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好莱坞的中国追梦人

2009-03-18 07:59刘莉娜
上海采风月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跨国特质好莱坞

刘莉娜

采访罗燕之前补习了她电影生涯的起点作品——八十年代的《女大学生宿舍》和《红衣少女》,影像中甜美知性的苹果脸女孩让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这是个一不小心走上商业轨道的文艺女郎;然而一番对话后,这个已然拥有自己电影公司的“女企业家”用她的直爽和坦诚让我明白,文艺和商业的关系,并不像“文艺片”和“商业片”那样水火难容,它们也可以是水乳交融的,这两种气质在罗燕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记者:听说你小时候的经历简直如同秀兰·邓波儿的《小公主》,从高高在上的中央银行上海分行副行长的外孙女一夜变成去牛棚送衣服的“问题家属”,这段童年的经历对你后来的人生发展有什么影响吗?

罗燕:经历那段的时候其实真的还小,也不懂那么多,就觉得一夜之间从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变成异类了,有点郁闷,也可能有过小孩子式的伤心,今天也记不真切了,只记得一点:那时候就告诉自己,从此自己要变强,才能不受欺负,才能保护家人。可能这一点对我后来的发展有一点影响,会不安于眼前的成功,而是希望走得更远更好,变得更强。

记者:恩,所以你当初在国内得到很高荣誉的时候,却放下这些,只身去美国继续读书了。说到读书,你在很多次接受采访的时候都强调读书以及提高知识水平对于你有如今的成就是很重要的基础,戏称自己“对知识盲目崇拜”,叫朋友们“一定要多念书”;然而现今危机形式下的“就业难”,却使高学历应届生大呼“知识无用,有学历不如有经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罗燕:我依然还是认为,知识是有用的。我们的认知是在不断发展的,现今社会,我觉得“知识”这个词的概念也包括“信息”“能力”,知识不是拿来收藏的,是拿来用的。所以,我觉得年轻人还是应该充实自己的知识——是更广义的知识,而不只是学校一张成绩单。也许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你觉得看不出用途,然而当真正需要用到的时候,你一定会感激平日的积累。

记者:我虽然没有见过您在《女大学生宿舍》的“红衣少女”时代,但是2001年的《庭院里的女人》却没有错过,听说你最初的创作冲动来自于阅读赛珍珠的小说《群芳亭》时想到了外公外婆的某些生活痕迹,我感觉这是个很“文艺情怀”的开端;然而此片又赫然是按照好莱坞的商业模式来运营的,文艺和商业这两个看似不搭界的特质,在你身上会有矛盾吗?

罗燕:完全不会。电影本来就是一个要求文艺和商业有机结合的艺术,任何做电影的人,应该都需要兼容这两种特质,并且你兼容性越高,出来的作品水平也越高。而这两种特质亦是半先天半后天的,强求不来,所以我想我应该本身就两种特质各有一点点吧,所以才会慢慢从专业演员做到制片人,直到做自己的电影公司。这个过程我走得很自然,并没有经过什么矛盾和不适应,所以我想人选行业,行业也选人吧。

记者:在《庭院里的女人》中,你一人身兼三职:制片、编剧、女主角,当初为什么不找人合作分担?为什么要一人挑呢?是太喜欢这个剧本了,不想由别人经手,还是女强人的潜质爆发出来了?

罗燕:其实……是没有钱啦!那时候是创业早期嘛,又没有太多经费可以给一流的制片或者编剧开高薪水,又怕不入流的找来改坏了本子,所以为了保证质量的同时控制好成本,只有全部自己来了。真的很辛苦!好在现在公司走上正轨,不用这样了,哈哈……

记者:原来是这样啊……做完如此大手笔的电影之后,你又以500万小成本制作了电影《哈!哈!哈!》,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这是一次突发奇想的玩票,还是一种市场尝试?

罗燕:应该说是一次尝试,之前我对国内电影市场比较没有概念和方向,经过这个电影,让我懂了很多国内市场的相关事宜,这给以后我们公司做中美跨国合作的电影,提供了很有价值的经验。

记者:的确,以你的经历和身份,你的公司选择做中美跨国合作电影,是很适合的。不过你是推崇好莱坞式纯商业运作模式的,现在又在国内开了公司,会不会觉得国内的模式不能和你熟悉的模式接上轨呢?跨国合作会不会有不适应?你选择“跨国合作”是不是想致力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罗燕:哈哈哈,你这么说也可以,我听着也觉得是很美好的理由,并且我也确实愿意做这些。但是坦白说,我回国开公司还有更直接的原因,就是人力成本低,降低成本是实实在在的商业需要啊,我觉得说出来也没什么不好的,呵呵。我的公司跨中美的合作多,是因为中国和美国都是我很熟悉的地方,对这两地的人、人的感情、感情的事件都很熟悉,就很容易去做。你知道,制片或者编剧,都需要想象力的,而人只有面对自己熟悉的生活和经历才容易激发想象。比如拍《庭院里的女人》,里面那种中国式大家族的生活,我小时候听外公外婆说了很多,所以很多细节我脑子里马上就有感觉,有影像;而如果你要我去拍一个英国家族的片子,我肯定就很没感觉,没法拍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的公司会比较多选择做中美合作的电影。而这样的跨国合作,其中有很多事情如果在中国做,要便宜得多,这不是秘密。

记者:您真的够坦诚的,呵呵。那么从最初的蒙斯通国际公司,到上海蒙斯通国际文化娱乐有限公司,到北京银梦电影公司,曾经的“红衣少女”已经成功变身为“女企业家”,在身份的认同感上,你是偏向做演员多一些呢,还是偏向做企业家多呢?

罗燕:可不可以都认同?哈哈。这两个身份我都喜欢,其实也就是在做不同工作时候的我。

记者:很喜欢你这句话:好莱坞是一个制造梦想、充满梦想的地方,但是对于一个中国人来说,实现梦想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梦想。现在的你,梦想实现了吗?

罗燕:正在实现中。我享受这个过程。

记者:谢谢,谢谢您的坦诚回答,我们期待您的公司给中国观众带来更多的观赏乐趣。

猜你喜欢
跨国特质好莱坞
好莱坞灵异跑车之谜
瑞士跨国打工族人数破新高
好校长应该具备的三大特质——兼谈校长培训的几点思考
喜新厌旧与神经特质有关
被领养出的人生赢家?
CRAZY RICH ASIANS
你看见了什么
东西方的碰撞 惊艳乐坛的跨国音乐合作
Crying baby mammals all sound the same to Mama
怎样打造好莱坞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