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区域文化的建构

2009-03-16 06:34吴心福孔祥林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4期
关键词:区域文化全球化建构

吴心福 孔祥林

摘要:全球化对中国的区域文化产生冲击,同样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区域文化的建构,要根据文化发展的自身特殊规律,利用全球化进程提供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吸收利用外来有益文化,保持区域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特色,自我淘汰区域文化中的糟粕,以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区域文化;建构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4-0046-03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球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全球化一词既指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政治现象文化现象。全球化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与价值判断的多元化,对世界上所存在的文化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对于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而言,这种影响无疑更加明显。外来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冲突变得j}常显著,这是缘于不同历史传统,不同哲学理念的文化间的较量。在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如何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对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全球化对世界文化的深刻影响

全球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自然社会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结果在于: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被编织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人们的生存样式不单纯是地区与民族的集合体,而是成为与世界一体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地区、各民族都是全球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一地方的发展都会受到其他地区和国家乃至全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影响。全球化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进程,而作为“支撑人之生存和社会运行,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合法性依据,提供标准的文化底座”,是一国自立于世界并谋求发展的根基和依据。

全球化对世界体系产生了整合作用,在文化领域也不例外。亨廷顿指出:“对于人来说归根结底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意识形态或者经济利益。人们认同之所在,人们为之而战、而牺牲的,是信仰和家庭,血统和理念。”文化总是以内在的、不知不觉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制约和规范每一个体行为,赋予其目的、动机和意义。

关于文化有多种解释,19世纪英国文化史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关于“文化”的定义,是最早有较大影响的定义,泰勒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说来,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有人认为对于文化不能限于形而上的解释,而应对其作出包括形而下的更为宽泛的解释。认为“全球化处于现代文化的中心地位,文化实践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文化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解决人们的精神层面和实践层面遇到的各种问题。胡塞尔指出:“文化的目的就是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界限内尽可能好地解答生活问题。”1982年,世界文化政策会议通过的《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指出:“文化是体现出一个社会或一个社会群体特点的那些精神的、物质的、理智的和感情的特征的完整复合体。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学,而且包括生活方式、基本人权、价值体系、传统和信仰。”“文化赋予我们判断力和道义感,从而使我们成为有特别的人性的、理性的生物。我们正是通过文化辨别各种价值并做出选择。”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必须通过文化得到标志性体现。各国间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归要到底是文化和科技的竞争,所谓民族复兴,必须包含文化的复兴及其对其他影响力的扩散。文化同时还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它作为国家精神财富的浓缩,承载了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精神支柱的血液输送功能,对于全体国民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动员力。

二、全球化对区域文化带来的冲突

全球化时代理解文化本身必然会面临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文化冲突问题。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部分——区域文化,也就在全球化进程中显露其作用,它是顽强地排斥其他文化,还是被外来文化所同质化,是应当认真对待的问题。

全球化客观上需要一个世界市场和社会生活,因此一套全球时代通行的的人类伦理和行事规则便由此产生,全球化意味着对这些全球文明成果的认同。全球化时代。人们的普遍交往空前扩大,经济的相互依赖不断加强,文化联系日益紧密,各个地域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区域文化的存在形式和发展趋势必然受到全球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下出现同质化趋向。

但是全球化时代以及文化本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混合体,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和行为。它呈现出表面上同质性的一面,又必然会产生反同质化一面,即冲突性。当某种区域文化的文化生存空间在受到强势文化的挤压之时,必然导致区域文化对它的反抗并积极参与全球文化游戏规则的制定,以及运用这一体系来形成自我保护屏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沟通交流确乎会表现出一种意识形态的入侵,通过这种形式达到非领土性的扩张。但是,区域文化也必然存在反对这种文化扩张意识。“现状的权利建起了我们的意识要冲撞的外表。意识必须极力去冲撞这外表,只有这样才会更深层地从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在对强势文化的反击中,区域文化获得自由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区域文化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全球化为改造继承、区域文化创造了条件,中国本土文化对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乃至冲突,将促进本土文化改造和革新,那些封闭的、保守的、僵化的文化将会得到扬弃。全球化同时还有利于中国各地优秀区域文化的继承,因为文化交流过程为交流者提供了多种视域,从别的文化立场看自身区域文化,可能会更多地观察出其特点和优势,提升对自己所处的区域文化的的自信,从而达到传承的目的。另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中,各区域文化能更好吸引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先进的传媒、频繁的人员流动为各地吸引科技成果和人文思想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平台,促进了各地的思想文化建设。但是,与此同时,全球化对我国的区域文化带来了冲突与挑战。

第一,与本土价值观念的冲突。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度,有历经几千年形成的富有深厚底蕴的价值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淡泊明志、人世进取、修身齐家、仁爱利他的价值观念充满了适应自然又饱含济世精神的人生智慧。这样的关注内省,强调境界的人生方式与现代西方文明中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的世俗化价值观念和弱肉强食、惟利是图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价值观是大相径庭的。西方文化中的这些内容在全球化过程中在中国社会有所扩散,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受其影响很大,这不仅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弘扬,也与现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去甚远。由信仰危机带来的精神颓废,由金钱至上带来的道德滑坡,由盲目竞争带来的秩序失范,给区域文化直至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都产生了负面影响,成为区域文化必须面对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威胁。

第二,文化殖民主义的危害。全球化在经济领域中表现为西方国家确立的交往秩序向其他国家输送的过程,客观上形成了它们的强势文化。强势文化总是依托其强势经济和科技向外渗透,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它们自觉不自觉地推行的一种全球文化战略,力图使西方强势文化在许多方面取代非西方的本土文化,使文化的多样性失去其真实的意义。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因特网、媒体、影视节目甚至战争等各种工具推广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西方流行文化。这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产生了威胁,必然引起其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深刻抵触和怀疑情绪。世界宗教的原教旨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在一些地区高涨起来,这种思潮强调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对立性和不相容性,煽动民族和宗教狂热,并以唯我独尊的架势去迎接不同文化的挑战,造成的不仅是文化层面的冲突,甚至引发恐怖主义和地区战争危险。

第三,对生活方式上冲击。中国的区域文化在生活方式上受传统价值观的支配,表现为勤俭节约、中庸行事、诚信为本、父慈子孝、敬畏天地、为人内敛的为人处事方式。受全球化影响,西方的唯科学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冲击。唯科学主义在自然奥秘不断地被揭示的基础上,逐步消解原来由宗教信仰所承担的社会道德塑造与合范性功能,却无法面对由科学无法解释的文化与人类精神生活的问题。人们身边随手可触的现代物质技术仿佛告诉人们技术解决一切问题,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也被认为是落后、守旧、愚昧的代名词。后现代主义思潮打碎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人生不再有什么意义,仅仅是不断消费着的动物性存在之物,虚无主义成为认知世界的一个通道。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节,不断地遭遇后现代主义的侵蚀。

三、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文化建构

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冲击,中国的民族文化,包括中国各地的区域文化,既是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根,也是未来文化发展源泉。全球化不可能淹没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而是对区域文化的继承创新提出了新要求。全球化的趋势愈强,文化的民族性愈突显,区域文化发展潜力越大。正是区域文化的多样性推动本国文化得到发展进而与国际文明开展对话交流。在相互交融中促进全球文化的发展。

根据文化发展自身特殊的规律,利用全球化进程提供给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积极吸收利用外来有益文化,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优势,自我淘汰区域文化中的糟粕,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建构区域文化的重要性主要是:第一、区域文化具有提高社会凝聚力的社会整合功能。它通过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主流社会意识形态,维系当地人民共同体观念,成为引导人们团结奋进的坚强纽带。第二、区域文化具有与区域经济相互促进的功能。一个区域经济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创造文化的过程,而这种文化体现了当地人民主体创造力的价值。一个区域的经济快速发展,包含了当地人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这种创新文化为经济发展又提供了强大后劲。从经济贸易活动方式看,一切商业行为和企业管理过程都渗透着文化的因素。一个地域对经济行为的文化态度,既是当地经济水平的一个测量标准,又是当地文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区域文化具有塑造人的功能。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全球化过程同时也是现代化的过程,社会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是同一个历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前提。从当前我国区域文化水平的差异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的现代化程度的差别,可以看出,必须通过建构区域文化,进行文化创新来促进入的现代化。

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各地文化建设任务的重点亦有不同,但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区域文化是各地都必须面对的一项长期而繁重的任务。

(一)区域文化建构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保持区域特色。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这是中国文化成功应对全球化挑战的根本思想保证,也是区域文化的构建方向和精神力量的源泉。区域文化建设要把提高当地人民的自信心作为重要任务,不断增强凝聚力,努力保持文化特色,增强区域文化生命力和吸引力。

(二)区域文化建构要保持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区域文化建构在全球化背景下存在吸收先进文化的过程,这就要求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对于经济贸易的通行规则要尊重、认同并遵守,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对于外来文化中的文明生活方式也要加以学习借鉴,守时、谦让、礼貌、环保、节俭等外来文化是可以与本地传统文化相结合,生长出更加美好的果子。要以积极的姿态开展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通过现代发达的传媒手段,习得更加开放的胸襟,对自身内在价值进行创造性重构,促使地方实现由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使区域文化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区域文化建构要突出创业创新精神。创业创新是全球化浪潮下文化生成与传播的可贵品质。也是区域文化建构的重心。要培养敢为人先,善为人先的品格,变安逸闲适为创业发展,变急功近利为目光远大,变你死我活的竞争为互惠多赢,变办事重人情血缘为重规则法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以勇气和创造力,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路子,在传统区域文化因子中注入与时俱进的现代品格,形成区域文明性质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区域文化建构要着眼于培育人的主体自觉意识。区域文化建构要适应市场经济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努力培育人的主体自觉意识,进一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充分发挥主体创造力。造就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且富有创造力的一方人,是一件会产生历史积淀和深远影响的事情,做好教化工作也是功德无量的一番事业。

(五)区域文化建构要精心设计实践平台。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真正转变政府的职能,为社会经济发展营造有利的制度文化环境。政府应真正成为服务型的政府,以服务型行政文化带动区域服务意识、服务观念的提升,进而形成适应全球化要求的服务型文化。建构区域文化要通过一系列抓手和平台积极推进,可以通过重大活动来倡导区域优秀文化,通过培育先进典型来示范区域文化精神,通过推出文艺精品和艺术形象表现区域文化追求,通过创建文明城区塑造城市精神。

总之,区域文化正面l临着全球文化同质化和区域文化本土化的冲突。区域文化建构应该从全球化视野去认识,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全球化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以文化包容的心态建构适应全球化趋势、有利于促进区域文明水平整体提升的区域文化。

编辑:国圳

猜你喜欢
区域文化全球化建构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马云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 协助中小企业全球化
从全球化、逆全球化到有选择的全球化
“一带一路”是实体经济的全球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区域文化视野下的油画风景表现语言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区域文化对文化产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