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编辑活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演变

2009-02-21 07:22赵毅彬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信息传播演变角色

赵毅彬

摘要:中国编辑活动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编辑活动在出版过程中的角色和地位是不同的,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编辑活动经过了很大的角色演变,经过一系列的演进变化,在实践中不断创造、吸收和完善,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成为出版过程中最主要的角色。

关键词:编辑活动;信息传播;角色;演变

中国编辑活动历史悠久,据考古发现,殷墟甲古文中已有简单的编排,并非无序乱放,中国历史从古至今,从简帛时期的孔子、吕不韦、刘向父子到近代鲁迅、胡适、李大钊,编辑活动的内容也是不断变化的。不同时期的编辑的角色是不同的,从收藏到著述最后到出版编辑,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编辑活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很大的角色变化,编辑的职能得以不断地加强,并逐渐确立了编辑的价值地位和创新文化的作用。

一、中国编辑活动的产生历程

我国的编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至商代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7世纪之前至公元前8世纪),在这个时期主要以龟甲兽骨作为文字的载体,到了西周和战国时期经过加工制作的竹简、木牍,那时人们将文字资料记录下来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传播知识,而是为了保存历史档案,供后世子孙缅怀祖先的业绩,还多少含有一些供后人借鉴的意思。甲骨文解读的结果表明,我国殷代甲骨文献的收藏已相当有序,表现为甲骨文的编排遵循一定的规则,骨片的排列标有序号,甲骨文献“册”的形式,可以认定是书籍的“鼻祖”,由此可以断定从那时起就有编辑活动。根据《商书,多士》记载:“睢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从殷商时代起就已经有人从事编辑整理简策的工作。包括其后秦汉时期的简帛典籍都设有专人从事编辑(主要由史官以及占卜官等古代社会的文化官兼做),大多述而不作,选择文献史料刻录整理,偏重整理考定,作为保存。

这一时期我们可以视为编辑活动的产生期。在这一时期,编辑活动还很不完善,主要是从事收集文献材料、分册编序,使之便于储藏和留传后世的社会文化活动,我们可将其称为“收藏编辑”。

二、中国编辑活动的发展过程

从历史上看,甲骨文时期的编辑的主要工作是从事文献材料的收集、编序,使其便于收藏和流传,其后的简帛时期的编辑活动也局限于“收藏编辑”活动。书写在简上,编书的人收集资料,按自己的意愿编排,再把竹简按顺序编连起来,就是书了。所以孔子编《六经》是“收集资料,整理成书”,因而也就是一种早期的编辑。

据《诗经·大雅》中的记载:“辞之辑矣,民之协矣”此处“辑”字,即整理。《祝书·艺文志》中记载:“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里的“辑”字就是含有将文字资料加收集的意思。可见在汉代,“编”、“辑”两字已作为编次和辑集来解释了。汉代时刘向父子对历代典籍作过大量收集和整理工作,它包括辑集,审读、编校文字、加工和撰写提要等工序过程,这与我们今天的编辑工作已十分接近,当时将此类工作称之为“摩研编削”:又如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孔子编“六艺”称为“编”。修订《春秋》称为“削”。其实“编”、“削”、抑或“摩研编削”这些词便是“编辑”活动出现的重要佐证。但这一时期的编辑活动都不能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混为一谈,直至纸质时期,编辑工作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的编辑活动才进入全面发展的时期。纸质时期从西晋到今天,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编辑活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社会上逐渐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职业——编辑行业,而且其分工越来越细,出现了不同专业的编辑工作。

唐代开始出现了雕版印刷术,使较大批量的出书成为可能,可以说这时的印制品与“现代意义上的书”并无大的区别,随着印刷技术的越来越先进和对印刷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产生了专门整理加工手稿编印成书的职业。编辑的目的不单是为了收集文献材料、分类编序,使之储藏和留传,而主要是为了在人民大众中传播文化,并在经济上获取一定的利益,从而也萌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编辑”,编辑也日渐成为一种固定的职业,编辑活动极大地提高传播活动的速度,扩大传播活动的范围,进而对人类杜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单就出版业所提供的新型高效的传播媒介——书籍而言,而要保证书籍的质量,即印制而成的书籍在内容上符合公众利益和社会的需求,降低文字差错率,就离不开编辑活动。所以从我国古代的出版活动看,现代意义上的编辑的出现必然地伴随着出版活动而出现。这一点我们根据《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和《牛津词典简编本》:“加工整理(文字材料1以供出版”中可见“编辑”一词的实质。即:“收集资料,对其加工整理,以出版”这一定义中的关键词是“出版”,可见直至出版业的出现才能认定为编辑活动趋于成熟。

到了北宋初年随着雕版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政府已无法垄断书籍的印刷业务,社会上出现了私人的出版商和出版业。陈起父子虽不能完全称得上现代意义上的编辑,但他们雇佣书籍的编修工作者,整理出版传播时人或前人的著作,以从中谋取利益和传播文化。也可以称作是书商和出版商的“原型”。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大型典籍的编撰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宋代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明代《永乐大典》的纂辑、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四库全书》的编辑等等。在编撰过程中,有的是编著合一,有的形成了自己的编撰体例,编辑活动有了新的发展,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出版物成为了大宗商品,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出版商既要迎合广大读者的选题,又要千方百计提高出版物的编辑质量。由此而建立起“三校三审制度”,编辑工作也逐渐地成为出版业的一个重要环节。19世纪西方印刷术传人我国,我国印刷物的机器印刷时代开始,随之输入的还有近代出版社组织的经营方式,编辑部从发行部和出版部中相对地独立出来,从而改变了千百年来编校合一的局面。

近现代报刊出版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进入,西方传教士也将西方近代报刊带到来中国。这一时期,大变革时期思想理论、文学艺术等都有了新的发展,近现代编辑应运而生,类似于古代的“编著合一”,他们不止是“编辑”,他们更是自创、自撰、自编、自己发行的出版者,在中国掀起了创办报刊的热潮。“五四”时期。这批人一方面接受新思潮,积极学习宣传西方思想,用文字记录社会发展的史迹:另一方面在中国国情的基础上,经反复思考之后,将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新的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促进中国发展的新思想,并大力宣传新思想,在历史的舞台上扮演推进社会发展的角色,

这一时期各报刊出版机构往往对这些思想战线先锋进行约稿,有些人随即转入作编辑。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还有这一时期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上海书店等出版社,在图书方面做了很大贡献。新文化运动时期,是中国革命宣传最激进的时期,也产生了一大批的革命者,而这些革命的

先锋很多是理论宣传战线的编辑,此时期也成就了许多中国编辑出版界的先辈,如:邹韬奋、范长江等。这部分人是中国革命早期的开创者和先锋。他们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自从他们产生之后,就不断地适应时局需要,以报刊书籍为阵地,大力宣扬新思想,为社会变革做舆论宣传。

到了当代,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一系列的恢复发展,新的出版事业也开始了正常运作。编辑的对象也具体的分为:报纸杂志、图书音像、电子网络等,编辑活动是将作者、采访者的文章按本行业的规范进行审定编辑之后发表:另一种是指修撰、整理,即对文化载体进行收集整理,使之有序,以便于储存和传播。

三、各时期编辑活动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角色特点

从历史上看,编辑活动的产生应该是文化分工的结果,文化分工的结果其实是社会分工和经济分工的结果,是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即社会由简单和单一劳动方式发展到多种劳动方式以后,维持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大大改善,同时管理的项目和任务增多,统治阶层在统治社会中,需要进一步控制劳动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劳动者在生产生活中,对思想、文化的诉求提高,于是就开始形成文化行业,进而形成文化产业。“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关注文化上的、精神上的、心理上的需要,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生存质量”,“精神产品需求的上升,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专门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劳动与物质产品生产劳动分离,成为一个单独的产业部门”。但只有当出版这一文化行为成为一种经济生产行为之后,编辑活动才有了独立存在于社会的价值。

无论是编辑活动的产生期还是发展期,编辑活动的角色都各有所异,但主体地位一致,编辑是出版的创造者和执行者,编辑活动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主导地位,他们既是文化产品的创造者,又是编辑出版过程的实践者,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具体特点有以下几点:

1.编辑处于信息传播的主导地位

编辑既是出版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编辑活动的执行者,在出版过程中总结前人的经验,提高自己,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人们对社会信息交流的需求会越来越增强而文字的出现和记载文字的物质载体的不断扩大增加,适应了人们的需求,使信息的传播在时间上有了无限的延长、在空间上有了无限的扩大、在内容上有了进一步的加大,并将自己的思想、创造都融于工作之中,在不同时期,他们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古代的著述编辑、编撰编辑到现代的出版编辑,从革命时期的文化战线上的战士到和平时期大众文化的传播者,都占据着主导地位。

2.编辑活动是信息传播的实践者

自古代始,无论是编著合一还是编辑排序,编辑活动本身就在著述的过程中兼任了信息传播的角色,连接了造就专门的信息传播者和需要接受信息者的各自群体。从实践开始,总结经验提升到一定高度到最终形成最初的编辑出版活动,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推陈出新,扩大发展业务范围。使之更趋向于成熟。

猜你喜欢
信息传播演变角色
异类女性故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演变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角色问题研究
关于动画人物角色设定中的服饰设计研究
谈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进程
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教师的角色与使命
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如何进行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