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桑的报复

2009-02-21 07:22李光华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政敌红字海关

李光华

摘要:霍桑的代表作《红字》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霍桑在《红字》超长序言“海关”中,不惜笔墨,极尽夸张讽刺之能事,痛斥其政敌,以雪其海关被罢官的奇耻大辱。因此泄露了其创作《红字》的动机。

关键词:解职;报复;“海关”;《红字》;政敌

一、引言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天才的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因其流畅的文字,透析的心理描写,歧义的象征主义,以及深刻的道德冲突,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一个多世纪的关注与批评……无论采用何种批评方法对《红字》进行解读,都有可能产生有意义的释义。”

什么原因促使霍桑创作了《红字》这部至今仍广为传诵的经典小说呢?

英国小说家D·H·劳伦斯指出,“《红字》不是一部漂亮的传奇,而是一首寓言。一个寓意险恶的现世故事……那位蓝眼睛的,可爱的纳撒尼尔知其心中有不快之事,他要小心翼翼地假托其辞,一吐为快。”

尼娜·贝姆认为,霍桑为《红字》写的长篇序论“海关”为《红字》提供了评注和批评框架。

霍桑于一八五零年三月三十日为《红字》第二版作序并题写前言“海关”,在几近小说文本五分之一长度的“海关”里。霍桑似乎是在轻描淡写那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现世故事”。然而霍桑对这个“现实故事”的反响却远非他所轻描淡写的那样,实际上,他迅即拿起久已不用的纸和笔开始了《红字》的创作。霍桑虚构了一个生活在17世纪的海斯特做其代言人,借古讽今。直抒心中“不快之事”。

二、“不快之事”

霍桑与政治的渊源多缘于其挚友——美国第十四届总统富兰克林·皮尔斯。一八四六年前,霍桑曾陆续发表过一些作品,但是靠写作难以维持生计。一八四六年,在民主党好友皮尔斯等人的帮助下,霍桑谋得塞勒姆海关检验员之职。霍桑似乎从不满足这份工作,因为“海关的氛围与丰富细腻的想象和感情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如果在未来的十届总统的任期内继续让我留在这里工作,那么我怀疑《红字》这个故事会不会与读者见面。”但是不容置疑的是,海关检验员之职的确是一份既体面又解燃眉之急的工作。

在海关百无聊赖的日子里,霍桑意外地发现了海斯特,白兰的案宗和一个褪了色的红字(这也许本来就是霍桑的杜撰吧)。那个红字从此在霍桑脑海萦绕,引发了霍桑诸多的奇思妙想。1848年。自由党在总统选举中获胜,“在这个危险和对抗时期”。霍桑自认为“自己留任的可能性比之其他民主党的兄弟们更大一些”。因为他对政治并不感兴趣。偶然的原因才使他成为民主党。然而令霍桑难以置信的是:他的头竟是第一个掉地的。1849年6月,作为一名民主党,霍桑被自由党罢黜了。霍桑最初认为是场误会,请了几个颇有影响的朋友帮他官复原职。他向朋友保证。被任命为海关质检员是因为他的文才,而非他的党派。并一再坚持他从未利用职务之便服务民主党。尽管如此,他还是被自由党无情地扫地出门。至此,霍桑才终于明白:他不过是党派倾轧的牺牲品。这个发现大大伤害了霍桑。霍桑天性羞怯而骄傲,虽然不满足海关的工作,但以公开屈辱的方式被解职,既丢面子,又丢饭碗,对霍桑而言是莫大的耻辱,他的愤怒是可想而知的。他曾对好友朗费罗说过,解职在他心里激起一丝邪恶,如果被解职最终成为定局,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一个报复的对象,让一小滴毒液滴到他的心上,让他饱受精神创伤之苦。羞愤难当的霍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他的政敌作为复仇的对象,将满腔的义愤融人昔日关于红字的奇思妙想,在随之创作的伟大的心理寓言——《红字》中找到了复仇的快感和疗伤之后的宁静心绪。“愿天下太平!我祝福我的朋友,我宽恕我的敌人!因为我已人净土。”

三、霍桑的报复

尽管霍桑一再声明《红字》的创作不掺杂任何敌意,不带任何因公因私的情绪。但“海关”却泄露了霍桑心底的秘密,

(一)霍桑在现实世界的报复

霍桑生性寡言,不喜张扬。海关被罢官后,他一下子成为公众争论的焦点乃至嘲笑的对象。霍桑忍无可忍即刻拿起了笔投入了战斗。笔锋直指罢黜他的政客们。

1.对其政敌的无情鞭挞

经济上的困窘迫使霍桑接受了塞勒姆海关检验员的任命。尽管霍桑被海关反对党同僚视为“绝命天使”,“断头台上的快斧”,霍桑并没有按所谓的“通行惯例”利用手中职权向反对党同僚开刀。事实上,霍桑完全可以以“体弱多病,工作效率低”为由解除他们。出乎意料的是,偏偏是霍桑自已沦为反对党“屠刀”下的牺牲品。霍桑的满腔怒火顷刻喷发而出。在“海关”中无情地揭露道:“没有比这种倾向——即因为他们握有了加害他人的权利而变得更为残忍的倾向——更丑陋的特性了,……我真诚地相信赢得了胜利的党派中的积极分子一定会激动不已,把我们的头统统砍掉。”霍桑用黑色幽默的笔调痛斥自由党的同时,把自己刻画成一个殉道士,一个上了政治断头台的质检官,丢了官,却意外地使自己禁锢的心灵获得重生。

2.对美国国鸟的暗讽

美国国鸟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是美国国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玺上的苍鹰,雄居中央,双翼展开,右爪握一束橄榄枝,左爪握13支利箭……

霍桑笔下的苍鹰则是一只不快乐的禽鸟,雄居在海关大门之上,“即使在它心情最愉快时,它也没有多少温存,迟早——恐怕多半是赶早,他会甩掉刚孵出的雏鹰,用爪子抓,用喙啄,或用它的倒钩箭戳刺他们,使他们伤痕累累,刻骨铭心。”

显然,霍桑笔下的苍鹰是美国国鸟的变体,是国家机构和全力的象征,与国鸟所不同的是:该苍鹰威严不足。凶猛有余。霍桑小心翼翼地说“如果我记得没错的话。这只鹰很可能猛扑在其翼下寻求庇护的人。”这句话恰如其分地影射了霍桑自身的经历:那个有苍鹰把持的海关大楼。既是霍桑讨生计的庇护所,又是饱受罢官之辱的伤心地。霍桑借对美国苍鹰的暗讽,鞭挞当政者们滥用职权,任人唯党的恶劣行径。

3.对海关及其官员的嘲弄

塞勒姆海关作为国家权力机关,与霍桑的政治生涯紧密相关。霍桑憎恨这个既给他带来荣耀,又给他带来耻辱的地方。在霍桑笔下,塞勒姆海关虽然建立没多久,却已残破不堪,了无生气。这正如在其中工作的那群老迈、腐朽的男性自由党官员,他们整日除了吃和睡,似乎再没有什么生命的迹象。霍桑将丢官的怨怒化作汹涌的洪水倾泄到昔日海关自由党同僚身上。在“海关”中,霍桑为读者展开了一幅人间怪物群像图,酣畅淋漓地痛斥这群怪物的老迈、迟钝、昏庸、贪婪、垂死、邋遢、残暴、虚伪。他们“不具有思维力,不具有深层感觉,也不具有恼人的情感”,是一群“无灵、无心、无智的四脚同胞”,_引除了本能的呼吸、吃喝,用忧郁昏暗的老年麻木来满足感官的欲望,什么都没有。从这群人间怪物身上,读者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霍桑对其政敌的厌恶与仇恨之极。这也正是霍桑之所以在《红字》中把统治者刻画成一群老而无能的男性的原因。

4.对清教祖先挥之不去的耻辱

霍桑在“海关”中还把矛头直指自己的清教祖先。清教徒

到新大陆原本是为了宗教信仰的自由。当他们在新大陆站稳了脚,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即刻向异己开刀,这是历史上被尊为美国先父的清教徒极为不齿的一面。

霍桑在受到异己倾轧后对清教祖先有了新的认识:生活在17世纪新英格兰,掌握政治、宗教大权的清教统治者与19世纪的自由党在本质上毫无二质:因为掌握了生杀予夺的政权,便残酷镇压异己。霍桑巧妙地借助17世纪清教当权者对海斯特的迫害,将自由党对自己的不公公诸于世。使读者既能了解清教祖先的种种不耻,更能体察自由党的斑斑劣迹。

(二)霍桑在虚拟世界的反击

霍桑在《海关》极尽讽刺夸张之能事,对其政敌的冷嘲热讽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正如霍桑在《红字》第二版序言所提,“《红字》的前言竟在他周围的有识之士中激起了这般空前的狂风怒涛”。对此,霍桑的反应是:除了率直和善意的幽默,自己没有任何因公或因私的敌意。尽管霍桑如是说,因为党派倾轧而被推上政治断头台。霍桑为其愤懑的情绪寻找宣泄是情理之中的。如果说“海关”是霍桑在现实世界对其政敌的报复,那么,《红字》这则“寓意险恶的现世故事”则是霍桑在虚拟世界对其政敌的战斗。

1.海斯特——霍桑的代言人和同盟者

霍桑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红字》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如霍桑同出一辙,海斯特被统治者视为异己而遭迫害、驱逐,海斯特却因此成为反叛者,最终获得新生。在《红字》中,霍桑用激越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使自己同塑造的人物,叙述的故事休戚相关,血脉相通。海斯特是清教社会法律的牺牲品,她的爱情是不合法但却合理的。在一个宗教和法律几乎等同的社会,一个法官必须从政治的角度审判小小道德过失的社会,任何激情或进步思想都注定受到迫害。然而海斯特不是一个虔诚的赎罪者,她虽然被逐出社会,却拒绝接受清教社会强加给她的罪名,她大胆地挑战当时的清教法律,世俗陋习,勇敢地追求、捍卫自由的爱情。霍桑用浓郁的笔墨精心刻画了海斯特的反抗性格,从出场到结局,她的反抗精神一如汩汩生命之泉贯穿着整个作品。那个代表耻辱的红字却使海斯特因祸得福:遗世独立,却能更好地审视遗弃她的社会,并因此获得精神上的新生。同样,霍桑政治上的罢黜对霍桑而言亦是塞翁失马,霍桑因此获得了时间与自由投入文学创作,获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一言蔽之,生活在19世纪的霍桑让生活在17世纪的海斯特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和同盟者,借海斯特的英勇反抗,霍桑重击给他带来奇耻大辱的政客们。

2.对清教统治的猛烈抨击

如前文所述,霍桑借清教祖先影射自由党,因此小说中的清教当权者及其掌控的社会自然成为霍桑口诛笔伐的对象。在霍桑笔下。17世纪清教统治下的新英格兰好比一座人间地狱,掌管地狱的当权者老迈、虚伪、贪婪、昏庸无能、面善心恶:而被统治者则是一群被“通行惯例”毒害。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既没有同情心。又没有辨别力的看客。在这座人间地狱中,作为刑法机器一部分的示众台,更显示了统治阶级的惨无人道。“上面竖着一个定位架,定位架可以将人的头部紧紧夹住,这样罪犯就只能仰脸朝向观众,耻辱的概念就是用这个木头和铁的装置体现和显现出来的。我认为没有比禁止罪犯掩脸遮羞更违背人的普遍天性,更可恶的的暴行。”

综上两点:霍桑以17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作为《红字》的背景,残酷的清教统治影射霍桑丢官的黑暗政治局势,而海斯特的叛逆精神则如霍桑对其政敌的英勇反击。

四、结语

如D·H·劳伦斯所言,《红字》是一个寓意险恶的现世故事,海关被解职使霍桑心灵上遭受巨大的创伤,随之而来的经济上的困顿,以及丧母的悲痛。齐聚心头。悲愤交加的霍桑顿时文思滚滚,进溅而出。《红字》的创作及问世使霍桑得以复仇雪恨,受伤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猜你喜欢
政敌红字海关
清代海关银锭漫谈
关于未纳入海关统计的货物贸易收支统计研究
外贸企业海关合规重点提示
杜特尔特头号政敌被捕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浅析电影红字和小说红字的区别
清代广东十三行与粤海关
智力跷跷板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