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2009-03-19 05:38锡林郭勒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北方经济 2009年3期
关键词:全盟锡林郭勒盟牧区

锡林郭勒盟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资源富集,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能源和金属矿产资源富集区之一,仅煤炭探明储量就达1452亿吨。近年来,随着全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东北振兴规划的实施,依托矿产资源开发及转化,锡林郭勒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跟上了自治区的发展步伐,也为拉动自治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与此同时,锡林郭勒盟也初步找准了适合草原地区发展新型工业化的路子,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

一、资源开发不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两者并非因果关系

近年来,草原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广泛关注,锡林郭勒草原作为内蒙古草原的主体部分,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是京津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在全国牧区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但是,1999年至2001年连续3年的特大旱灾,使几十年积累的生态危机集中爆发,草原退化沙化加剧,牧草生产能力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屏障功能明显削弱,华北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锡林郭勒盟生态问题引起了举国关注,甚至是举世关注。重灾区牲畜因无草可食而大量死亡,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遭受灾难性损失,多数牧民不得不靠政府的救济度过难关。惨痛的教训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治理草原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极其紧迫的战略任务,但要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治理,必须诊明病因,对症下药。钱正瑛同志在锡林郭勒盟调研后得出的结论是:草原生态恶化既有大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的因素,但人的因素是主要的。

针对这一论断,我盟及时对全盟经济结构、发展模式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分析。研究发现:长期以来,锡林郭勒盟经济以单一的畜牧业为主,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占绝对主导地位的传统的农牧业经济。而工业经济发展一直非常落后,改革开放之前的工业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家木器、银器、铁器、皮毛等手工作坊和小煤窑,生产规模和能力很小,对经济的贡献作用微不足道,同时也难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改革开放之后,锡林郭勒盟工业经济得以壮大,但总量仍相对偏小,1978年全盟工业总产值仅为21661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在50%以上。之后几年随着经济总量的逐年扩张,全盟工业增加值的比例逐年提高,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由1978年的第一产业比重过半调整为2000年的三次产业平分秋色,基本上三次产业分别占到了三分之一的比重。但即使这样,到2000年全盟工业增加值仅为19亿元,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承载的工业增加值为0.93亿元,不足全国水平的3.7%,特别是生态最为严重的浑善达克沙地和荒漠半荒漠草原当时没有任何工业。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畜牧业作为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曾经为锡林郭勒盟争得了一些美誉,如“牧业大盟”、“大牧区”等等。1947年农牧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6.8%,1977年农牧业总产值仍占75%的比例,直至20世纪末期农牧业主导经济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1949年锡林郭勒盟牲畜头数为164万头(只)。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牲畜头数的快速增长,特别是“八五”、“九五”期间,我盟牲畜头数实现超千万n989年、后连年较快增长,牧区人均占有牲畜数量、牧民人均纯收入一路领先,到1999年发展到1810万头(只),创历史最高水平,草原生态恶化也达到了最严重的程度。1999年与1949年相比,锡林郭勒盟牧区人口增加了3倍,牲畜头数增加了10倍,每只牲畜平均占有的草场面积由170亩减少到14.6亩。草地生产力水平大幅度下降,典型草原的载畜能力从不到10亩/羊单位下降到大于20亩/羊单位。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地区的畜群采食量长期超过牧草再生量,草地基本得不到陈草落地所形成的腐殖质补偿,正常年景牧草基本被“啃光剃净”,完不成生长发育周期,营养物质的输出长期大于输入,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干旱、风蚀、鼠虫灾害日趋频繁,草原退化沙化趋势不断加剧。进一步追根溯源,草原长期超载过牧是由于地方经济结构单一,人的生存与发展过度依赖于对草原的直接索取,而有限的草原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对比长期以来锡林郭勒盟工业和畜牧业的基本情况,可以充分说明草原生态状况与工业发展、资源开发没有什么大的关系,而与牲畜头数增长有着紧密的关联。可以定论为,在造成草原生态恶化人的因素中,超载过牧是主要原因,而资源开发不是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或直接原因,两者并非因果关系。

二、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关系,继续推动锡林郭勒盟经济科学发展

不可否认,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必然要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是任何时候都不可避免的。开发矿产资源不能说对草原生态没有影响,但是只要按照有关规定,对采区进行复垦,对生态的影响是很小的,相对于天然放牧对草原生态的破坏来说,更是小得微乎其微。只要把保护生态与推进工业化结合起来统筹谋划,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推进工业化,通过工业化的发展来支持生态保护,就可以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是解决草原生态问题的治本之策,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必由之路。关键是我们如何去正确看待,并按照自然规律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解决好草原生态问题,关键是要把牧区过多的人口转移出来,把超载的牲畜压下来,减轻草原负荷。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和改善草原生态。按照这一思路,2001年以来,锡林郭勒盟积极推进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和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努力实现改善草原生态和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双赢”目标,并已初见效果。草原负荷明显减轻,加之一些工程措施效果的显现,草原植被覆盖度比2000年提高了十多个百分点。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转移农村牧区人口和转变传统的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既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保障,也需要有稳定的产业支撑。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不断提高对农牧业的反哺能力和对转移人口的产业支撑能力,进而从根本上解决好草原生态问题。锡林郭勒盟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锡林郭勒盟可利用草场面积是18万平方公里,有20万牧民。简单算账的话,可以认为一个牧民占有近1平方公里的草原,人口密度并不大,但是传统粗放的天然放牧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使草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牧民增收也受到很大影响。从理论上讲每转移一个牧民到城镇从事二、三产业,就等于彻底解决了1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问题。虽然资源开发及转化项目开发本身直接吸纳的劳动力不多,但与之配套、为其提供服务的运输、修理、建材、餐饮等行业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能够吸引更多的牧民进城,从而减轻人口对草原的压力。目前,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电厂一、二期4×60万千瓦机组正式建成投产,该项目每年可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相当于2003年全盟畜牧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税金近4亿元,税收相当于2003年全盟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的能力,并且直接和间接地带动近5000名农牧民转移进城,而与之配套只需一个年产1100万吨煤的露天煤矿,占地面积只有5平方公里。例如,锡盟胜利煤田煤炭储量达到224亿吨,发展大型坑口电厂对于缓解京津地区电力紧缺,优化华北地区网架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神华集团拟采用高度节水技术,在胜利煤田建设坑口电站群。据实地勘查测算,采用一流的环保技术和节水设施,在胜利煤田坑口建设高度节水的2台60万千瓦机组年用水量约为141万立方米,配套露天开采燃煤可产生疏干水667万立方米:10台机组年用水量707万立方米,配套露天开采燃煤可产生疏干水1168万立方米:16台机组年用水量为1131万立方米,配套露天开采燃煤可产生疏干水2169万立方米。除用于发电外,经过处理的疏干水还可用于煤田复垦等生态建设,完全可以做到企业发展和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

如果锡林郭勒盟在建和规划中的煤电项目、矿产开发项目能够迅速形成规模,不仅可以为缓解国家煤电油等瓶颈制约,满足金属矿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的市场需求做出贡献,而且能够极大地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使地方政府有条件在转移牧区人口和扶持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投入更多的财力,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力度,最终实现草原生态环境的根本好转。所以说锡林郭勒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具有紧密的联系,不能离开任何一方而存在。

猜你喜欢
全盟锡林郭勒盟牧区
锡林郭勒盟重点民生指标对比分析
试析藏北牧区的“盐语”民俗①
藏北牧区圈窝饲草种植及应用前景
锡林郭勒盟潜在蒸散量和干燥指数的变化特征
2018年锡林郭勒盟草地生产力大幅提升
高寒阴湿牧区羊痘病防治
锡林郭勒盟马铃薯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锡林郭勒盟牧区储水窖工程建设探究
2014年阿拉善盟天然牧草生长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
高寒牧区羔羊短期育肥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