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因“启发”而精彩

2009-03-18 07:59谢学柏丁维琦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用活规律性状物

谢学柏 丁维琦

如何以合理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是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本文根据教学中的体会,就运用启发式教学谈一点认识。

“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在启发式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规律性东西的能力,可以通过启发学生思维而让学生主动接受知识、发展能力。我们较为常用的方法是引导法与讨论式教学法。

一、 引导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引导”,词典解释为“带领;带着人向某个目标行动”。针对学生知识基础比较差和思维能力不强的状况,适宜通过引导法的教学去教学生学会思索。引导法的主要做法和规律是:

1.以明确而科学的教学目标为指引

启发式教学需根据课文的个性与教材的总体要求,科学地确定明确的教学重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统率整个课文的教学,不能按模式拼凑教学。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突出重点,而突出重点就不能不有所舍弃。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可以“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不搞面面俱到。并且在教学时以教学重点贯串整个讲述,让所有的讲述紧扣教学重点,努力把重点讲深讲透。这样,由于教学的口子开得比较小,就使学生在集中突破中获得显著的学习效果;还由于每篇课文的个性与教学重点各不相同,使得每一篇新课文的讲述都能吸引学生进入新的思维天地。

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必须有一定的系统。每篇课文的教学目的,必须在整个高中语文的大系统、每一册语文的子系统、每一个单元的小系统中恰当地“定位”,而不能搞主观随意性,不能跟着感觉走。这样我们在讲课文时虽是“一篇一得”或“一篇两得”,但这篇是按计划安排的这“一得”,那篇是按计划安排的那“一得”,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确定教学重点很有讲究。

例如教学《荷塘月色》一课,从所在的人教版第二册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来看,主要是学习写景状物散文。“《荷塘月色》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写景状物新颖独特,含蓄蕴藉,写出了景物的‘灵性。《瓦尔登湖》写景之精彩,情味之浓厚,思想之深刻,不亚于其他几篇课文”。因此此课的一个重点可以是赏析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以便学生体会文章“写景状物精彩,意境优美,语言富有韵味”。

2.运用巧妙的板书艺术展示启发式教学的思路

根据教学目的展示教学的思路,逐步地条分缕析而又言简意赅地写出课文的有关内容,主板书的内容要巧妙地显示所要总结的规律性东西。例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有三篇课文《六国论》、《阿房宫赋》、《伶官传序》的板书设计就可以突出文章思路结构,这对于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说理散文的思路和说理艺术是很有好处的。同时通过清晰的板书可以让学生借鉴,使其议论文写作安排结构的能力得到提高。

3.把思考引向规律性的认识

启发式教学其落脚点在于把学生的思考引向规律性认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语文课文都是经过挑选的经典名篇,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范文,因此除了赏析课文本身之外,还应将优秀的篇章中蕴涵的规律,找出这种规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一篇课文的讲述成功与否就看是否能把这种规律性的认识讲清,从而让学生通过思考真正掌握,并进而能在实践中运用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例如教学《六国论》等三篇课文,就可总结出以下的规律性认识:一是依循严整的思想逻辑,使文章阐述问题严谨全面,论证观点有理有据;二是服从真挚的感情逻辑,使文章激情澎湃,感人至深;三是对比、排比、引用等多种说理方法的运用,使文章中心突出。启发式教学就在对这种能举一反三的规律性的讲述与思考的过程中,水到渠成地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讨论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 当‘带领、‘牵着走成了一种束缚时,‘讨论能活跃思维,通过讨论把认识引向深入”。但讨论不是信口开河,讨论也不能无风起浪,糊里糊涂地讨论一气是达不到教学目的、收不到好的效果的。讨论式教学也是有方法和规律可寻的:

1.讨论要以理清思索的主线与课文脉络为前提

讨论不能搞“天南地北”,它必须根据教学目的确定讨论的中心,形成一条思索的主线。特别是一篇课文有两个以上的教学重点时,讨论就不能时而这,时而那,乱“谈”一气,使教学内容成为杂乱的堆砌,那样达不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例如《荷塘月色》的教学目标有三:一是通过荷塘月色的景物抒写作者矛盾而苦闷的心情,二是生动优美的景物描写,三是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如果按课文的内容见什么讲什么,这样讨论一定会散乱。这时讨论就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解决得好,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2.讨论必须抓住问题的症结充分展开

讨论不但必须有中心、有线索,而且应讨论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应是了解课文内容与艺术的关键点,是宣泄思维洪流的闸门。讨论问到“点子”上不能是点到为止,而应充分展开,应该有引导、有应用。可以设法引出认识的对立面,没有认识的对立面就没办法讨论起来,学生的思想只会是一边倒,可以由示范分析引向学生“现学现用”,也可以引向学生的写作实践。

3.讨论要有一个科学的总结

总结一是边讨论边总结,这适宜于对具体的局部的问题的讨论。另一种是全课讨论的总结,这种总结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教学的落实。这种总结可以是关于课文中显示的语文知识的规律性认识,也可以是关于思想方法的归纳。

此外,讨论式教学另有具体做法:一是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随机进行讨论;二是预先布置讨论题,让学生充分准备,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

陶行知先生说:“活的书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读。新时代的学生要用活书去生产,用活书去实验,用活书去建设,用活书去革命,用活书去树立一个比现在可爱可敬的社会。”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引导法和讨论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

安徽省繁昌第一中学(241200)

猜你喜欢
用活规律性状物
写状物作文,如何观察
用活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的性质
用活平均数
用活“两招”,健康不难
What Is the Hidden Card?
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如何写好状物类文章
状物篇:写一种植物
公证改革发展若干规律性认识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规律性探析
用好用活财政政策 推动民族宗教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