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与存在的背景分析

2009-03-16 06:34王西庆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王西庆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乃至于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是在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的长期武装斗争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

关键词: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历史的抉择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4-0036-03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形成过程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在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阶级解放的长期武装斗争历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萌芽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与这些阶级相联系的知识分子、爱国人士,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逐渐形成了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性质和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即民盟、民革、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台盟等八大党派。从这些党派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与之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建立了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并随着革命的发展不断巩固和加强。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民主人士在共同的战斗中迎来了新中国的曙光。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提出“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人士同我们党一道举行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定了在一个时期内起着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筹建了新中国。在新政协筹备和召开的过程中,我们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充分协商,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民主精神,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初步形成。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开始出现在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一道以国家主人的资格和平等的政治身份参与建国大计的讨论、协商与决策。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产生和存在的背景及原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绝非偶然,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发展乃至于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1840年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这种社会性质改变的直接反映就是:在经济上,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虽有所发展,但却呈现出不充分不完整的发展形态,它对外依赖于帝国主义,对内受控于官僚垄断,因而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既存在深刻的矛盾又具有很强的依附性;在政治上,则表现为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性质的混合体。因此,历史所造就的中国近、现代社会不但要面对强大的帝国主义、顽固的封建主义,而且还面对一个在民主革命中变了性质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利益的集中代表者——国民党反动政权。所以,要在中国完成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首先就要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而究竟应由谁去夺取政权,便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对于这一革命的中心问题,至少有两点要首先明确,即这一任务由谁来组织完成和由什么人参加、去反对什么人。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对当时的阶级结构与各阶级的政治地位进行分析。新民主主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内的阶级结构已基本定型。各阶级的政治地位也有了明确的分野,呈现出两方面的特点:其一,从阶级人数看,是“两头小,中间大”,即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均属少数,而介于二者之间的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农民等则属多数;其二,从阶级力量对比看,则是“两头大,中间小”,即以广大贫苦农民为基本同盟军的无产阶级和以帝国主义势力为靠山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力量较强,而中间阶级力量较弱。前一个特点决定了在国共两党之外,必然会出现其他政党,而后一特点则表明,在国共两党之外出现的这些政党,又不可能形成一个或几个单纯的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各民主党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基础上产生的。由于政党是阶级的代表,所以政党必然表现出与其阶级地位相应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制度,这恰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首要前提。从国民党来看:蒋、汪集团背叛了孙中山的三大政策以后,国民党分裂了,其主要部分变成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自这一政党掌握中国的政权起,便在政治上加紧与帝国主义的勾结和对封建主义的依靠,同时疯狂镇压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的人民民主力量,在经济上则依靠政治权势进行掠夺和垄断。因此,国民党反动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敌人。

从中国共产党来看,它是无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同时也是代表着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具有革命的坚定性与彻底性,是一个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政党。它能客观地分析中国的现实并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推动革命发展。尽管在中国共产党之前,中国近现代反帝反封建运动的主角曾分别由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相继担任,但终因其阶级的局限而告失败。从而,历史便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推向了时代的前列,担当起反帝反封建的重任,成为革命的领导者。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解放的首要条件。“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但是,无产阶级在政权的阶级结构上应采取何种类型和形式,在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中,参与夺取政权的各阶级、各政党之间应是怎样的关系,根据什么原则去处理则取决于各国的特殊国情。恩格斯在考察了英、德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曾提出无产阶级实行政治统治的两种形式,即“直接统治”和“间接统治”。所谓“间接统治”就是无产阶级联合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结成人口大多数的联盟,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劳动人民各阶级参加的人民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具体实践中,认为,由于中国社会的特点所决定的中国革命的特点为“中国现在的革命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这个任务没有完成以前,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就其社会性质来说,基本上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它的客观要求是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但是由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革命的领导,这种民主革命已同旧的民主主义革命有着根本的区别,它所要建立的是新民

主主义的社会和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因而,必然要求在革命中确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内部政治关系。同时,又因为在中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革命斗争的残酷性和艰巨性,也必须争取同各革命的民主党派及其所代表的阶级的联合,团结合作。因为无产阶级“如果单凭自己一个阶级的力量,是不能胜利的。而要胜利,他们就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从民主党派来看,其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的知识分子,由于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一般具有强烈的爱国心和反帝反封建的要求。但是因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依附性,民主党派又有其软弱的一面,加之旧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民主党派不可能成为全国统一的强大的政治力量与统一的第三大政党,只能以政治联盟形式的小党并存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在共产党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激烈斗争中,他们没有独立发展的余地,“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目的在于保护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利益,镇压人民的民主运动,因此,民主党派已对国民党反动派彻底绝望。这种政治状况,决定了民主党派从成立的时候起,就不是作为共产党的对立物,而是作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出现于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他们的命运是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严峻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也逐渐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代表,从而选择了与中国共产党合作,最后接受共产党领导的道路。

民主党派的这种选择基于下列原因:第一,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利益,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反映了民主党派的基本政治要求,中共所主张的政治制度,把民族资产阶级看作革命的动力,并把他们包括在国家政权的统一主体之中,是民主党派乐于接受的;第二,民主党派与中共在革命斗争中有共同奋斗、相互支持的合作关系,这是它们接受中共领导的历史因素;第三,是民主党派自身不断革命,不断进步,吸取历史教训的结果。民主党派的核心领导的主要政治倾向是革命的,不断进步的,尽管其中有人曾幻想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寻求第三条道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我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决定这条道路走不通。因此,民主党派在认识到这一点以后,便积极地与共产党站在一起,承认新民主主义纲领,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这是他们选择和接受中共领导的内在基础。

三、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的抉择

中国国民党虽然早于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但是由于它一方面代表了帝国主义在华利益,同时又保守着中国封建主义的顽固传统并作为官僚买办阶级的政治经济代表,使它不仅无法担负起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重任,相反,却是作为革命的敌人而存在。这种政治身份不但使它与中国工人、农民和整个劳动阶级相对立,而且也使它失去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信任。国民党被历史所淘汰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作为新的社会组织力量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为着共同目标的实现,互相选择了革命中的合作伙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进一步加强同各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许多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立法、行政、司法机关以及政协中担任了重要职务,发挥了重要的参政议政作用。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基本确立起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后来虽然经历了1957年的反右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大挫折,但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多党合作仍然坚持了下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民主党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进一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已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成为接受共产党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成为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

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使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越来越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而,历史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格局。实践证明,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及全国人民共同作出的完全正确的历史抉择。

编辑:壬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