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经进入公共外交时代”

2009-03-05 03:18贺潇潇
对外传播 2009年12期
关键词:公共关系外交

贺潇潇

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新闻发言人赵启正在今年两会期间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是公共外交展开的标志,中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外交的时代。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是中国各媒体同心协力的报道,报道总体十分准确真实,获得了世界受众的理解,如果单靠少量通讯社报道不会达到这样的效果。奥运会期间,那么大量的外国运动员和教练员来到中国,和中国举办奥运会城市广泛接触,这种接触本身带有公共外交的性质。所以2008年不论是高兴的事还是难过的事情,这里面都有公共外交的贡献。

在谈到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相比有哪些优势时,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是传统外交的一个发展,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公共外交有了空间,中国每年出国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人次,各种代表团不计其数,如果他们能具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就会做得更好。如以前有些访问团回避公开演说,回避与外国媒体接触,那么如果有了公共外交的意识,访问团就会把这些视为机遇,表达中国不能只靠外交部,也不能只靠领袖,要靠所有有机会对外表达中国的人士,这样中国的对外表达是丰满的,美丽的和真实的。

赵启正对如何开展公共外交提出了如下建议:开展公共外交,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性的教育,虽然公共外交这个词在国外已经存在很久了,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公共外交,也可称公众外交。公众的公共外交意识需要做培训,因为如果公民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中国在一些国际问题中的立场以及中国的文化特点不够清楚的话,就会在公共外交中出现糊涂或者不清晰的表达,那么效果就比较差。我们有必要对中国的两类人做公共外交的介绍。一类是经常要出国的人,对他们要做一些如何做公共外交的案例介绍。此外,对于广大民众要有外交政策的普及,使他们以战略的眼光支持中国实行的政策,同时对中国外交提出意见和建议。

在谈到对内教育和对外宣传两方面如何结合才能把公共外交做得更好这一问题时,赵启正说,对内教育应该在电台等媒体中做一些案例介绍,特别对我们孔子学院的老师在出国前要有一个培训,对中国人讲中文和对外国人讲中文是两个讲法。外语很好的人,跨语言未必能跨文化,语言过去了但文化可能是误解的。这种例子很多,饮食上,中国人敬酒,中国人认为是热情和英雄海量,外国人认为是欺负人,对经常出国人士要有跨文化介绍和培养。要对中国文化的真谛,容易发生误解的核心问题做说明,每个人都有向世界说明中国的责任,说明白效果就好。

赵启正认为公共外交与我们常说的大外宣格局有很多联系,在很多国家,不用“外宣”这个词,而用“公共关系”这个词来代替公共外交和大外宣。国际上公共关系一词用得最多,公共关系简单地讲是一个交往的网络,是国家的或者机构的社会关系,是载体,是渠道,内容是互相传播本国的情况,如果传播准确或者跟外交的关系比较密切,那当然公共外交的内涵就通过公共关系给表达了。

赵启正回顾基辛格1996年对他说,浦东建设得这么好,这么多楼宇,但你们的成就不在这里,在于你们有良好的国际公共关系,因此人们信任你们才来到这里投资,可以想像你们刚拿出计划时,第一个、第二个投资的人是多么的害怕,如果你们不讲信用,该修的路不修,该建的桥不建,不就破产了吗?如果别人不来,浦东又如何能经营下去呢?所以要珍视公共关系,这个公共关系显然包括对外说明浦东的前途。所以,简单地说公共关系做好了,公共外交也就做好了,当然我们可以更准确地用国际公共关系来区别国内的公共关系。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日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影响日益扩大。然而,世界上对中国的发展怀有疑虑的国家和人群不仅依然存在,而且经常由于舆论的误导而表现出相当强烈的敌意。中国的发展仍然需要冷静地面对疑虑和化解敌意,妥善地应对由于无知和偏见产生的歪曲和攻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公共外交。

猜你喜欢
公共关系外交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公共关系(博鳌)合作组织名单
公共关系功勋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人物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品牌奖
公共关系创新领军组织奖
公共关系特别贡献奖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