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国戏剧史论纲

2009-03-24 04:31徐子方
艺术百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分期古代现代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05年度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明杂剧通论”(项目编号:05DB099)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徐子方(1955- ),男,汉,江苏灌云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艺术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研究方向:艺术史论,一般艺术学。)

(东南大学 戏曲小说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8)

摘 要: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戏剧史的正式形成和戏曲史的正式形成同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即可,汉代百戏"东海黄公"即可作为一个鲜明的标志,因为它已符合了扮演故事的最基本要求。后者则必须符合戏曲本质即"以歌舞演故事"的要求,其正式形成应以宋代南戏的出现为标志,而且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包括傩戏等民间仪式性戏剧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一句话,戏剧史的概念要比戏曲史的概念宽泛得多。其次,整体上中国戏剧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型密切相关,在此框架内戏剧发展有自身规律,必须辨证地看待社会分期与戏剧分期的关系,完全将二者等同或割裂皆不科学。基于此,中国戏剧在宏观上可分为古典和现代两部分,各自内部还可分为酝酿、成型、成熟、繁盛以及转型与新生、分化和发展诸阶段。以此展开,中国戏剧史方能真正谈得上名副其实。

关键词: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古代;现代;分期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缘起

迄今关于中国戏剧历史发展研究已基本上理清了中国戏剧史的发展脉络,奠定了中国戏剧史的学科地位,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表现为:

(1)描述性居多。贯穿史实的线索要么按社会性质(古代、近现代)或朝代(宋元明清等)先后,要么按戏曲类型发生先后(南戏、杂剧、传奇、京剧和地方戏等),缺少充分的宏通,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分期。

(2) 古典和现代割裂,汉族和少数民族割裂,没有将中国戏剧真正作为一个整体艺术看待。由于未能打通古代和现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现代戏曲及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力度均觉不足,前者且与话剧研究互相脱节, 话剧和现代戏曲研究之间存在着价值观冲突。

(3)戏曲和戏剧界限模糊。“戏剧史”和“戏曲史”交互使用而未能有所区分,显示出编纂者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尚有进一步厘清之必要。

基于此,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有必要在概念的重新阐释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首先应当表明,戏剧和戏曲的概念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不是一个概念,中国戏剧史的正式形成和戏曲史的正式形成同样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即可,汉代百戏“东海黄公”即可作为一个鲜明的标志,因为它已符合了扮演故事的最基本要求。后者则必须符合戏曲本质即“以歌舞演故事”的要求①,其正式形成应以宋代南戏的出现为标志,而且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包括傩戏等民间仪式性戏剧以及少数民族传统戏剧。一句话,戏剧史的概念要比戏曲史的概念宽泛得多。其次,整体上中国戏剧发展与社会形态转型密切相关,在此框架内戏剧发展有自身规律,必须辨证地看待社会分期与戏剧分期的关系,完全将二者等同或割裂皆不科学。第三、思想解放和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中国戏剧的宏观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15世纪郑和下西洋和20世纪初中国门户开放决定了中国戏剧史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基本走向,戏剧史研究必须考虑全球化的因素。基于上述认识,中国戏剧在宏观上可分为古典和现代两部分,在各自的内部还可进一步划分。

具体而言,中国戏剧史可分为上下两部七阶段:

上篇:中国古典戏剧

第一阶段:酝酿期(先秦)

“酝酿”者,即指戏剧的基本要素此时期皆已具备,但仍未结合成形。

众所周知,“扮演”和“故事”为构成戏剧的两大基本要素。在先秦,以“优孟衣冠”、“大武舞”、楚辞、巫傩和叙事诗、历史散文、寓言故事为代表,构成戏剧的两大基本要素(扮演技艺、建构故事才能)已经具备,并得到长足发展,但二者之间尚未有机结合,只是分别发展:“扮演”并非故事的展开,“故事”亦非扮演者的代言。

第二阶段:成型期(秦汉至唐)

“成型”者,成形也。构成事物的诸要素有机结合,该事物亦即正式形成了。我国自秦汉角抵百戏开始,经过南北朝参军戏、歌舞戏,“扮演”和“故事”得到了初步结合,出现了相对固定的两个演员。另一方面,受梵剧等异域文化影响,以藏戏为代表的我国少数民族戏剧此时期也已开始酝酿成形。表现形态:

① 以“东海黄公”“慈胡忿争”为代表的角抵戏与“百戏”;

② 以“谈容娘”“兰陵王”“拨头”“苏莫遮”为代表的歌舞戏与参军戏;

③ 以《舍利弗传》《弥勒会见记》等为代表的梵文、吐火罗文、回鹘文戏剧;

④ 少数民族戏剧(藏戏,白面具派)开始酝酿并形成。

第三阶段:成熟期(两宋)

成熟戏剧应具备戏剧的全部特征:相对复杂剧情结构的剧本,相对固定的剧场舞台,面向市场观众的职业演员。两个演员的即兴演出注定了中国戏剧尚未进入成熟层次。宋代以后,在面向世俗观众的表演场所——勾栏瓦舍中,“扮演”和“故事”进一步结合,剧情更趋复杂,演员由两个变成五个,文人开始参与,出现了将故事情节用文字形式固定下来的剧本表现形态:

① 城市勾栏瓦舍和乡村庙台为代表的剧场体制;

②以“目连救母杂剧”为代表的宋杂剧与金院本;

③ 以“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为代表的南曲戏文

④ 宋真宗、苏轼、黄可道及九山书会等参与杂剧词和戏文创作

⑤《张协状元》、《王涣》、《蕴玉传奇》等剧本出现。

第四阶段:第一繁盛期(元至清乾隆末)

戏剧进入繁盛期的标志:一大批一流的剧作家和剧作,一大批一流的演出团体和一流演员,遍布城乡的固定剧场,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风格流派。所有这一切都是空前的,然而在此时期均已实现了,其特点是以剧作家和著名作品为中心:出现了一大批一流的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风格流派并已形成;以曲牌联套体为其音乐特征的剧场演出已形成规模,出现了城市和乡村两个剧场藏剧(西藏阿吉拉姆、青海安多)等少数民族戏剧正式形成与成熟表现形态:

①以勾栏瓦舍、乡村庙台为代表的北曲杂剧全民剧场;

②以家乐和职业戏班为代表的昆曲传奇城市剧场及文人戏曲;

③以祠堂、社戏、节令演出为代表的弋阳腔乡村剧场及民间戏曲;

④ 以关汉卿、汤显祖、洪升为代表的剧作家群体;

⑤ 以沈璟、李渔为代表的戏剧创作及演出理论;

⑥ 以元曲本色派、文采派和传奇临川派、吴江派、苏州派为代表的风格流派;

⑦以汤东杰布、洛珠嘉错、次仁旺堆、洛桑益西为代表的古典藏剧作家;

⑧ 以《卓娃桑姆》、《洛桑法王》、《顿月顿珠》等为代表的藏剧名作。

第五阶段:第二繁盛期(乾隆末至“五四”前)

以杂剧和传奇名家名作为代表的古典戏曲创作高潮进入此时期后转入低潮,但中国戏剧繁盛期并没有就此中断,只是让位于以演员及舞台表演为中心,作为一个新的繁盛期到来标志,是以改编前代戏曲名作为主,出现了一批一流的表演艺术家及其表演风格流派,板式变化体取代曲牌联套体成为本阶段戏曲音乐主流特征。与此同时,少数民族戏剧由藏剧进一步向其他民族戏剧拓展表现形态:

① 花雅之争为其转变动力;

② 梆子腔、高腔、皮黄腔奠定了本阶段戏曲发展的基础;

③京剧前后三鼎甲、四大须生、四大名旦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最后一个繁盛期的出现;

④贵州侗戏、布依戏,云南的白剧、傣剧,广西、云南两省的壮剧等少数民族戏剧陆续兴起。

中国古典戏剧与中国古代社会相终始,它以古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为背景,反映的是古人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生活习俗,而最能体现其本质特色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戏曲。

下篇:中国现代戏剧

第六阶段:转型与新生期(“五四”以后至40年代末)

五四新文化运动促使中国社会开始出现根本性变革,中国社会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全球化进程。一方面,作为主流,倡导变革的社会精英对传统文化的猛烈冲击使得中国在帝制终结后整体上进入了现代社会,话剧等标志现代西方的思想文化迅速进入并被精英阶层乃至主流社会所接受,狭义的中国戏剧拓展为广义的中国戏剧,传统开始向现代转变。另一方面,由于数千年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深蒂固,戏曲在下层社会及广大农村仍有深厚的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古典戏曲的激进批判并未能动摇其根基,正因为如此,本阶段中国戏剧基本特征——话剧等以作家作品为中心和戏曲以演员为中心并行不悖表现形态:

① 话剧等外来戏剧形式的传入并迅速为精英阶层所接受;

② 京剧、昆剧的破与立,戏曲导演制的确立;

③ 欧阳予倩、曹禺和梅兰芳;

④ 越剧、黄梅戏、歌仔戏等近代地方戏。

第七阶段:分化与发展期(50年代初至今)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标志,统一的中国戏剧及其舞台发生了分化,大陆、港台和海外华文戏剧三大块平行发展,大陆戏剧受苏俄斯氏体系影响,强调话剧民族化和戏曲现代化,导演制在戏曲中得到确立,现代戏曲地位因而在体制上得到广泛认同。另一方面,港台戏剧继续承续民国时期的传统。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整个社会改革开放和文化交流的加强,以大陆剧坛布氏体系取代斯氏体系的权威开始,戏剧观念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更新,三大块戏剧有加强和交融的趋势,经典和现代并存,并逐步向世界戏剧靠拢。

表现形态:

① 话剧民族化与戏曲现代化,戏曲改革及其意义;

② 唱剧、彝剧、苗剧等少数民族戏剧的扶持和发展;

③ 焦菊隐、阿甲和黄佐临等戏改型导演;

④“革命样板戏”及其文化意义;

⑤ 探索性戏剧及其文化意义;

⑥ 沙叶新、姚一韦、魏明伦和徐晓钟;

⑦ 中国戏剧的危机与机遇。

中国现代戏剧以中国现代社会制度、思想观念为背景,直接或间接表现现代中国人的道德标准、审美观念、生活习俗,传统戏曲和外来话剧等相互竞争而又相互依存是其主要表现特征。

余论

对中国戏剧历史发展的总体研究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戏剧属于综合性艺术,中国戏剧史为中国艺术史的组成部分,传统上为了抬高戏剧的地位将戏剧史作为文学史一部分的做法存在着片面性。换言之,构成文学史一部分的应为戏剧文学史。唯有如此,才能恢复学科和专业的严肃性和逻辑性,从根本上改变戏剧史完全以剧作家和剧本文学为中心的弊病;

(2)戏剧概念的阐释为戏剧史研究展开的基础,所以在谈论中国戏剧史的论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戏剧的定义和本质,避免出现将戏剧因素等同于戏剧本体、戏曲等同于戏剧的简单化倾向和习惯性做法;

(3)戏剧史研究应借鉴艺术史的基本模式,目前世界艺术史研究存在着生物学、进化论、形式主义等多种模式,必须予以参照,但也没有必要为西方是从。“不能否定一般艺术史和门类艺术史的区别。对于有着具象实体的艺术种类(如西方的竖琴乐、芭蕾,中国的国画、昆曲等)来说,研究其发生、发展、高潮、衰落以至嬗变的过程还是必要的,在这方面,不能简单拒绝生物学模式和进化论模式。”②中国戏剧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生长过程,不能仅满足于按朝代先后或简单社会分期的方法,对中国戏剧史的把握可以借助于生物学和进化论的方法把握其自身的发展轨迹;

(4)思想解放和中外文化交流对于中国戏剧的宏观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戏剧史研究必须考虑全球化的因素。15世纪郑和下西洋和20世纪初中国门户开放决定了中国戏剧由古典向现代转型的基本走向。

(责任编辑:郭妍琳)

① 徐子方《关于当前戏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戏曲研究》(京)第69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② 徐子方《艺术定义与艺术史新论》,《文艺研究》,2008年第7期。

On the New History of Chinese Drama

XU Zi-fang

(Institute of Drama and Fic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 Chinese drama history is not the same as Chinese Xiqu opera history, 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former is not the same as the formation of the latter. The former should only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drama of the common sense, and "Donghaihuanggong" of the Han Dynasty can be regarded as a distinct signal because it already satisfies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acting the story. The latter must conform to the nature of the Xiqu opera, i.e. "acting the story in singing and dancing"; its formation should be the emergence of the Naxi opera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in the strict sense, the folk ritual drama and traditional minority drama should not be included. In a word, the definition of the drama history is much broader than that of the Xiqu opera history.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ram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al form, with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drama has its own principles. We must dialectically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ages and drama stages, and it is not scientific to equate or separate the two. Therefore, Chinese dram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Classical and the Modern, with various stages within each, such as preparation, formation, maturation, prosperity, transformation, rebirth, division and development. Only in this way can Chinese drama history live up to its name.

Key Words:Chinese drama history; Chinese xiqu opera history; ancient; modern; stage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1-0084-06

猜你喜欢
分期古代现代
浅析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
中小学微课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骨病活动型脊柱结核合并截瘫的分期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