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区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的特性及防控措施

2009-03-16 09:57周福铭张维保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防控措施特性

周福铭 戴 峰 张维保

摘要随着甘州区制种业的发展,玉米瘤黑粉病已成为影响种子产业发展和制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之一。根据近几年的防控经验,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防控措施,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关键词玉米制种;玉米瘤黑粉病;特性;防控措施;甘肃甘州

中图分类号S435.13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109-01

甘州区独特的光、热、水土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是杂交玉米制种的理想区域。经过14年的发展,从1995年的600多公顷发展到2007年的4万多公顷,甘州种子产业以“井喷式”的发展态势逐步改变了该区的种植历史,成为产业化程度最高、联系群众最广、农民收入比重最大、农业效益最为显著的支柱产业。在20多家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有14个乡镇、191个村、1 494个社、5.97万农户落实种植了制种玉米,年生产杂交玉米种子26万吨左右,占全国产量的1/4和用种量的1/5,形成了种子生产的专业化和区域化格局,成为名副其实的制种大区。

伴随着制种业的快速发展,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尤其是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严重影响着种子产业的发展和制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笔者经过连续几年的观察和具体实践操作,积累了一些经验,以期指导大田生产。

1症状

玉米瘤黑粉病是局部侵染性病害,近地面的茎基部产生小瘤状物。苗长到30cm左右时,症状更为明显。受害严重的幼苗,很早枯死。在以后生育期间,凡具有分生能力的任何地上部幼嫩组织,如气生根、叶片、茎秆、雄穗、雌穗等都可以被侵染发病。在拔节前后,叶片或叶鞘上可出现菌瘿。叶片上的菌瘿较小,多如豆粒或花生米大小,常从叶片基部褪绿条斑向上成串密生,内部很少黑粉。在茎或气生根上的菌瘿大小不等,雄花主梗上产生菌瘿后,主梗向菌瘿的相反方向曲折,而雄花大部分或个别小花形成长圆形的角状菌瘿。雌穗被侵染后多在果穗上半部或个别籽粒上形成菌瘿,严重的全穗形成大的畸形菌瘿。菌瘿是被侵染的组织,因病菌代谢产物的刺激而肿大形成瘿外包由寄主表皮组织所形成的薄膜,初为白色,逐渐变成灰色,后期变黑灰色。菌瘿成熟后,外膜破裂散出大量的黑粉(即冬孢子)。

2病原

病原菌为玉米瘤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

2.1形态特征

冬孢子为球形至卵形,暗褐色或浅橄榄色,厚壁,表面有细刺状突起。冬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先菌丝)。担子顶端或分隔处侧生梭形的担孢子,担孢子萌发形成侵入丝或以芽殖方式生出次生担孢子。

此菌为异宗配合的真菌,只有不同性别的担孢子萌发产生的单核菌丝在寄主体内或体外结合成双核菌丝后,才能在寄主组织内迅速发育,刺激寄主组织形成菌瘿。没有经过结合的单核菌丝,虽可侵入寄主组织,但侵染能力弱,不形成菌瘿,只能形成小斑点。

2.2生理特性

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干燥后能存活较长时间,保存在室内经4年仍有24%萌发率。冬孢子萌发适温为26~30℃,最高温度35~38℃,最低温度5~10℃。在自然条件下,分散的冬孢子不易长期存活,但集结成块的冬孢子,无论在地表或土内存活期都较长。担孢子或次生担孢子萌发适温为20~26℃,最高温度40℃,侵入的适温为26~35℃。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对不良环境的耐力也较强,在干燥的条件下经5周才死亡。这对病害的田间传播和侵染起重要作用。

3病害的发生发展

玉米收获后,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地表和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这些带菌的土壤和病残体等均可成为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作用。越冬的冬孢子于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经风雨传播至玉米的幼嫩组织上或心叶叶旋内,又可随叶旋内的水渗入到叶片和叶鞘的基部缝隙中,侵染叶片、茎秆、节部、腋芽和雌、雄穗等幼嫩分生组织。担孢子在有水滴的情况下很快萌发,侵染丝穿透寄主表皮侵入,或从伤口侵入,但不能侵入无分生能力的老熟组织。菌丝在寄主组织中生长发育,并产生一种类似生长素的物质,刺激寄主局部组织的细胞旺盛分裂,逐渐肿大成菌瘿,并在菌瘿中产生大量的冬孢子。菌瘿成熟后破裂,冬孢子散出随风传播,进行再侵染。在抽穗期前后1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除担孢子和次生担孢子萌发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外,冬孢子也可萌发产生侵入丝直接侵入寄主。玉米瘤黑粉病发生程度,常受品种抗病性、菌源数量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3.1品种抗病性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不同,而自交系间的差异更为显著。果穗苞叶厚而紧密的品种比包叶覆盖不紧的品种较为抗病,不耐旱的品种抗病力弱,而耐旱品种抗病力较强。

3.2菌源数量

连作地和距村庄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故病害发生较重。在较干旱少雨的地区,缺乏有机质的沙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保存其生活力,来年的初侵染菌源量大,所以病害发生常较重;相反,在多雨地区或灌溉地区,潮湿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冬孢子易萌发或易受其他微生物作用而死亡,所以玉米发病常较轻。

3.3环境条件

除了雨水多和湿度大有利于发病外,少雨干旱的年份此病也常发生较重,因为微雨、夜露可以满足黑粉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的需要。过度密植或灌溉的间隔时间过长造成水时缺时足以及偏施过量氮肥,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而使病害发生较重。此外,玉米螟、棉铃虫、地老虎等害虫的为害,冰雹、暴风雨以及人工去雄作业等造成伤口,也利于病害发生。

4防控措施

4.1采取多种方法,减少菌源

①进行土壤深翻,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初侵染菌源;②病害严重的地块实行轮作倒茬;③病害发生后,在菌瘿初见时及早割除菌瘿同时要做到连续割、彻底割和大面积全面割,以减少当年、翌年的侵染源和当年产量损失,割下的菌瘿要携出田外深埋;④牲畜饲喂过玉米秸秆产生的粪肥要高温发酵,杀死部分病菌;⑤播种前彻底清除村庄周围堆放玉米秆剩余的残留物,可焚烧处理。

4.2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或利用抗病亲本配置杂交组合用于生产。

4.3农艺措施

①适时晚播,促进快出苗、出壮苗,缩短出苗时间,减少病菌侵染的机率;②合理密植,加强田间管理,配方施肥,避免偏施过量氮肥,灌溉要及时,特别是在抽雄前后易感病阶段必须保证水供应充足,以减轻发病;③彻底防治玉米螟、棉铃虫、地老虎等害虫,尽量减少伤口;④苗期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间外深埋;⑤发病严重地块,进行轮作、倒茬,间隔3~4年。

4.4化学防控措施

种子用3%敌萎丹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3%包衣;药剂防治可用30%爱苗乳油3 000倍液和25%的金力士乳油5 000倍液,分别在玉米灌头水前(6月上、中旬)和玉米抽雄前(6月下旬)喷施。

5参考文献

[1] 李春民,徐雅洁,于俊香,等.2000年巴林左旗玉米瘤黑粉病大发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5):42-43.

[2] 王辉,何云龙,谢立剑.制种田玉米瘤黑粉病的发生及防治[J].中国种业,2003(2):3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防控措施特性
茶树吸收营养物质的特性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连江县松材线虫病防控措施探讨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与防控措施
系列犯罪的地域化问题研究
预付账款的管理及风险防控措施探究
中国十八大名酒的度数和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