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胡”后裔解读“明经胡”

2009-03-11 10:10胡毓骅
寻根 2009年1期
关键词:胡氏胡雪岩后裔

胡毓骅

何谓“明经胡”

“明经胡”是历史上有名的一支胡氏家族,以其特殊的经历—李唐王室的后裔,而有别于其他胡氏。唐昭宗末年,唐王朝风雨飘摇,昭宗为了保留一线血脉,将襁褓中的婴儿交给宫廷近侍婺源人胡三。胡三带着婴儿秘密出逃,在婺源偏僻山坞里隐居下来。胡三改皇子李姓为胡姓,取名昌翼,字宏远,号绎思,期望他日后立宏远志向,多寻绎思索,吉祥昌盛,飞黄腾达。胡三和昌翼在婺源俗名扁担山西北麓的小溪旁建立家园,初名胡村。 后取《诗·卫风·考槃》“考槃在涧”之意,改胡村为“考川”,俗称考水。后唐同光三年(925年),21岁 的胡昌翼中明经科第二名进士。正当他踌躇满志地欲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时,胡三告知他真实的身世。自此,他便绝意仕途,隐居于婺源考水,倡明经学,人称“明经公”,其后裔被称为“明经胡”,又因昌翼本系李唐皇室,而冒胡姓,故又称“李改胡”或“假胡”。“明经胡”后裔尊昌翼为始祖,胡三为义祖。由于“明经胡”是一支来自于李唐后裔的特殊胡氏,皇子藏匿于民间正史没有记载,有人就对“明经胡”提出了质疑。对于这些质疑,“明经胡”的后裔给予了必要的解释和反驳,有的甚至于通过诉讼来解决。

胡次焱解读“明经胡”

胡次焱(1229~1306年),字济鼎,号梅岩,“明经胡”第14世孙,南宋咸淳进士,历任湖州县主簿、贵池县尉。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下江南,遂辞官回籍,著有《梅岩文集》。在他的《论姓氏》篇中,解读了“明经胡”的由来:“焱谨按:明经为大唐裔,安定三公载之以归,遂冒胡姓。五代时中明经科,世因以明经表其族。”在《明经书堂记》中也说:“先生(祖)本大唐昭宗子,天祐年间,朱全忠(朱温)构祸,逃难齐民,依安定三公卜宅于婺源之考水,因用胡姓。”

胡次焱解读了“明经”系“以胡为姓,当以明经别其氏”。在《明经书堂记》中胡次焱还进一步考证了“明经”的由来以及“明经”之尊。

有人说范仲淹曾自朱还范,明经何不自胡还李?胡次焱作了如下的解释:明经公养于胡三公,当时正值朱温篡唐,到处追杀宗室,明经公作为帝王子孙自幼养于胡氏,不可能复李姓面目,以免引来不测之祸。这种情况与范仲淹随母改嫁朱氏,长大后自朱复范不同。又有人说为什么现在不复本姓呢?胡次焱认为明经公不克自改,其子孙怎么能擅自改变呢!

胡雪岩诉讼护祖庙

胡雪岩,又名光墉,绩溪胡里人,“明经胡”第41世孙.咸丰十一年(1861年)投浙江巡抚王有龄,从上海、宁波购运军火和粮食接济清军。左宗棠接替浙江巡抚后,委以总管之任。同治五年(1866年)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建船政局。左宗棠调任陕甘总督后,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为左宗棠大借外债,购买机器和军火,因辅左有功,被授江西候补道,赐黄马褂。另倚仗湘军势力,在江、浙、湘、赣、鄂等地开设阜康银号20余处,专营丝、茶出口,并且开办胡庆余堂中药店,资金高达2000万两,操纵买卖,垄断金融。光绪年间,绩溪胡里胡氏为中王庙的产权与邻村中王村发生纠纷,为此打了十余年的官司。事情的缘由是这样的。胡里是“明经胡”2世祖胡延政的迁居地。10世祖胡公昂为纪念2世祖胡延政曾被封为“中王”,建祖庙“中王庙”。此庙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落成于绍兴三年(1133年)。庙宇两侧分别建有居室和厨房。每逢清明、冬至,胡氏后裔都要到中王庙举行祭拜仪式。光绪八年(1882年),胡里的邻村为周、王二姓所居的中王村的王姓要在中王庙塑九相公(唐越国公汪华的第九子)像,胡里人前去制止,从而引发官司。为了打赢这场官司,胡里和上庄(胡适故里)的“明经胡”后裔联手,并且派人赴杭州,向胡雪岩面叙宗情。胡雪岩感到祖庙事关重大,就牵头与上庄胡玠(胡适四叔)等联名向安徽巡抚控告王姓。巡抚接到胡雪岩等人的控状后,立即严饬府县讯断。当时具体审理此案的绩溪县令欧阳霭当堂要求王姓交割庙税,改由胡姓完纳。王姓不服,反控胡雪岩、胡玠等胡姓为祖宗冒王混争。

这桩胡里村胡姓称作“中王庙”,中王村王姓叫做“九相公庙”的庙宇争讼案,从光绪八年开始至光绪十七年结束,一共打了十余年的官司。光绪十年(1884年)以后,由于胡雪岩在上海开办的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企图垄断丝业贸易,惹怒外商,联合拒购华丝,又因海关海运操于外人之手,不能直接外运,被迫贱卖,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资金周转不灵,风声四播。各地官僚竞提存款,群起敲诈勒索。胡雪岩在各地的商号纷纷倒闭,胡庆余堂易主,宣告破产。胡开文墨店的代理人胡钦顺开始介入这场官司。最后县府根据《宋史》无胡雪岩一支始祖封王的记载,官判此庙为关帝庙,供奉关羽像和万岁牌,胡里、中王两村另外择地建庙。

胡适父亲胡传作《溯本录序》

在对“明经胡”的诸多质疑中,胡昌翼长子胡延政因平蜀有功在宋朝封中王之事是疑点之一,与胡适故里上庄毗邻的同属“明经胡”的宅坦村对此就持否定的态度。同治十三年(1874年),明经胡龙井(宅坦)派纂修宗谱,该谱编入《延进(延政)公知建德军考》,认为延政封王,正史中没有记载,应削公(延政)之封爵,并说公与詹氏殁于严州官邸,合葬于同江。此与胡里和上川(上庄)合编的《中王宗谱》观点不同,为此胡适的父亲胡传特作《溯本录序》予以反驳。胡传所持的理由和根据是,正史记载的不少内容是采自私家著录和稗官野史,即所谓正史之缺略正赖私家之谱之有记。他进而以裴松之所注的《三国志》作论据,对有关“明经胡”始祖胡昌翼,始迁绩溪胡里祖胡延政在正史中没有记载的情况进行解释,并以曾国藩家谱认定的以正史无载而以关内侯为始祖即有许多内容是参考私家著录补缀为由,强调指出:“吾家旧谱所记始祖本唐昭宗太子,避朱温乱改从胡姓;二世祖仕宋卒封王爵,事迹不见于史册,与曾氏始祖关内侯据略同,故予作《溯本录序》,悉从旧谱,亦援曾氏祖据之例。吾宗别派有重修家谱,削去二世封爵,且逞其胸臆谓必无封爵之事,著论辩驳旧谱者,彼其学识未必有过于宋之曾子固,今之曾文正公,亦只见其不知量耶!”这里说的“吾宗别派”是指龙井(宅坦)派。宣统三年(1911年),《上川(上庄)明经胡氏宗谱》的主修胡近仁在《上川明经胡氏宗谱》中,除编入胡传的《溯本录序》外,还特意撰写了《延政公传》。

2003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15集电视专题片《百家姓》,片中历史学家李世愉说:“由李姓改的胡氏和后来的胡氏是不一样的。明经胡氏有一个家谱,正史里头没有这个记载,但整个胡姓家族都这么讲,包括胡适先生也这么讲。现在搞姓氏学的人基本上认定,这个家谱说的是可信的。”

——————————————

作者单位:安徽芜湖城南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胡氏胡雪岩后裔
The California Gold RushBy Robert McNamara
胡雪岩聘人才
积累信誉
胡氏骨科
修身齐家
胡雪岩潦倒时不抱怨
胡雪岩巧借巨款
后主刘禅:家暴、偷情,一个都不能少
关于“胡氏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