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双江 将军歌唱家背后的真情

2009-03-10 06:49吴志菲
中华儿女 2009年2期
关键词:双江哈尔滨新疆

吴志菲

《再见吧,妈妈》、《红星照我去战斗》、《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骑马挎枪走天下》、《打个胜仗笑哈哈》、《打靶归来》、《战士的第二故乡》、《船工号子》、《北京颂歌》……这一连串在央视春晚等不同场合首唱后,在大江南北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歌者——李双江。

扛着少将军衔的李双江尽管是位家喻户晓的大歌唱家,但是平易近人、谈笑风生,有着东北人的直爽与朴实、老艺术家的谦和与真挚,一点大腕明星的趾高气扬的“范儿”都找不到。

在“第二故乡”苦读了两个“大学”

李双江曾在新疆生活过10年,2005年国庆前夕,李双江随中央代表团艺术团来到新疆,为自治区成立50周年而歌。回到阔别34年的这块土地,他非常激动:“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说,我是新疆的儿子、新疆人民的儿子、新疆部队的儿子。年轻的时候,我在新疆呆了10年,等于又读了一个‘民族大学和‘军旅大学,这是我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如果没有新疆这10年的军旅生涯,就没有李双江的今天,就没有李双江的歌。”

脚踏这块热土,勾起了李双江对往昔岁月的动情回忆:“1963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我自愿参军来到新疆,被分配到驻南疆某部机枪二连当兵体验生活。那时部队条件非常艰苦,连队吃饭没食堂,全部蹲在地上。连长和指导员惟一享受的待遇就是屁股下面有一块砖,坐着吃饭时比别人高一头。那时全国闹饥荒,为了节约口粮支援灾区的人民,我们吃饭定量,每月45斤粗粮要节省15斤来支援内地。”

2007年5月,李双江带领10多位弟子,再次风尘仆仆抵达新疆。所到之处,都受到了部队官兵和当地政府、各族群众的热烈欢迎。李双江激动地挥笔留言:“回家的感觉真好。”

漫步在整齐划一的新营区,李双江连连感叹:“变化太大了,真是今非昔比。”走进从步兵完全实现了装甲步兵历史性跨越的装步三连,该连荣誉室一张战士喂猪的黑白照片,唤起李双江拉着骆驼到西藏阿里送给养的记忆。李双江感慨万分地说,“回忆那段非常艰苦的岁月,对我来说是难以忘怀而又非常幸福的事情。”

当兵3个月时,部队组织骆驼队从叶城往阿里边防送给养,李双江报名跟着上山了。一路上翻山越岭,走了半个月才到阿里。伴随着驼铃声,李双江歌声不断,即兴创作出了至今仍在传唱的《拉着骆驼送军粮》这首老歌。“在阿里呆了3个月,我就离开了连队。人走了,但我和连队官兵在艰苦的环境中同甘共苦结下的情谊却永远留在了阿里,留在了高原。”

在新疆部队工作、生活的10年间,李双江曾是一名骑兵,策马扬鞭,驰骋伊犁草原;他曾是一名运输兵,拉着骆驼送军粮,千里沙漠一路歌;他曾是一名坦克兵,在轰鸣的机车中,一头大汗、满身油污,可满心欢喜、热血沸腾;他还曾是一名炊事兵,剃了光头,挽起衣袖,系着围裙,每天围着锅台转,还成了“切菜能手”。他打过土坯建过营房,上过昆仑送过给养,挖过坑道搞过战备。

现在的李双江已经从一名战士磨炼成了将军。虽然离开新疆之后很少有机会回来看看,但李双江一直在关注新疆的变化:“非常想念我的第二故乡,我总是时不时地就梦见新疆,另外我经常看新疆电视节目,了解新疆日新月异的变化。”

孝子歌唱家的一曲母爱之歌

李双江出生在“冰雪之乡”哈尔滨一个普通劳动者家庭里,父母共养活了13个孩子,李双江排行第四。因为家里生活困难,小时候李双江就常到松花江边楞场扒树皮做越冬烧柴,也常常爬树撸榆树钱儿,帮助家里度过口粮饥荒。

李双江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女性,普通得50岁之前连名字都没有。1965年,哈尔滨市道外区人民政府进行公民选举,他母亲当选为代表,街道办事处主任说:“现在是新社会,人民代表要有自己的名字,李宋氏这名儿不行。”于是,主任想了一会儿说:“李大娘,您人好,有德行又贤慧,就叫宋德贤吧!”那天,李双江的母亲很高兴,回去对孩子们说:“我有名儿了。”

李双江对母亲怀有深厚的感情,说妈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我们家住在一个大杂院儿里,我们5兄弟挨肩儿一个比一个大1岁,那时不懂事,经常惹事。只要在外面和别人家孩子发生矛盾,不论我们有理没理,她都要领着我们到对方家里去赔礼道歉。妈妈从不溺爱我们。这种‘和睦邻里,友好相处,吃亏让人,忍让为怀的家训,一直影响着我的人生。”

尽管母亲目不识丁,在孩子小时候,母亲总是想方设法给孩子带来乐趣,一有空闲就给孩子唱《小白菜》、《看花灯》等儿歌。据李双江回忆,上世纪50年代的哈尔滨如画似锦,被誉为“东方的小莫斯科”,音乐文化十分流行,受环境的影响他自小就喜欢唱歌。细心的母亲发现李双江对歌曲特别喜爱唱歌,就单独教他唱《放羊山歌》:“清早起带干粮,出门去放羊。心里喜嘴里唱,分来的羊儿好好地放……”7岁那年,李双江被学校选送到市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在录音室里,他自信地放声高唱了《放山羊歌》。不久,电台播发了所录的歌,一大家人围坐在借来的收音机旁收听他的歌声,让李双江十分激动。李双江记得母亲当时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流泪。“当时不能理解,后来才领悟到,那是妈妈为我感到自豪。”

他自幼家境贫寒,但酷爱艺术,对歌唱有着执着的追求。他先后在太古小学、哈尔滨十中和哈尔滨四中学习过。尽管李双江钟爱着音乐,心里盛着当歌唱家的愿望,但是由于家庭困难,兄弟姐妹又多,父亲希望李双江上医学院,能够照顾家庭。

1959年,李双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南马路哈尔滨第四中学,并得到了保送上哈尔滨医科大学的机会。走进哈尔滨医科大学不到3个月,中央音乐学院来招生一一这又激起了李双江儿时的梦想,他把这个消息悄悄地告诉了妈妈。

那时,父亲认为学医是择业之首,骂唱歌是吃“开口饭”,“下九流”,还说什么李双江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这使李双江心里极矛盾。

妈妈了解李双江,看透了他的心事,对他说:“你勇敢地报名,没准儿被录取,如果连名都不敢报,那就是‘零。”今天,李双江说,“妈妈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命运让自己有那么一个支持自己的妈妈”。

李双江记得“那天早晨准备好了,妈妈给我做了一个列宁衫,就是小直领,掐袖的那种,黑的,一个小皮带,黑裤子,干干净净的,买不起皮鞋,妈妈连夜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由于着急,麻绳上都带着妈妈手上的血,赶紧做这双鞋。没有鞋穷半截,我觉得我去见那个中央音乐学院来的老师”。当时报名的地点是在哈尔滨最大的饭店——国际饭店进行的,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喻宜萱、汤雪耕亲自接待了他,安排在第二天考试。

“回到家里,还得瞒着爸爸,像地下工作一样。第二天早晨起来起得很早,那么穿好了衣服,都弄好了,我还合不得穿那双鞋,因为要走很长时间的

猜你喜欢
双江哈尔滨新疆
静听花开
刘派
哈尔滨冰雪之旅
倘若,爱在哈尔滨
新疆多怪
新疆对外开放山峰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
李双江歌唱艺术50年系列活动拉开序幕
李双江:“想不年轻都难”
新疆小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