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河谷稻区早稻免耕抛秧试验研究初报

2009-03-16 09:57刘永贤陈林祯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2期
关键词:水稻

梁 波 刘永贤 曾 可 陈林祯

摘要通过在广西右江河谷稻区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免耕抛秧对该稻区早稻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翻耕抛秧相比,免耕抛秧处理的生长拖后1~3d,但有利于水稻的灌浆结实,为产量打下良好的结构基础,可增产12.5%,同时省力省工,节本增收1 675元/hm2,在该稻区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关键词水稻;免耕抛秧;右江河谷稻区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136-01

水稻免耕抛秧是集免耕、抛秧、除草、节水等于一体的节本增效轻型栽培技术,是与传统翻耕完全不同的革命性、方向性、保护性耕作方法[1]。免耕技术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国外免少耕主要应用于玉米、大豆、小麦等旱地作物[2,3]。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旱地免耕试验,80年代,侯光炯等科技工作者研究水田自然免耕技术,但水稻免耕技术在我国没有得到更大面积的推广应用[4]。1996年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所开展了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但由于配套技术不够完善,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广西于1997年试验成功,2001年开始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5]。为进一步探索水稻免耕抛秧技术对右江河谷稻区水稻生长特性与产量的影响,2001~2007年笔者连续7年在该稻区开展水稻免耕抛秧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现将2007年的试验研究结果报告如下,以期为该稻区推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供试品种为特优18号,系耐肥、抗倒伏能力强、分蘖中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抗病性状较强、品质较优的高产稳产优良品种。

1.2试验地点与供试土壤

试验在右江区龙景办事处那毕村水稻高产示范基地进行,供试土壤为第四季红壤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稻田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田面平整,耕层深厚,土壤肥力均匀,保水保肥性能较好。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免耕抛秧和翻耕抛秧2个处理,重复3次,共6个小区,小区面积66.7m2,随机区组排列,四周设保护行。

1.4试验方法

免耕抛秧处理在抛秧前12d,每小区用15g农民乐747对水3kg均匀喷洒田间,施药后3d,稻田回水浸泡7d,待水层自然落干或排浅水后抛秧;翻耕抛秧处理田块则进行一犁两耙,不施除草剂。

试验于2007年3月15日采用434孔的塑盘育秧,4月10日统一抛秧,每小区抛秧2 000蔸。统一施肥水平,抛秧前2d每小区施用足量的腐熟农家肥300 kg 加2 kg复合肥作为基肥,抛秧后6d每小区施尿素和氯化钾各1kg作分蘖肥,抛秧后20d每小区施尿素和氯化钾各0.5kg,在幼穗分化第5期(剑叶露尖),每小区施用45%三元复合肥0.5kg作穗粒肥。

2结果与分析

2.1免耕抛秧对早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翻耕抛秧处理从立苗期开始至成熟期比免耕抛秧提前1d左右,其中立苗期提前1d,分蘖始期提前1d,有效分蘖终止期提前3d,始穗期提前3d,齐穗期提前2d,成熟期提前1d。免耕抛秧栽培后秧苗对土壤水分、养分的吸收,前期表现出秧苗分蘖较迟,分蘖速度较慢,苗期比翻耕抛秧慢2~3d等特点,以至于影响了后期的生育时间。免耕抛秧前期生长虽然较慢,但免耕抛秧稻低节位分蘖多,生长动态比较平稳,有利于分蘖成穗,成穗率高,而且免耕抛秧稻根系发达、活力强、根数多、白根多、根茎粗壮,后期绿叶面积多,虽然生长情况拖后1~3d,但有利于灌浆结实和高产稳产[6]。

2.2免耕抛秧对早稻产量结构的影响

由表2可以看出,与翻耕抛秧相比,免耕抛秧平均穴穗数多1穗,增4.65%;平均穗粒数多5粒,增5.75%;千粒重多0.5g,增2.04%;有效穗多17.5穗/m2,增4.79%。因此,在同等肥力、同等栽培管理条件下,免耕抛秧优化了水稻产量结构,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

2.3免耕抛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水稻产量与生产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表3可以看出与翻耕抛秧相比,免耕抛秧多产稻谷1 000kg/hm2,增产12.5%;节本增收1 675元/hm2,经济效益显著。

免耕抛秧除经济效益明显外,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十分明显。免耕抛秧每公顷可以减少犁耙田45~60个工日,这就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农业结构调整,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同时,水稻免耕抛秧可以减少水土流失,避免了土壤结构遭破坏,减少机耕作业尾气污染,如将稻草还田,可增加土壤上层有机质含量,增加耕作层土壤总空隙度,解决焚烧秸秆对大气的污染问题,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减少农药使用量,减轻农药污染,生态效益明显。

3小结与讨论

本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抛秧前期生长虽然较慢,但免耕抛秧稻低节位分蘖多,生长动态比较平稳,有利于分蘖成穗,成穗率高,而且免耕抛秧稻根系发达、根系功能强、根数多、根粗壮,苗峰数少、中后期生长加快,后期绿叶面积多,不易早衰,有利于灌浆结实,故容易获得高产[6]。因此,在水稻栽培管理上,应充分利用免耕抛秧稻前期生长较慢、分蘖期长、分蘖多和后期不易早衰的生长特点,适当增加前期追肥量,促进前期早生快发,早够苗,培育高质量的群体。后期注重穗粒肥的施用,充分发挥免耕抛秧稻后期不易早衰的优势,促进穗大粒多,以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与翻耕抛秧相比,免耕抛秧能建造一个良好的产量结构,增产12.5%,同时减少了投入,节本增收1 675元/hm2,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见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是一项集保护性耕作与轻型栽培于一体的先进实用技术,体现了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内涵,是实现水稻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客观需要。

4参考文献

[1] 张明沛.农耕革命自主创新丛书——三免技术[M].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8.

[2] KAPUSTA G,KRAUSZ RF,MATTHEWS JL.Corn yield is equal in conventional,reduced,and no tillage after 20 years[J].Agronomy Journal,1996,88(5):8l2-817.

[3] 陈军胜,苑丽娟,呼格·吉乐图.免耕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84-190.

[4] 侯光炯.侯光炯在宜宾应用研究17年论文集[C].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0.

[5] 韦祖汉.水稻免耕抛秧技术跨越式发展原因分析与思考[J].杂交水稻,2006,21(S1):5-8.

[6] 李如平.广西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与创新应用[J].杂交水稻,2006,21(S1):9-15.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猜你喜欢
水稻
中国水稻栽培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My Faithful Father
水稻种子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 提高水稻种植收益
水稻生理病害的防控措施
水稻栽培现状与高产栽培技术建议
浅谈优质水稻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对策
水稻节水灌溉栽培技术的分析
黔北山乡水稻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