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预言

2009-03-22 05:11周熙明
学习博览 2009年11期
关键词:俾斯麦丘吉尔拿破仑

周熙明

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

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二战结束以后,个人威信如日中天,但新一轮首相选举的时候,把他选下去了。个人威望过高可能会破坏民主制度,从长远来看没好处。丘吉尔退休后开始写回忆录,他见解深刻,文笔犀利而且优美,终于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位、到现在也是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家。丘吉尔有句名言,他说,我宁可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位莎士比亚。要知道印度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意味着滚滚财富。丘吉尔先生为什么宁可失去意味着滚滚财富的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并不是丘吉尔先生个人的偏好,而是对思想文化的重视。

不仅丘吉尔,英国许多社会精英都看到了普通人用肉眼看不见的那种思想文化的力量。英国总结经验、建功劳簿的时候,谁是排在前面的人物?是牛顿、莎士比亚、亚当·斯密。反过来,如果东方国家崛起了,建功劳簿的时候,排在前面的人物很可能全都是政治家。这反映出一个社会是看到了那种不容易为人所发现的力量,还是仅仅看到和物质财富关联最紧密的力量。

在英国的历史中,有一段时间对经济学情有独钟,《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当时很受尊重。在英国,威灵顿将军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他打败了军事天才拿破仑。当时英国做了一个调查,有一半以上的普通民众认为不是威灵顿打败了拿破仑,而是《国富论》的作者和《国富论》一起打败了拿破仑。他们认为,是《国富论》使英国发现了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使英国有了足够的物质财富和力量去跟拿破仑对抗,最后把拿破仑打败。

战场上的胜利

在小学的课桌上已经被决定了

普鲁士统一德国的时候,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一句话,普鲁士在战场上的胜利,在小学的课桌上就已经被决定了。从国王到普通的民众,德国人真正重视教育,并且认为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的渠道。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1870到1894、1895,差不多接近30年的时候,发生了甲午海战,中国清朝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这里我们稍微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第一,俾斯麦凭什么做出这样一个预言?他是根据一个国家是否重视真正管长远利益、整体利益的文化来作出这一判断的。第二,甲午海战到底决定了什么?没有甲午海战哪有台湾问题?甲午战争结束以后,不光是割让了台湾岛,还有 2.3亿两白银的赔款,这意味着什么?社会资本像社会机体的血液一样。要知道当时我们是一个农业文明的国家,赔款赔掉了整个清王朝政府不知道多少年的全国财政收入。

猜你喜欢
俾斯麦丘吉尔拿破仑
拿破仑的“理想之星”
“拿破仑大军”
无招胜有招
温斯顿·丘吉尔的20条励志名言
丘吉尔的奇闻轶事
段子里的丘吉尔
俾斯麦奚落李鸿章
丘吉尔的幽默
文学家笔下的拿破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