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的期待

2009-03-17 02:30马宝娟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政治课新课程改革

马宝娟

从2006年开始,辽宁省全面推行高中新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学校组织我们各学科课程论教师调研了江苏省普通高中课改实验校的课改实践情况,收获很大,提高了我们的教育教学的针对性,也为我们今后的科研提供了可研究的方向。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变化及实施中的困惑

1课改后政治课堂的变化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各课程模块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听了一节高二的生活与哲学,高一的经济生活,在南京金陵中学听了高二理科班的政治课也是生活与哲学;在无锡的锡山中学和政治教师座谈。从各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来看,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教师引导学生学会选择与主动发展。在所听的几位高中老师的讲课中,每位教师都通过课程的设计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尽可能提供大的空间,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在教学时,教师特别注意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发展。

(2)体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密切结合。政治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改变“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增强提高生命生活质量的意识,使学生学会生活,并能积极主动地去创造健康向上的生活。几个实验校的政治教师的授课都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举学生熟悉的案例和生活的热点焦点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注重陶冶学生的人格境界。过去政治课程只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淡化了它的德育功能。新的课程目标体现的是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验校的政治课在教学中充满了完整的人的教育。在教学实践中,不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设计课堂教学,而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教育,深挖教材的情感因素和价值目标。

(4)真正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在教师“教”得如何,而在于学生“学”得如何。过去,我们的课堂常常被教师所主宰,你听我讲、你说我记式的僵化做法,导致学生失去亲身探究实践的机会,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因而无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课改后的政治课堂着眼点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多维互动”的教学氛围,从而使学生的潜能得到相应的发挥。听的三节政治课的教学方法都采用了让学生讨论、探究的教学模式,整堂课以问题为中心,创设问题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

(5)教学实施充满了时代气息。几个实验校的政治课堂教学实施反映了政治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根据时代发展及时调整更新。用最前沿的信息作为例子,采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分析社会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使课堂充满了时代气息。

(6)教学实施关注基础性。高中教育属于基础教育,高中课程内容的变化也体现了基础性要求。哲学与生活、经济与生活这两门课在教学实施中,强调掌握必须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教学实施中的困惑

在和几位实验校政治教师的座谈中了解到他们在新课程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惑和挑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针对性。

(1)教师本身知识储备不足。本次课程改革教材是新的,课标是新的,教法和学法是新的,增加了文化与生活和一些选修课程,一些教师对增加的内容不是很精通,原有的知识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2)原有的知识老化。现在的新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知识体系,更具有生活性和现代性。教师原有的知识跟不上时代形势,呈现老化的趋势,不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3)教学技能不强。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对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应如何把握?或迷茫或疑虑。一味求新,有效性不高。怎样设计情境问题,课堂既不死也不乱,如何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需要老师有过硬的教学技能。

(4)可操作性不强。高中新课程的理念有了,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之间还有一定距离,在教学中能否转化为可操作的现实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5)新与传统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新的与传统的关系?知识怎样新?传统的讲授还有没有用武之地?原来的教法是不是推倒重来?热热闹闹地教学就是好课吗?等等都需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6)教师角色的定位模糊。高中新课程要求采用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高中教师如何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领者?教师角色不是很明确。

(7)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不足。结合本学科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如何处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知识处理的深度和广度上的关系?校本开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以上的困惑是实验校政治教师在教学实施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为我们的教学研究提供了可研究的课题。

二、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的期待

1新课程对教师素质提出的崭新要求

教师是实现课程改革成功的前提和关键,课程改革给教师既提供信息,更提出挑战,然而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师资距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段明显的距离。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新型教师已刻不容缓。

(1)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使自己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

其一,必须树立适应教育信息化所要求的终身教育观和智能教学观。其二,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其三,必须具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其四,必须适应全新的教学模式和师生关系的变化,能扮演新的角色。未来的教师应从教育者的角色过渡到引导者的角色,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

(2)专业结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角度,结合新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关于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①专业信念。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与新课程精神相通的专业信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②丰富的知识结构。教师必须努力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力求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③精深的专业技能。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具有“导”的能力素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将要由“教”向“导”转变。

2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实质就是课程现代化。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都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相关教育部门加强师范教育工作,培养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人才。

(1)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最根本的观念的转变能够促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的性质和教师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引导探究是为了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乐学、好学,教学中的开放、交流、互动都是为了调动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教学过程,去观察、倾听、操作、交流、思考和表达,以实现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

(2)教育实习也应当与时俱进,从形式到内容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一环。它是对师范生进行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初步训练的重要形式,是培养合格中学教师的必要措施,也是提高和检验师范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教育实习往往着眼于讲课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对师范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如过程性目标,建构性的学习,活动性教学与发展性评价等。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要将这些新的课程改革理念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一方面要求师范生把自己固有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与新理念进行比较,改造自己的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师范生从实习对象——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新课程的实际运用作进一步的探索。如新课程倡导的“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些崭新的理念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可能深刻地领会灵活地运用。

总之,教育是一个大系统,人才的培养既有其阶段性,又有其内在的连续性,更有其主体的发展性要求,本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必将对教育教学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推动,各级学校在坚持自身改革的基础上,应更多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新问题,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

(责任编辑付一静)

猜你喜欢
政治课新课程改革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改革之路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改革备忘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改革创新(二)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