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探析

2009-03-16 09:57董晓璞芦晓蕾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节水

董晓璞 罗 萌 芦晓蕾

摘要水景是园林景观设计中永恒的主题,针对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营建存在的干旱缺水和冬季寒冷两方面问题,提出了设计西北地区城市水景的原则,从利用小水面、冬季水景营造、利用意象营造水景和非常规水的应用等4个方面探索了针对干旱寒冷的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西北城市;节水;水景设计

中图分类号 TU986.4+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056-07

水景在改善环境质量、维护城市生态平衡、美化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园林绿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水景设计越来越普及,但与此同时,水资源缺乏的现象却日益严重。尤其在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偏少且蒸发量大,缺水现象特别严重,同时西北城市的水景营建还有着其他地域没有的冬季冻结问题。如何在干旱寒冷的西北地区营建水景已经是目前学者专家探讨和研究的热点,充分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以满足人们对城市水景建造的需要,对于改善小气候、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重要作用,是现代城市景观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水景设计概况

古人称水为园林中的“血液”、“灵魂”[1]。水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富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在各种风格的园林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对于中国古典园林而言,水是构成园林景观、增添园林美景的重要因素和基本素材[3]。经过数千年的积累与传承,今天水景艺术的设计在秉承传统的理水理念上,又综合了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与传统,融合了各个领域先进的科学与技术,结合当地文化,创造出意蕴广博深厚的现代园林水景景观[4]。现代水景同时还强化了人的参与,将人的活动与水环境相结合,表现出新时代明朗、开放、轻松和活泼的氛围[5,6]。融合外来文化,在塑造中国特色现代水景的同时也体现着时代的精神[7]。

在我国66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存在供水不足的问题[8]。一些城市不顾及这一客观事实,盲目的滥建大型喷水池,构筑大型景观,结果导致后期因管理费用过高,不能正常运作。尤其在水资源严重缺乏的西北地区,设计师在设计水景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地域水资源状况,合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营造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水景设计。

2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存在的两大问题

2.1水资源浪费

西北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干旱缺水,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都在400mm以下[9],而年蒸发量却高达1 000~2 600mm。并且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其中的吐鲁番-哈密盆地、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西北部一带最为干旱[10]。很多城市在借鉴国内外水景设计时,盲目照搬,竞相建造大喷泉、大水体,然而西北地区气候干旱,这些大型水体景观的大蒸发量导致水资源浪费加剧。榆林、延安、咸阳、宝鸡等一些城市纷纷“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图1)。而在一些蒸发量惊人的干旱地区城市,也都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如贺兰山东麓的宁夏石嘴山市,正用人力在城市边缘打造一个被称为“星海湖”的大湿地,一年之内已经“喝”掉1 800多万立方米黄河水[11];银川市也计划投资4亿多元打造巨型“塞上城湖群”。这些大型水景在构成城市最美风景线的同时,需要昂贵的运行费用维持,加重了城市经济负担,且对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2.2冬季水景维护困难

西北地区还存在冬季漫长寒冷、城市水景维护困难等问题。由于冬季寒冷,为防止水池结冰造成水管冻裂,需将一些水景中的水抽空,这样,生硬呆板的池底便显露在人们眼前,严重破坏景致,造成资源、场地浪费和视觉污染。既浪费资金,也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如很多住宅小区及单位附属绿地的水景,一到冬天就只有喷水铁嘴和水泥池底相伴(图2)。

因此在干旱寒冷、水资源极度短缺的西北地区,用昂贵的水资源费钱费力地做大水池、大喷泉,很难达到理想的观赏效果。面对目前西北城市水景设计中良莠不齐的现象,应该更多地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如何利用西北有限的水资源来设计水景。在此,就如何在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地区城市营建水景作以下探讨。

3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的指导思想

3.1体现生态理念,因地制宜,遵循节水原则

水景设计要遵循生态原则,以“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理念为指导,以接近自然、模拟自然为手段,来设计和建设结构合理、功能高效、景观和生态效益并重的“近自然型”人工水景。对原有天然河道、洼地等要尽可能保持其自然形态;对必须设置的水景,其水体应当循环利用,由高处瀑布、跌水向下,流经低处溪、谷,然后经地下泵回高处形成循环流动,以达到节水目的;充分利用雨水的收集、中水的回收,做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达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人类都市景观与自然的相辅交融。另外,西北地区地形复杂,有一望无垠的辽阔草原、莽莽漠漠的戈壁瀚海、神奇碧绿的湖泊佳泉,也有江南风韵的自然风光,但不管是塞上江南还是戈壁沙漠,西北地区水资源缺乏依然很严重,在利用得天独厚自然资源的同时,城市水景设计要少而精,应以点、线状水体为主,不宜建设大规模水景,更不能单纯为追求表面形式而做水景,以免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的缺乏。

3.2体现四季有景的观赏性,考虑水景的冬季处理

西北的地理位置表明它不能阻挡冬季严寒的侵袭,城市水景在冬季如何存活是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有别于其他地方的一大特点。自然的湖泊、河流在冬季受气候的影响可体现为固态的冰和雪,“冬看雪挂松”,即使是离开水面的水态也能给西北地区城市景观带来与众不同的效果和独特的心理感受。但人工水景尤其是喷泉、水池等,因为冬季水的冻胀会使材料破坏而只能抽空,使寒冷的冬季更显荒凉。因此,设计时需要与其他的小品、铺地、建筑等结合使用,使冬季无水的时候依然有景可观,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3.3体现“以人为本”的功能性需求,重视公众的参与性

水景设计的一大关键在于调动人的参与性。有了人的身心投入,才能使设计充满生命的活力,富有人性。人的参与不仅仅是观赏,更多的是对水的体验。西北地区可供游玩的水资源本来就少,在有限的水景设计中加入水上活动和亲水设施,如湖上加上色彩鲜艳或形状奇特的游船、水上自行车;在黄河穿城而过的银川等城市乘坐古老的羊皮筏子漂流黄河,吸引人进行自发性活动,使人们能够参与其中,享受融入自然的乐趣,能增加水景的可赏可玩性,提高水的利用度;尺度宜人的小溪、旱地喷泉对儿童有较大的诱惑力,体量适当的水景小品也能诱导人去触摸。西北有着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和最大的沙漠淡水湖榆林红碱淖等内陆水资源,可以开展丰富的水上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游人。

3.4体现传统地方特色,营造具有地方文脉特征的水景景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一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而又久远的文化历程,地域和文化的差别是艺术的根源和动力。现代水景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广泛,设计手法也越来越多。水景营造最忌形式化的摹仿,在环境整体设计时给水景一个定位或主题能使水景的特性表现得更加充分。如西安的唐都古韵、延安的圣地风采、榆林的塞上风情、宁夏的西夏文化、甘肃的丝绸之路文化等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民族特点、地方风格。因此,有历史文脉、有文化内涵的水景设计才能得到认同、共鸣,使人产生归属感。另外,设计具有地域特色或是传统文化特征的人工水景景观对市民具有很大的亲和力和向心力,对于外来的游客,也加强了他们对环境的可识别性和对城市形象的深刻印象。

3.5体现时代特色,注意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城市水景设计要体现时代特色。水景是为人服务的,水体景观的创造必然要以创造者所处时代的精神特征为标准来衡量,城市水景景观的使用功能、应用的材料和建造的技术手段必然带有时代性。西北地区景观相对单调,若将各类新型建筑材料及声、光、电等新技术、新产品运用得当,有利于增加水景的时代特色,使景观丰富多样。例如利用电脑技术控制设计而成的音乐灯光喷泉是高科技在园林设计中的体现,如库尔勒的旱式喷泉、大雁塔北广场音乐喷泉、廊坊水幕、北京跑泉等,在体现高科技成果的同时丰富了城市景观,也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利用旱喷泉来造景,在减少能源消耗外又可考虑冬季无水时的使用,还能彰显时代特色,在西北地区城市应该广泛使用。

在当前西北地区城市的水景建设中,不乏一些很好的水景设计,因此,在摒弃浪费水资源的水景设计的同时,也要看到西北地区城市在水景设计方面的进步。在水资源缺乏的现状下,西北地区的城市水景设计必须要使水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限度发挥其效益,营造出丰富的水景景观。

4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方法初探

4.1以小见大,利用小水面营造水景

4.1.1点式涌泉的应用。西北地区城市普遍缺水,喷泉设计应以小取胜,同时因为喷泉在喷水时的水分流失多于水柱不高的涌泉,所以在西北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点式涌泉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点式涌泉不需要太大的空间,一块很小的地盘就足够,同时又可以包容在整个大的风景组合里形成景观;另外,还可以加入富有文化内涵的主题来深化水景的意义。如水由圆球中心涌出,涌而不喷,名曰智慧泉,加强了理水的哲理意蕴(图3)。

4.1.2浅水池的应用。结合西北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城市水景设计具有惜水如金的特点,水池应该做成浅表的小水面。池壁可以设计成斜面,这种形式用于西北地区一方面可以较便利地和雕塑等结合营造冬季景色;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冬季水池无水的“坑”感。观赏水池的池壁或池底可漆上深蓝色或黑色,营造水很深的错觉。水池底部可使用引人注目的材料、色彩和质地,设计成吸引人的纹样,或者绘上五彩缤纷的池底画,以增加观赏性(图4)。水池内还可加入文化特色,例如敦煌壁画世界闻名,若在该城市的水景池底部加入这一类图画,既可丰富水景,又能彰显城市特色。

4.1.3小溪流的应用。西北地区年降雨量远大于蒸发量,为减少蒸发,可用小溪流来代替大水面,结合桥、板、石块、雕塑、绿化等设计可创造出丰富、生动的室外空间(图5)。浅浅的小溪流与卵石驳岸相呼应,能给人以水将浸溢的视觉感受,反令人以为溪水很深,水源补给无限,同时还能增加观赏性和参与性,所以在西北地区城市营建水景应结合地形,灵活、节约用水。

4.1.4水景小品的应用。西北大部分地区干旱寒冷,与其他地区相比,植物偏少,景观相对单调。因而在设计时可附加各种装饰小品来生动水体景观。如水中雕塑、水车的应用,黄河母亲像、宁夏古水车等均是加强水景景观的特色小品。另外,还有一种动态水柱,使水体竖立成水晶柱,柱内水泡自由浮动(图6),伫立于花团锦簇的花境之中,使水与花相得益彰。例如延安每到节日总是用花来装饰城市,虽然变成了花的海洋,但缺少了水的灵动,加入水柱的应用,可以为城市增添一份灵气。

4.2冬季有景可观的水景营造

4.2.1水景雕塑的冬季应用。西北地区冬季寒冷,水景无法使用,与雕塑结合则可以在冬季依然有景可观。平时水从雕塑的某一部位喷出,作为水景观赏,如图7中厦门街头水景雕塑,水从海豚嘴中喷出,冬季无水时还可观赏海豚飞跃的雕塑景观。又或者将水自身做成雕塑的一部分,如图8中带状的水呈弧型喷出成为圆弧的延伸,作为动雕塑,在冬季水无法使用时又可作为静态雕塑。这种设计手法尤其可以满足冬季寒冷的西北地区城市四季造景的要求。

4.2.2水墙的冬季应用。水墙是水沿墙壁直下,或沿凹凸不平的假山壁流下[12]。若在墙面上刻上浮雕,在无水可用的时候,还可以做为墙体和假山景观来欣赏。对于西北地区城市而言,冬季景观营造很重要,水墙瀑布在垂面上产生的光声效果十分吸引人,同时若冬季结冰,因为结冰瀑布造型与光线相互作用会产生独特的奇景,更有出人意料的效果,绝好的体现了西北特色。例如华盛顿自由之路公园和温哥华的罗布森广场、西安大唐芙蓉园里的假山壁泉(图9)。

另外,还有一种泻流水景,指水量较小而水流不畅的水景,如北京明代城墙遗址公园内,将水流向斜面的石质浮雕上,形成一种特殊的浮雕水景(图10),水量可大可小,水小时形成滞流,但浮雕仍清晰可辨;水大时则白浪滚滚,形成特殊的浮雕水景;无水时则是一幅幅具历史意义的浮雕像群。这种方法最适合室外冬季的结冰气候,在西北地区可以广泛采用。西北地区历史悠久,浮雕水景最能表现出当地的文化底蕴,如丝绸之路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边塞文化、河套文化等均可作为表现的主题。

4.2.3叠水台阶的冬季应用。叠水是善用地形、美化地形的一种最理想的水态,具有很广泛的利用价值。利用台阶高低、层次变化、构筑物的不同形式,产生形式不同、水量不同、水声各异的丰富多彩的叠水(图11)。而对于西北城市而言,叠水台阶的应用可以更加灵活,在平时可作为水梯来观景,冬季无水的时候又可作为下沉式广场,为市民提供休息的场所。例如延安山地比较多,地形变化大,在设计时可结合地形灵活应用,如胜利广场本身下沉式的设计,同时又有临近河道的优势,可在广场台阶的一侧加入水的元素,增加广场景观的生动性,冬季又可作为普通的台阶使用。

4.2.4水帘建筑的冬季应用。水帘常常作为一种增加朦胧美的措施运用于小环境或者建筑外。西北地区建筑多生硬、浑厚,水帘的运用可以软化建筑轮廓。如图12中墙壁外水均匀流下,透明如纱,在西北城市使用时,还可在冬季无水时作为单纯的建筑来观赏。又如水从亭顶向四周徐徐流下降落如雨,人可进入亭内观景甚至享受降温,称为“自雨亭”[13]。如香港公园的水帘亭(图13),用于西北城市,冬季还可单纯作为亭子来观赏、使用。

4.2.5水池溪流的冬季应用。浅表的水池溪流在西北城市应用时,枯水的冬季可以利用水区中横斜躺着的大小鹅卵石来营造水感,再利用现代技术,配上音乐及水声,则会有“此时无水胜有水”的艺术效果,增加了观赏的多样性。另外,溪流设计也可以赋以一定的文化内涵,例如曲水流觞(图14)就是传统理水中最具民族性、文化性的一种方式,即使溪中无水,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能给人们带来诗情画意的美感,这种形式的文化溪流在西北城市可根据地域文化灵活采用。

4.3利用意象营造水景

4.3.1枯山水的应用。枯山水是日本特有的象征式庭园[14]。具体而微的山水世界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冥想,常用砂或砾石充做水面,上面耙成平行的砂纹表示水面的波纹,来展现大自然如海洋、瀑布、河流、小溪等景观(图15)。如龙安寺方丈南庭,近观卵石铺地,远视烟波淼淼,圆浑流畅的卵石线条仿佛国画中大写意的水波纹,将自然概念运用上升为超自然的简约,借以高度概括出无水似有水,无声寓有声的山水意境。目前全国各地都兴起用枯山水的意境来营造水景,在水资源缺乏的西北地区枯山水的应用更加重要。另外,在选用枯山水的形式来营造水景时,要注意面积不要过大,尤其是西北地区,一定要避免大面积的砂石使用所带来的干燥炎热的感觉。

4.3.2其他设计元素的应用。除了枯山水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表现水的意境,以达到无水胜有水的视觉感受。可用散置立石或垒叠山石的方法堆出峰峦、峡谷、岛屿、桥梁等形状,如扬州个园里的旱桥飞架,又如扬州寄啸山庄的船厅利用厅前地面上站立的瓦片和鹅卵石铺设成的鳞片状图案来营造水的波纹。还可利用现代园林中的新材料、新技术来表现水的感觉,如在平坦的草坪上置景石、白色汀步(图16);或者“以草代水”,利用高低不同的屋顶、台地倾泻而下的波浪状草地在形式上给人水的感觉,西北有着辽阔的草原,用草来代水增加观赏性的同时又能兼顾经济性;又或者通过铺装材料和色彩以旱溪、沙河的形式表现水的环境,铺上五颜六色的海底生物图案体现水的意象,如可以用蓝色的玻璃或者瓷砖铺地代替水,同样可以营造出水的感觉(图17)。另外,景观塑造中的一些符号如水车、水井、石桥、波浪形台阶也都能表达水的意境,例如曲江海洋馆入口海螺、海狮、贝壳等雕塑的设立以及建筑外墙上的鱼类彩画,游人一进去便已经有一种置身海洋中的意境。

从意境角度说,不见得有水是最好的,在水景设计时考虑自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因素,没有水却时刻能感受到水,给人一种独特体验的感觉。例如新疆沙漠植物园里的坎儿井遗址(图18),广阔的沙漠里有正在取水的沙雕,会让人认定那就是沙漠里珍贵的水源,这样的水景易于给人更多的思考和体验,这也许是真实水景所无法比拟的。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应注意这类意念的表达,从而创造并展示水景的意境美。

4.4考虑非常规水的应用

4.4.1雨水的收集和循环利用。雨水的直接排除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尤其对水资源比较缺乏的西北地区更是如此。城市雨水资源利用可以节省生活用水,减少水费和排污费,改善生态环境。德国是世界上雨水收集利用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其城市绿化通过广泛收集利用雨水,能解决大部分景观用水,有的甚至实现了对城市洁净水资源的零消耗。如位于柏林市中心、欧洲最大的商业区波茨坦广场的雨水收集系统(图19),总共可收集容纳 15 000 m3的雨水[15]。通过合理的生态水景设计,广场已成为具有浓厚自然气息并充满活力的城市开放空间。因此,回收利用雨水是一种既经济又实用的水资源开发方式。例如西安夏季雨量集中在5~10月,此时城市绿化、道路广场浇洒需水量增大,水面蒸发量也大,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开展城市的雨水回收利用。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对天然水的收集和利用。在坡度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作一些局部的起伏,雨水就会汇集到地势较低的地方,为水景的存在和运行保存部分可利用的雨水。早日启动雨水利用,可以节约用水,蓄洪滞洪,修复城市水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并可部分解决西北城市水资源短缺,推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4.4.2生态溪沟的应用。生态溪沟是在景观规划中运用新型的材料,在雨水管道系统设计中考虑雨水渗透,合理、充分地利用雨水,涵养地下水源。在自然界中,雨水和径流都可以渗透到土壤中,但是城市的水泥地面不透水,阻碍了水循环系统的正常运作。因此,在设计时采用可渗透的铺装材料形成渗透性的地面,或采用地面渗透池来营造景致,地面渗透池中可种植植物,形成湿带、湿地,作为昆虫栖息地,营造生态环境,同时还可利用生物间的相生作用恢复水质,利用水生生物的食物链通道有效地回收和利用资源。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16]。尤其是西北地区内陆湖众多,青海更是河流发源最多的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应用生态溪沟营造城市湿地是西北地区城市水景设计可以采用的方法,尤其在内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城市,湿地丰富的景观要素、物种多样性,增加了城市景观,也为环保宣传和公众相关教育提供了场所,更重要的是保护了生态湿地资源。例如甘肃兰州的湿地公园(图20),在营造水景的同时结合保护生态湿地,形成了优美的园林风景。

4.4.3水景营造与污水处理净化的结合。城市污水量大且相对集中,是可以恒量供水的水源,通过简单的一级或二级处理后,即成为中水。中水虽然不能饮用,但是它可以用于一切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场合,如人造水景、园林灌溉、道路保洁等。利用中水做景观水,既利于水景保持,又做到节约用水。如成都市1998年建成的活水公园(图21),它是一座展示先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水”的城市生态环保公园,模拟和再现了自然环境中污水是如何由浑变清的全过程。当人们一路走过厌氧池、水流雕塑、兼氧池、植物塘床系统、养鱼塘、戏水池,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妙和谐中时,便在不经意间阅读了大自然关于清水再生的“自述”,这种将水景设计与污水处理工艺相结合的手法,在城市水景应用中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对西北城市而言,污水的景观再利用不仅能保护城市水资源,增加水景用水来源,还可使人们在赏景之余,了解污水再利用,提高节水意识。将环境设计、水的处理、未来的应用各个方面结合在一起,把污水处理、净化、重新利用融合在水景设计中,对西北地区而言是节约和保护城市水资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5结语

中国的园林必定要有水的存在,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如何在缺水、寒冷的西北城市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一个设计师的责任。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城市水景设计过程中要通过各种节约水资源的方法来达到“节流”的目的,同时还要通过非常规水的应用开发新的水景资源。“节流”是基本,而“开源”才是发展的趋势。总之,西北城市水景的设计应结合地域特点,以最少量的水来创造出最优美的风景。

6参考文献

[1] 胡继光.论园林中的水与水景[J].山西建筑,2007(5):350-351.

[2] 陈洪伟.景观设计中的水景艺术[J].美术大观,2007(5):100-101.

[3]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 蔡雄彬,朱镜璇.现代水景的传承与创新[J].中国花卉报,2006(5):78-79.

[5] HERBERT DREISEITL.New Waterscapes:planning,building and desig nikng with water[M].Birkh ?覿user Basel,2006.

[6] 林茨.水景喷泉[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7] 王瑶,王琼,于建民.古典园林中的理水及对现代的启思[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9):38-39.

[8] 潘俊国,李莉,吕爱民,等.城市水景建设对地区水环境影响浅析[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3):188-189.

[9] 王红旗.西部开发战略中的地形资源与水资源关系[J].中国科技产业,2000(7):18-20.

[10] 吕惠进,刘少华.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2):644-650.

[11] 林崽,张军.缺水城市为何“拦河筑坝”攀比造“西湖”[EB/OL].[2005-11-15].http://news.163.com/05/1115/06/22J28G5V0001122B.htmL.

[12] BRUSCEALANKFORD,CATHERINEALLAN,CLAUDIAPA-HLWOSTL.Adaptive and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M].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2008.

[13] 朱钧珍.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14] 刘庭风.日本园林的风格漫谈(一)[J].广东园林,2002(2):33-35.

[15] PHILIP SWINDELLS.Water gardening[M].Octopus publishing group Ltd.,1998.

[16] 赵思毅.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节水
高校节水创新管理模式应用研究
山西:11个设区市发布节水行动实施细则
农业节水 重在科技
《国家鼓励的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目录(2019年)》发布
水龙头喷嘴:清洁节水两不误
干旱区田间高效节水工程的最优设计
张媛媛出席2016年度节水论坛
节水必备水袋
节水重在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