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一代”与价值观教育刍议

2009-03-17 02:30李志明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鸟巢政治课价值观

李志明

时下,在新一轮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改革中,有人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发展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为由,对所谓“灌输式”教学方式不断提出责难和批判。他们主张可以“让学生根据其经验决定价值观,否定通过灌输使学生接受既定价值观的教育,把道德教育视为人们对自己和对社会的价值观作出充分自由和深思熟虑反映的“澄清过程”,他们推崇对价值理解的个人性和多元性。在此氛围下,不少教师不敢在课堂上大胆向学生传授文本确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教师的价值导向作用也正在削弱,一种“怎么都行”的德育观正以改革的面目出现在课堂上。国内有学者指出,随着西方存在主义、价值澄清模式及人本主义的强势影响,道德相对主义一时蔚为大观,大有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实践主流之势。在当前价值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面临着相对主义的严重挑战。

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改革,德育教育方式需要创新,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理念、教育方式的转变,是不是就意味着放弃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呢?德育方式要与时俱进,是不是等于“价值中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价值选择多元化,是不是就不应向学生传授一些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呢?笔者认为是不可以的。相反,之所以必须坚持思想政治课教育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基于以下理由。

一、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乃是思想政治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肩负德育功能的思想政治课,其在塑造学生“灵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人成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就其基本内涵而言,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一定阶级的精神和主导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式。任何一个国家为了维护它所实行的基本制度,形成社会基本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共识,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育青少年一代,都会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工作。

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在阶级社会始终表现为国家意识形态。从我国现阶段政治生活来看,国家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代表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精神支柱,自然它也就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坚守的、不可动摇的底线。

新课标下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质兼美,其内容包括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四个相互联系、逻辑严密的完整知识体系,贴近中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现实生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容。通过《经济生活》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知识,懂得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作为未来的劳动者、经营者、投资者、消费者、纳税人和公民,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公民精神,以及为国家民族强盛贡献力量的情操。通过《政治生活》的讲授,促进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观点,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懂得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形式,认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途径及其重大意义;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科学认识宗教的起源和本质;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明确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通过《文化生活》的教学,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文化,懂得文化传承、文化交融和文化创新的意义,激发学生不断追求高雅的、健康的、文明的、现代的生活方式。通过《生活与哲学》的讲授,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睿智而深刻的语言唤起人们高尚的理想,提升人的自我意识和生存自觉,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定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堂教学,理直气壮地传授教材文本蕴含的科学的观点、信念、理想、理论;旗帜鲜明地表明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二、“鸟巢一代”道德人格的悬空状态,决定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开放时代,生活环境与以往的同龄人相比有着显著的差异,他们“吃的是薯片、用的是芯片,看的是大片”。沉迷网络,思想上更开放,崇尚个人中心主义,喜欢吃穿,讲究品牌,不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人称“鸟巢一代”。

“鸟巢一代”正处于道德成长的关键阶段,从其内在的身心发展特征来看,他们渴求知识,但畏惧困难;他们思维活跃,但缺乏是非分辨能力;他们好奇心强,但抗拒诱惑的能力差;他们渴望成才,但缺乏信念;意志薄弱,良莠不分,在复杂多样的价值选择面前无所适从。而从“鸟巢一代”身处的外部社会大环境来说,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浪潮迭起;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经济迅速市场化、政治日趋民主化、对外交流开放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交织并存,在内外多重因素冲击下,“鸟巢一代”稚嫩的心灵普遍陷入价值混乱之中,从道德评价到道德行为都出现了一系列困惑和迷茫。

据共青团太原市委对全市青少年学生所作的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显示,青少年学生在金钱观念、职业向往和学习目的方面存在较多功利性。18.9%的学生认为,金钱在人的一生中最重要;31.6%的人不愿意当普通劳动者,脑力劳动、收入高的职业是学生职业向往的热点。只有23.8%的学生选择了现在的学习是为了“将来为祖国做贡献”,而近六成的学生把“未来有个好职业、高收入、过舒适生活”作为自己的学习目的。这次调查后得出结论:“现代教育中,‘轻道德重智力问题在我市日趋明显”,多数青少年学生人生价值定位不清晰。

开放的环境,改革的氛围,多元经济并存,多元文化碰撞,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强对世界文明成果的了解。同时,其承载的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调查表明,一些青少年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国家意识淡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减退,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漠视,不太注重集体观念,他们通常只信仰自己、信仰能力或金钱。因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常常迷失自我,出现了明显的道德人格“悬空”状态,这些障碍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厩对“鸟巢一代”越来越严重的价值迷失状况,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改怎么进行?是以尊重学生所谓“主体性、价值选择自由”为名,奉行放任主义教育策略,将贴近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合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视为“灌输”而弃之不用呢?还是正确把握新课改精神实质,立足于学生思想实际,注重正面引导,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课堂教学,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向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教授一些基本的道德准则呢?

事实充分表明,青少年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可能自发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通过课堂及其他多种形式的教育“灌输”,这不仅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符合列宁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部“灌输”的理论,而且也符合青少年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看到,目前“鸟巢一代”价值观混乱的状况,既是受复杂多元社会影响所致,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校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还相当薄弱的现状。正是由于片面反对所谓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弱化、虚化、空心化。恐怕也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之一。

诚然,思想政治课要与时俱进,因应时代与社会变迁而改革,譬如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包括一些内容,是应该而且必须变革的,但这决不意味着放弃正确价值观的导向;倘若以课改为名,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奉行“去政治化”或“去道德化”,带来的后果恐怕是灾难性的。

猜你喜欢
鸟巢政治课价值观
鸟巢
重回鸟巢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鸟巢大作战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打联赛 去鸟巢 看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