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典》之四方神乃太阳神

2009-02-21 07:22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11期
关键词:太阳神

李 娟

摘要:出土的甲骨文中的四方神和四方风神的记载使《尧典》中的析、因、夷、陕是神名已成定论,但四方神名的意义众说纷纭。现从四方概念的产生、神名的意义、神的职责三方面分析出四方神乃太阳神。

关键词:《尧典》;四方神;太阳神

晋虞耸《穹天论》云:“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极,犹盖之有斗也。”《晋书·天文志上》引《周髀》云:“天圆如张盖,地方如綦局。天旁转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随天左转。故日月实东行,而天牵之以西没。譬之于蚁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蚁右去,磨疾而蚁迟,故不得不随磨以左回焉。天形南高而北下,日出高,故见;日人下,故不见。天之居如倚盖,故极在人北,是其证也。极在天之中,而今在人北,所以知天之形如倚盖也。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这就是古代盛行的盖天说。天围绕着中心轴像推磨一样向左转动,太阳和月亮向右转动,同时又随着天向左转动。由于天盖是倾斜的,南高北低,因此太阳运行到北方时人们就见不到太阳了。

其实,盖天说的雏形在《周髀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周髀算经》卷下:“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汉赵君卿注:“运,周也。极,至也,谓外衡也。日月周行四方,至外衡而还,故日四极也。”太阳昼夜的运行就是“随天而回,初在于东,次经于南,次到于西,次及于北,而复还于东”。古人的这种观念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理解,我们在理解古人遗留下来的文字时就不能离开他们的这种知识背景。

一、四方概念产生于太阳的运行

我国原始居民观察天象,最真切的当时太阳的东升西落。古代祖先崇拜是和日神崇拜结合在一起的,因为太阳给了万物以生命,神话中所有的神又都是由太阳神帝俊的后代。于是人们有对太阳的崇拜产生了对东方的祭祀,h辞里有大量的记载:

乙巳卜,王宾日。奈于东,三豕三羊。

辛未卜。又于出日。尞于东,五犬羊。

卜辞中也有对于太阳的西落的祭祀:尞于西,弗保。(金璋618)帝于西。(前5.13.4)另外卜辞中还有祭祀“出日”与“入日”的对举(详见第三部分)《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砀谷,浴于成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至于蒙谷,是谓定昏。”反映了人们对太阳东升西落的认识。

“南”紧接东西产生。因为古人仔细进一步观察天象发现白天太阳的位置中午偏向南方,有卜辞为证:

尞于东、西、南,卯黄牛。尞于东、西,口伐,卯南黄牛。(乙5225)

古人认为太阳西落之后夜间行于地水之下由神龟驮着太阳从西方运行到东方,第二天早上从东方升起,于是与代表正午的南相对就出现了代表黑夜地水方向的北。四方的产生顺序在《合集》第一期14295中有体现:

贞,帝于东。方日析……贞,帝于西,方曰彝……贞,帝于北,方日宛……贞,帝于南,方日凯……

可见这种先东西后南北的概念的产生源于人们对太阳的运行的观察,人们由于对太阳崇拜于是就为其立神并置于四方,这样四方神就应该是居于四极掌管不同时段的太阳的太阳神。

二、四方神名的意义

关于《尧典》中“析”、“因”、“夷”、“陕”四个字的意义的看法大体分为两类:一、把四方神名与农作物的生、长、收、藏相联系。以李学勤、杨树达、于省吾为代表。二、从天文历法上把四方名解释为星宿名,以冯时《中国天文考古学》、常正光《殷代授时举隅一四方风考实》为代表。于省吾《释四方和四方(风)的两个问题》云:“甲骨文和《山海经》没有四时的说法,《尚书,尧典》才把四方和四时相配合……商代的一年为春秋两季制,甲骨文只以春和秋当作季名用,两者有时对贞。西周前期仍然沿用商代的两季制,到了西周后期,才由春秋分化出夏冬,成为四时。”甲骨文不可能以四季和四方(风)相适应。所以所有依据四季来释四方名的文字我们概不采用。而从历法上解释四方风名只有“析”字较有说服力。其余失之附会。析:胡厚宣先生、杨树达先生都认为:折字从斤断舯,析字从斤破木。甲文卅木不分,折、析二字形义并近,实可相通。《礼记·祭法》:“瘗埋于泰折,祭地也。”郑注:“折,炤也,必为熠明之名,尊神也。”炤,《释文》:“本又作昭。”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四方之神与风神》认为太(泰)折显然是‘大析传写之误;大析者,东方日析。《说文·七上·日部》:“昭,明也。”可见析同折,折同昭,昭即明,指日。光。析是主管光明的日神。

因:《说文·六下·口部》:“因,就也,从口大。”《广雅·释诂三》:“因,就也。”《说文·五下·京部》:“就,就高也。从京从尤,尤,异于凡也。”段注认为“就高也”之“就”为“复举字之未删者”,则“就”当训为“高也”。实则就所从之京即有高义,《说文-五下,京部》:“京,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象高形。”王念孙《释大》第一径谓:“京、高声之转。”因指高,太阳行于南方,正是一日正午之时,而此时太阳最高。

夷:《老子》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日夷”中的“视之不见”正可视作“夷”的确诂。即指西方太阳落下后的黑暗之意。《周易·明夷》:“彖曰:明人地中,明夷。”此卦卦象为离下坤上,离即日,坤即地做孔疏云:“此卦日入地中。明夷之象。”日人地中,则为黑暗,而有“明夷”之称,明指太阳,夷当指黑暗。与析的意义正相反。

陕:《山海经》中作宛,甲骨文中又残缺不全所以杨树达把它作宛,章太炎先生《新方言,释言》云:“方言宛,蓄也”蓄、陕音近,疑音近而误。《诗·陈风·宛丘》:“宛丘之上”,《毛传》:“四方高,中央下日宛丘。”《释名·释丘》:“中央下日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可知宛为低下之义,南方神因的高之义相反。

因此,四方神名都与太阳有关,表现了不同时段太阳的不同特点,表达人们对太阳的崇拜。

三、四方神的职责

《尧典》中有古人“寅宾出日”“寅饯纳日”的传统。卜辞:

戊戌卜,内,乎雀柬戌,于出日于入日。(乙2065)

丁巳卜,又出日;丁已卜,又入日。(乙407)

出入日,岁三牛。(粹17)

《殷契粹编》考释“殷人于日之出入均有祭,盖朝夕礼拜之。《尧典》寅宾出日,寅饯纳日分属春秋。礼家有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说,均后起。”可见出日、人日之礼是一日之事,表达人们对于太阳能按时升降的祈求和感恩,《尧典》之所以分属春秋还有可能是因为古人用春秋代指四季,如鲁国的史书名为《春秋》。《尧典》把这种祭日活动与四方神放在同一段中,并不是毫无原因的,四方神与祭日活动密切相关,作者用祭祀出日和人日表达对太阳的崇拜,用春秋表达人们四时中无时无刻不对太阳保持崇敬之情。

《山海经》中记载四方神的职责“处东(南)极以出入风”,“处西北隅以司日月长短”,“处东极隅以止日月,使无相间出没,司其长短”四方神除了掌管风外还司日月长短,而日长月消、日消月长的日月长短变化乃昼夜之长短变化,日月之交替乃昼夜之交替,也就是说四方神掌管的是一昼夜内昼与夜的时长变化。

总之不管从四方概念的产生还是四方神名的意义、四方神的职责来看,四方神都应为太阳神,它源于原始初民对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的观察,表达了初民对太阳的崇拜之情。

猜你喜欢
太阳神
六问太阳神珍珠店模式
太阳神 持守初心三十年
太阳神 坚守与创新
太阳神 闹哪样
太阳神呵护家庭饮食安全
扎根在太阳神直销事业中 冯亚军
梁晓君 在太阳神赢得自信人生
父子携手
岳父、女婿协力
王幸福 在太阳升成就更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