔业经济效益,湖泊的渔业功能被过度开发[12-14]。

(1)渔具渔法的不断改进和提高、酷捕滥获、过度捕捞,造成天然渔业资源急剧退化,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我国很多鱼类资源丰富的湖泊,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平原淡水湖泊,天然鱼类的捕捞已处于严重的生态临界状态。具体表现为天然鱼类种属减少,种群和群落结构小型化、单一化[14,15]。

(2)无序的网围养殖,大量引入外源性营养盐类,造成了湖泊严重的富营养化。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不确定性和不连续性,在治理上难度很大。应当承认,湖泊网围养鱼技术的普及与推广的确促进了湖泊渔业的发展,然而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缺乏科学规划与管理,网围养殖造成严重的湖泊生态破坏[16,17]。据试验,产量为7.50~11.25t/hm2的网围养鱼模式,流入水体的氮、磷量分别为投入量的64.96%和64.81%,浮游藻类数量比原来增加1.91倍,残饵和鱼类排泄物使水中悬移质增加、透明度下降、沉水植物死亡、底质沉积物中有机物和营养成分迅速增加。同时,由于围网降低了水的流速,影响了湖水的正常流动与交换,形成相对静水环境并引发缺氧,使水体氧化自净能力明显下降。大量的围网还会妨碍水草的收割利用,加速湖泊的沼泽化[18]。例如,太湖以前每年有60万吨水草被收割利用,相当于从太湖水体中取出氮1 891t、磷296t,分别占太湖氮、磷外源负荷量的28%和57%,有效地抑制了湖泊的沼泽化和富营养化。目前太湖围网养殖区几乎占据整个湖面,水草无法收割,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营养盐输出途径,湖泊的淤积和沼泽化日益显著。杂乱无序的围网分布还会带来航道阻塞、影响泄洪和供水、破坏湖泊自然景观[19]。

鱼类的生存、繁衍所需的生态环境是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态环境的相对稳定,是保证鱼类种群和资源稳定的前提。渔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过度捕捞、放任养殖造成的环境破坏,最终会导致湖泊鱼类资源衰退,鱼产量下降。因此,应在湖泊渔业发展过程中坚持以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思想,建立以生态学为基础,适合我国湖泊湿地资源环境条件的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合理发展和利用我国湖泊渔业资源,总结和完善增殖与保护措施,使湖泊渔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协调发展,最终有效改善严重退化的湖泊生态环境,实现湖泊渔业的持续发展[20,21]。

3通过保护湖泊生态实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湖泊渔业的合理发展,需要同时满足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如何在保证渔业生产的前提下,走出持续、环保、稳定的发展路线,是湖泊渔业工作面临的首要任务。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通过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建立湖泊渔业生态文明发展体系,健康科学地开展渔业活动,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双赢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总结归纳如下。

(1)认真做好湖泊环境监测,注重环境容量研究,大力提倡保水渔业。落实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思路最根本的目的是保护湖泊环境。我国淡水资源污染严重,饮用水资源非常匮乏,发展湖泊渔业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保护和净化水资源,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在渔业活动中要认真做好湖泊环境监测,系统和深入研究湖泊的环境容量。放弃以养殖容量确定渔业生产的指导思想,始终以湖泊环境的承受能力为发展渔业经济的第一指标,大力提倡保水渔业,实现渔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23-27]。

(2)严格控制湖泊水域中的人工集约化养殖规模。研究表明,在湖泊中开展网围、网拦、网箱养殖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集约化养殖方式通过投饵和施肥给湖泊带入了大量营养盐,养殖区域内的水体富营养化风险更较其他水域高出数倍。因此,应尽可能减少这类养殖的规模,如果考虑到经济效益指标,建议适量养殖处于食物链顶端、市场价值较高的鱼类品种[28]。

(3)主要经济鱼类种群数量补充。实践表明,单独依靠湖泊鱼类种群的天然群体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鱼类天然繁殖幼体在大水域中的存活率有限,主要经济鱼类种群幼体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渔业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通过人工方式繁殖和培育大规格的经济鱼类幼体投放到湖泊,有效补充幼鱼数量,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和饵料资源,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渔获量[29]。在开展鱼类幼体湖泊放流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科学调查水域的水体状况和天然饵料资源状况,根据相应的容纳量确定投放量,确保投放幼体的存活和快速生长;二是根据幼体投放量和存活生长情况确定捕捞规格、捕捞数量,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渔获物的小型化倾向,保证投放鱼种足够的生长时间。

(4)科学合理的捕捞方式。依据生物种群数量变动模型,湖泊水域中鱼类种群数量的增长具有一定的规律:当现存鱼类数量较少时,饵料和水体空间条件好,鱼类生长速度快,个体大;当现存鱼类数量偏多时,饵料和水体空间条件恶化,鱼类生长速度减慢,个体小;当鱼类现存量接近湖泊容纳量时,种群的生物量将不再增加。鱼类种群数量变动规律为合理开展捕捞生产提供了依据,科学的渔获量应该在保证鱼类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和较高增长趋势的前提下进行。因为只有鱼类种群结构不被破坏才会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否则只会竭泽而渔,获取短暂的经济利益后付出沉重的代价。渔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捕捞的机械化程度和技术都大为改进,生产能力迅速提高,人们利用掌握的先进捕捞技术肆意采捕,造成大量小规格鱼被捕获和低价销售,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落实渔业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就是要在捕捞生产中遵循科学的方式:一是严格控制捕捞工具的标准,使用规定网目大小的网具,不允许使用挂网、刺网等破坏性较大的工具;二是不允许采用电击、爆炸、药物等资源破坏手段捕鱼;三是严格明确禁渔区和禁渔期的制度,加强禁渔监管工作[30,31]。

(5)合理移植引进新的生物种类,优化群落结构。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元化、食物链的复杂化是生态系统完善程度的重要指标,食物链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效率越高。因此,通过合理移植引进新的鱼类种类,填补生态系统中空缺的生态位,可以有效提升湖泊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充分利用闲置资源[32]。开展新种引进的另一个意义是利用竞争能力更强、经济价值更高的物种取代土著种类,从而优化食物链,改良生物群落结构,在同样的水域空间获得更好的效益。

(6)充分发挥大型水生植物的生态调节作用。针对草型湖泊,大力开展水草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是稳定水域生态系统的基本前提。大型水生植物具有拦截外源营养、吸收富营养化湖泊中的氮、磷元素的功能,某些植物的根茎能抑制底泥中营养物的释放,而在生长后期又能较方便地采收,带走湖泊中过多的营养盐。在生产中适当投放草鱼,利用水草资源的同时应注意不要因为草鱼种群数量过高而破坏水草资源。对于大型水生植物种类组成较简单的湖泊,可以根据其水文环境条件合理引进生长速度快、利用价值高的种类进行补充。

(7)适当发展综合渔业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休闲娱乐的经济支出越来越大。应充分开发湖区游钓、捕捞观光、活鱼餐饮等综合渔业经营,利用湖区的地域优势搞特色旅游,丰富渔业生产内容,实现渔业经济的多元增长。

4参考文献

[1] 宋长青.湖泊及流域科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湖泊科学,2002(4):289-300.

[2] 吴瑞金.我国湖泊资源环境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3):176-181.

[3] 张镇,刘桂民.当前我国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进展及思考[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7,33(10):50-52.

[4] 成小英,李世杰.长江中下游典型湖泊富营养化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分析[J].科学通报,2006(7):848-855.

[5] 赵光洲,胡元林.云南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7(2):379-381,406.

[6] 王万珍.湖泊型风景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1):283-284.

[7] 许文杰,陈为国,张晓平.湿地水体富营养化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9):9-11.

[8] 秦伯强.我国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水环境安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7(3):17-23.

[9] 温周瑞,黄畛,刘慧集.从生态学角度谈我国湖泊渔业的可持续发展[J].水利渔业,2002,22(4):1-3.

[10] 王宇庭.我国内陆水域放养渔业与富营养化的关系[J].水利渔业,2005,25(6):71-73.

[11] 张宏刚.环境与渔业健康发展[J].中国水产,1999(1):13.

[12] 管卫兵,杨红.我国内陆水域增殖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J].海洋水产研究,2005(3):80-85.

[13] 尹维,陆丽华.湖泊水产养殖业的趋向[J].中国水产,1999(1):55.

[14] 李尽梅.持续发展渔业[J].西部渔业,2007(9):9-10.

(下转第267页)

(上接第265页)

[15] 王利民,王丁.长江流域的渔业与湿地保护[J].人民长江,2004(5):37-40.

[16] 金刚,李忠杰,谢平.湖泊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学基础及一个范例[J].湖泊科学,2003(1):69-75.

[17] 田玉生.提高湖泊鱼产量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水产,2001(1):15-16.

[18] 杨再福,周子力,王新伟,等.湖泊渔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J].水利渔业,2005,25(2):55-57.

[19] 孙刚,盛连喜,冯江,等.中国湖泊渔业与富营养化的关系[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74-78.

[20] 范成新,季江,陈荷生.太湖富营养化现状、趋势及其综合整治对策[J].上海环境科学,1997(8):4-7.

[21] 樊伟,程炎宏,沈新强.全球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渔业资源的影响[J].中国水产科学,2001(4):91-94.

[22] 董存超,温正堂.河流湖泊污染现状及整治技术[J].能源与环境,2007(4):104-105.

[23] 黎明,刘德启,沈颂东,等.国内富营养化湖泊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研究,2007(5):350-355.

[24] 焦华,周从直,谢有奎,等.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机理与防治对策[J].环境科学导刊,2007,26(6):45-48.

[25] 孙卫星,汪岁羽 .浅议受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3(S2):108-110.

[26] 梁鸣.我国城市湖泊富营养化现状及外源控制技术[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8):194-197.

[27] 陈志超.加强渔业资源保护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J].黑龙江水产,2001(3):1-3.

[28] 秦伯强.湖泊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与实现[J].生态学报,2007(11):4848-4858.

[29] 范明生.水利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策[J].水利渔业,2002,22(1):52-54.

[30] 贾敬德.淡水渔业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J].淡水渔业,2004,34(5):59-61.

[31] 陈国强.浅谈湖泊水库渔业增殖的综合措施[J].渔业致富指南,2007(5):14-15.

[32] 王小林.湖泊渔业管理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J].现代渔业信息,2003(7):9-12.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湖泊渔业
农业农村部等两部门:全面开启渔业互助保险系统体制改革
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害羞”的湖泊
为什么南极会有温水湖泊?
奇异的湖泊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中国渔业经济投入产出绩效分析——基于1999—2010年面板数据的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