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为什么没有走向世界?

2009-03-24 04:31姜耕玉
艺术百家 2009年1期
关键词:走向世界传教士艺术创作

(注: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国家“985工程”“科技伦理与艺术”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姜耕玉(1947- ),男,汉,江苏苏州人,东南大学世界华文诗歌研究所所长,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艺术美学,当代文学创作,艺术批评。)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8)

摘 要:21世纪国学的兴起,是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验证,具有生命活力的优秀文化,仍将会从历史尘埃里脱颖而出。作为体现中国文化的形象文本,应该是诗和画。中国的画和诗,具有密切的联系。中国道禅精神与诗词意境,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古代画家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很高的艺术眼界。中国画具有西洋画所不可代替的艺术的价值和内涵。中国画在世界上没有被叫响,其主要原因:一是自身不够重视,二是西方人对中国画的不理解,三是中国缺乏能与西方相匹敌的“传教士”角色。

关键词:中国画;艺术创作;“孪生姊妹”;“传教士”;走向世界

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

中国有很多大画家、大作品,为什么没有走向世界?这是我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21世纪国学的兴起,是对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验证,具有生命活力的优秀文化,仍将会从历史尘埃里脱颖而出,闪灼着光泽。中国文化有广义的构成,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道德、历史、语言、文学、艺术等。

中国的哲学在世界上应该是叫响了。中国的儒家思想,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在世界上还是挺响的,一提中国文化就是孔子和庄子,儒道思想。至于哲学,特别是老庄的思想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现在有一种叫生态美学,生态美学在当下世界上很热,很前卫。追根溯源,生态美学的老祖宗还是在中国,庄子美学是生态美学的源头。因为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当时的生态环境是非常好的,我们从中国的古诗和画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作为体现中国文化的形象文本,即作品,应该是诗和画。中国古代诗歌在世界上也是叫响的。西方一位汉学家称“汉字是最适于写诗的文字”,汉字的象形表意,是一种独特的诗性功能。西方意象主义诗歌的兴起,从汉字和中国古代诗词中寻找到了灵感,提炼成意象,或者说意象派诗歌的资源得力于中国古典诗词。20世纪初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庞德,在日本汉学家帮助下将杜甫、李白等诗译成英文,在西方诗坛引起轰动而持久的影响。直到今天,美国当代诗人詹姆斯、莱特、奥哈拉等,都在诗里提到杜甫、白居易、陶渊明等中国古代诗人。我有一个香港朋友,他喜欢诗,写诗,但是他却是学工科的,学无线电的搞电脑的,他说汉字在电脑操作当中比字母文字有更大的优势,就是说汉字的信息量,包括信息的容量与信息的密度,汉字在计算机里的效率要比英文高二点五倍。汉语一直被认为是小语种,现在已经升级,成为英语之后第二位的语种了。

中国的小说《红楼梦》和元代戏剧在世界上也颇有影响。其实在康熙年间,曹家还没有衰亡,曹寅、曹頫相继在南京大行宫一带任江宁织造时,就与外国商船有来往。在曹家史料发现的英文典籍中,就有莎士比亚的戏剧。虽还没有史料证实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受到莎士比亚戏剧的影响,但《红楼梦》的伟大成就却完全可以与莎士比亚的戏剧相比美,中外学者一致公认曹雪芹的《红楼梦》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是19世纪世界文学之双璧。在戏剧方面有一名为《赵氏孤儿》,作者是纪君祥。在元代杂剧四大家中纪君祥的名字排在最后,按实际创作成就他应该排在第二名,除了关汉卿就是他了。在中国的戏剧走向世界,被改编为英文版上演的,只有《赵氏孤儿》。《赵氏孤儿》的创作思想与人物的英雄气概,颇为西方人所接受和欣赏,赵家当时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只逃出孤儿一人。当时他刚刚出生,被他在朝廷的内亲偷偷抱走了。孤儿长大以后,英勇复仇并取得了成功。这么一个孤儿影响复仇故事,颇为西方人所赞赏和喜爱,所以被改编和上演。

总观之,中国是一个诗和画的国家。中国是一个诗国,这个大家都清楚,而中国的绘画和工艺美术,同样富有而伟大,与诗歌一样辉煌。中国的绘画能跟西洋的绘画比吗?应该说是能够比较的。从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到清代华嵒的《天山积雪图》,从南宋法常的三联轴《观音•猿•鹤图》,到元明的赵孟頫、朱耷(“八大山人”)的作品,还有堪称一个时代缩影的长卷画《清明上河图》,它们以独有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辉耀于世,哪一件不能与西洋画相比呢?

中国的绘画在世界上没有叫响,而西洋画在我们中国很快就不翼而飞,固然有时间差方面的原因,西洋画的现代性,直接切入现代中国人的艺术心理,直接作用于现代画的创作。然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文化输入方面的原因,从康梁维新到五四运动,国门打开,西方绘画随同西方文化流入中国,而我们中国何时有过一次像样的文化输出?陆陆续续去西方的中国人可谓不少,但像郑和这样大国风度翩翩下西洋传道兼取道的执着志者,有几个?不可否认,中国的仁人志士受到政治环境的制约。在西方一些国家有我们中国的画和国宝,不少是西方列强从中国抢去的,倒也被他们奉为至宝。

中国画在世界上没有被叫响,主要的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自身不够重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轻视我国的文化遗产,认为中国画是古人的,对于现代人来说,是隔了一层。但文明古国不谈古董,不谈古代艺术,中国文化还有什么呢。重视中国绘画艺术,需要从领导做起。在卢浮宫至少有三幅作品有人站岗,当然卢浮宫收藏的都是经典作品,从文艺复兴以来的绘画、雕塑。经典之中的经典,如达芬奇的绘画《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都是有人站岗的,在卢浮宫展示,这个规格已经很高了,何况还有人站岗。在中国为一件艺术品站岗是古今没有的事,可见西方国家对艺术和艺术品的重视。在国外伟大的艺术家死了以后给他塑像,建造纪念馆,甚至变成了旅游胜地。中国经历的沧桑太多,尤其是在文革期间,我们的典籍、雕塑等被破坏与毁掉的太多。2004年,我到西藏古格王朝,这个极为偏僻的西部边地古迹,同样没有逃避得了红卫兵运动的洗礼,可见文革对艺术品的破坏的广度,是非常惊人的。那些寺庙里的佛教绘画、唐卡以及佛像的水平都非常之高,但遗憾的是遭到了毁坏,那时还没有修复,残存的雕塑裸露在外面,记载着岁月的沧桑。

二是西方人对中国画的不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不一样,中国画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它的技法,它的表达方式,它的审美特征,它所体现的一种文化底蕴,跟西洋画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线条、色彩是绘画的一个基本的元素,但是在运用线条和色彩时,中国画和西洋画又是不一样的。在中国,因书画同源而使画具有深厚的底蕴。中国的水墨画可以不要颜色,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与水墨,就可以了。弹性十足的笔尖,在富有弹性的宣纸上一挥而就。中国的书法就是这样写出来的。西方人对此很陌生,这却是中国画的优势。西洋画是用画布,用颜料,画的时间比较长,今天不成明天再来画。而中国画家大多是在灵感来临的时候,积聚了状态一挥而就。中国画从物质的材料到整个画面构成的意境以及所依赖的哲学背景与文化精神,都是与西方不一样的,属于东方式的。如果西方人了解了中国的画路,走进了中国画,他们也会流连忘返,甚至会如痴如醉。

三是中国缺乏称得上能与西方“传教士”相匹敌的角色。而在西方,有职业传教士,有许多人自觉充当传教士的角色,他们极力宣扬西方宗教和他们民族的文化。西方一些热心的传教士,对西方文化及艺术进入中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在中国,不仅缺少传教士这样的人才,而且也缺乏“传道”的自觉性。我们中国人不主动介绍自己,西方人怎会知道呢?去年六月份,我在美国参加世界诗人大会,朗诵了自己的一首诗,马来西亚的一个华人朋友,帮助介绍了汉语写作的特点,并作了具体评论,深受许多国家的诗人朋友欢迎。他们对中国的诗歌和文化,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当时挺感动。他们不了解,就不知道,一旦介绍了,他们了解了,什么事都好办了。中国绘画艺术只有靠中国人自己宣传,主动向西方画坛和文坛作介绍,那样,中国画在世界上才有叫响的可能,才会有中国的“梵高”、“毕加索”。

中国画比西洋画的历史悠久,愈古老也愈现代。中国古代的大多艺术大家都是得力于老庄和禅宗的哲学思想,他们从老庄和禅宗的思想中激发灵感,寻找精神支撑。很多经典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古老的中国画,与中国古诗一样,大多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生态。随着现代工业文明造成自然生态退缩与人的异化,现代人对中国诗和画,不是感到疏远,恰恰相反,而是觉得亲近,有一种生命的亲近感、家园感,古老的中国诗和画,将会愈来愈显示出这一现代魅力。

中国的画和诗,具有密切的联系,钱钟书称之为“孪生姊妹”。中国的丰富而高水准的诗歌艺术,必然影响绘画艺术的发展。中国的诗和画,当之无愧地代表着中国文化精神,而且是自然而然地渗透在语言形象或形象画面之中。如《诗经》的开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兴手法,借景抒情。中国的诗歌开篇就不凡,表现的是爱情,天人合一的原生态情境,是中国的含蓄的爱情方式,中国式的爱情就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神。有一首词曰:“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①(李之仪《卜算子》)分离在“长江头”与“长江尾”的一对情人,借江水来抒发思念之情与对爱情的忠贞要求,这就是中国注重感情和精神的爱情。当然与西方式的爱情是不一样的,西方式爱情注重感性,是“我爱你,紧紧地抱住你就是上帝”式的爱情,比较直白。一首小诗就体现了中国的、东方的文化内涵。再来看一看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体现了苏东坡兼取儒道两家的思想。我们从这首词中就可以看的出来,“我欲乘风归去”,欲出世离开人间,这就是道家的思想,庄子逍遥游。但是,“高处不胜寒”,又回到现实,“何似在人间”,还不如在人间呢。“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在安慰自己,月亮也有阴晴圆缺,何况人呢?有痛苦自己忍受着吧,与儒家的思想相一致,更切入中国人对美好的圆梦的追求,尽管没有永远的圆梦。儒家思想是入世的,于丹所说论语之所以如此畅销,是因为中国人还是入世的,儒家的思想教诲你如何处事和待人接物,在现实当中如何生存,一种生存的能力。

中国画往往是得力于中国的诗词意境。董源的《潇湘图》也是根据“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 ②这两句词,来表现天帝的女儿下凡。董源是唐五代时期的画家,他是禅宗画派。这幅画是很有影响的,米芾称:“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伦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③米芾对这幅画的评价很高,其“平淡天真”,准确地道出了画境的主要特色。我们仔细体味一下,这是中国画、中国山水画所营构的意境,一种天人合一的生命精神,是西方画所没有的。关键在中国画所体现的味道或韵味,“一片江南也”,生命和灵魂所依之处,我们要学会体味。米芾所说董北苑画出了一片江南之“平淡天真”,这个“平淡”,不是我们常说的生活平淡,它是一个褒义词,这里不从文字学的角度来考察,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考察这个“淡”,它是禅宗所说的“淡”。而王维、董源、董其昌等禅宗画派,创立了渲淡法,即指用墨渲染为深浅的颜色,以代替青绿的颜色,而这种深浅的颜色,对墨的本色而言,都是以淡为主。从其精神内涵看,包括超脱,淡泊人生,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了。禅宗之淡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里主要谈艺术表现方面,淡中不淡,淡而有味,这种艺术表现力不是一般的,具有独特的艺术奇效。就像用毛笔在宣纸上画一幅画,写几个字,用笔很淡然而文化的底蕴非常深厚。老子有一句话:“淡兮,其若海”③。淡中所包蕴的东西很多,意蕴很浓,很厚,像大海一样深广。古代智者论说如此精要、奇妙,至今回味不尽。“天真”,乃本真,返璞归真。本真是非常重要的,是我们人性之根。我们保持这种本真的状态,就是一种生命得以存在和延绵的状态。你只有保持很真实的状态,你的灵魂才得以安宁,你的生命才能在宁静中得以生长。如果说你很虚伪,搞一些假的东西,一时得到一些益处了,可是你无法得到心灵的安宁。这种淡与真的思想,就是道禅的思想,禅宗实际得力于道家老庄思想。《潇湘图》所表现出的天人合一的宁静状态,现在江南已经看不到了。画面上也有人和船,船向对面划去,岸上有人在送行,人很小,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到的,这个处理很妙,如果把人画得很大,就会有损于画境的构成。我到西藏,在冈底斯山脉行走的时候,就是看到天很蓝,山很大,牦牛很大,人很小,一种天地悠悠的苍茫景象。在山水迷茫之中才有天人合一的可能,中国文化精神在古老的山水之间飘荡。庄子说:“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 ④庄子这一思想,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颇相吻合。寂寞与宁静,是一种人类的最初、也是最终的生存状态。寂寞无为,作为生态美学,最古老也是最现代的。因此,我看到这幅《潇湘图》,就有一种亲近感。亲近感就是意味着灵魂和生命的亲近,是一种生命精神,一种“‘在的房屋”(海德格尔语),一种慰藉或者说一种家园感,这是非常深刻的。

再看南宋法常和尚的《观音•猿•鹤图》,现藏在日本京都大德寺内。这一幅画在日本有很高的声誉,甚至认为与日本的国民精神息息相关。日本的著名美术史家矢代辛雄自述1925年于欧洲留学回国再看这幅三连轴画时,他说:“刚进大厅,一种出乎意料的伟大性扑面而来,几乎整个地征服了我的心灵……幽婉的梦幻般显身的白衣观音,恍如深山精灵般从森林深处凝视着什么的黑猿,似乎回荡于太空的声声鹤唳,此外,还有笼罩着三联轴整体画面的那种不可名状的渲淡和阴影,在大片地而且深邃地扩展着、扩展着……我不禁愕然了!”⑤矢代辛雄对这幅画的心灵体验是深刻的。这幅画有三种文化指向:原始文化、高蹈文化与佛教文化,其效果是非常生动的。猿站在树枝上,你无论从哪个方向看,猿的眼睛总是盯着你,逼视着你,你似乎感到灵魂受到了审视一样。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猿的眼睛是最真实的眼睛,最本真的眼睛。它在问你:你离开我走了多远了,回来吧。返归人性,返归本真,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自然生态受破坏与人性异化,人类返归自然和本真,坚守人的真实和善良,这是多么重要。我们的艺术创作不可绕过这一表现的内容。我们说猿的眼睛在看着你,实际上是你对人性本真的重视。如果我们连这块内陆地都丢失的话,人的生命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白衣观音像画的也不一般,从着色到神态,给人以一种梦幻感,不是以代表了佛教文化就能够阐释清楚的。白鹤代表是高蹈、高逸的传统文化。老人祝寿,送上一幅“鹤寿延年”的中堂或寿匾,如果有人画一幅松柏白鹤图,就是一幅厚礼了。陈之佛的《松龄鹤寿》,画了10只丹顶鹤,颇有气势又很舒展地跃然于画面,与青松相映,生意盎然,是建国10周年的庆贺之作。白鹤在中国文化中代表了高超洒脱的人生境界,西方人是不懂这些的,我们应该向他们解读,宣传东方文化,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白原来是这么回事。所以我认为不是我们的画不行,而是西方人没有走近我们的中国画。如果西方人能走近我们的中国画,那么我们的中国画也就走向世界了,道理就这么简单。

诗与画是孪生姊妹,中西方亦然。莱辛有句名言:“诗画本一律。”他引用伏尔泰语:“画是一种无声的诗,而诗则是一种有声的画”⑥正如苏东坡所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⑦西方雕塑艺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雕塑与绘画相比,它受到更多的限制,绘画可以表达我所想要表达的东西,雕塑要表达更多的思想内涵却比较困难。19世纪大雕塑家罗丹,在冲破雕塑的物质形式的限制中,同样吸取诗的艺术经验。他说:“雕塑家一步步跟随诗人。”他的传世之作《老妓》,就是受到法国诗人维龙的诗《美丽的欧米哀尔》的启发而塑成的。但“雕塑家的才能不在诗人之下,相反的,他的作品,在激起人的颤栗这一点上,也许比大诗人维龙的粗鲁的诗句,更来得惟妙惟肖。”在表现丑陋上,他还深受现代派诗人波德莱尔的诗的影响。⑧罗丹雕出老妓肌肤松弛而无力,包在隐隐可见的骷髅上,关节在遮盖的皮下显露出来,摇动,颤栗,僵硬,干瘪。老妓年轻时很美丽,容光焕发,而现在衰老得不堪入目,对她今日的丑陋感到羞耻,正如她年轻的时候为她娇美的容貌而感到骄傲一样。雕塑作品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一些观众转过头不愿看,叫道太丑了,有些女人甚至以手遮面,不愿意看。当罗丹听说了这个事情以后,却开心的笑了,他说我的作品是雄辩的的,能引起这么强烈的影响。当然这些人对过分粗暴的哲学的真理是害怕的,所以他说我的作品是为知音而创作的。只要好好地去理解这件作品,就会触及艺术自身的震撼力。如果大家都去画美女,那就太俗常、太一般了。罗丹反其道而行之,旨在让人思考青春都是短暂的,人们热爱永恒的青春和美貌,但看到自己的皮囊一天天衰败下去,却又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她所追求的无限欢乐与她趋于消失、乃至化为乌有的肉体,形成强烈的对比。再说欧米哀尔的身份是一个妓女,她的青春又是如何度过的呢?这些都给人一种想象,引起人的思索。人类衰败的肉体受到垂死的苦痛,但欲望与梦永远不灭。罗丹的《老妓》被称为审丑的艺术,审丑也是审美。在美学上,这幅作品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审丑的个案。罗丹的雕塑都是大作品,他的《思想者》就相当于一部史诗,当然也是受到但丁《神曲》的影响,而雕塑成了身体的叙述:思想者在思考人类的命运,思考这些下了地狱的人是怎样犯罪的,并为他们的不幸而痛苦,表现了艺术家具有一种博爱的精神,不仅爱善良的人,也同情那些犯了罪的人,是一种爱人类的博大的胸怀。《思想者》在突破雕塑本身的限制中造成了极大的艺术张力,这件雕塑与《老妓》一样,表现了罗丹在雕塑的艺术难度中展示出艺术大师的风采。

从某种程度上说,大作品取决于艺术家的思想与艺术修养。中国古代画家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很高的艺术眼界。比如苏东坡,不仅在艺术上造诣很深,诗词书画都很精通,是个全才,同时思想博大,兼取儒道哲学,是个大师。他的《枯木怪石图》,与众不同,独创新路。在苏东坡这幅画之前,画石都是着眼于石头的瘦、皱、漏、透的美学特点。苏东坡发现怪石,认为“石丑而文”,以前是没有人提及,这是苏东坡第一次发现。郑板桥非常赞赏苏东坡的这一发现,并提出“丑而秀,丑而雄”⑨,这不单单开创了画石的另一种风格,“石丑而文”的关键是提供了艺术表现突入内心的状可能。苏东坡当时已经从杭州知府被贬到了黄州,他受到政治上的迫害与打击,内心非常痛苦。他画《枯木怪石图》,就是为了抒写内心的痛苦与郁闷。米芾是苏东坡的知音,他说:“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⑩“胸中盘郁”,是郁闷和痛苦,是无形的精神的痛苦,只有丑石才能与“胸中盘郁”对应。而皱、瘦、透、漏的石头意象,是不可能切入痛苦的。这幅画表明苏东坡发现了石丑而文,也就是发现了内心的痛苦和积郁,并且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又何等切入“胸中盘郁”的艺术表现。苏东坡这一以丑为美的发现,比罗丹的《老妓》要早四百多年,然而却没有引起世人的关注,至今也没有摆进艺术史和美学史,美学家们论说“以丑为美”,言必从西方雕塑艺术找个案,即“以丑为美”是从罗丹《老妓》的开始的。这岂不说明我们中国人对自己的艺术也不甚了了?

中国画与西洋画是不一样的。以西方人的眼光来看中国画,是看不出名堂的,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画还没有能够走向世界,为各国人喜爱。所以,我们要加强对中国画的解读,阐释中国画的艺术特色。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很精妙,见云藏山,见树藏水,因为有云必有山,有树必有水。你要把山画得高,直白地画高是不会高的,要擅于以云霞锁其腰,山有了云霞萦绕,就高起来了;你要表现水流得很远,画面什么也没有,是不会流得远的,要擅于运用遮掩法,要画树,在水边画一些树木掩映,就会觉得水流很长。《清明上河图》中那个骆驼队,看上去是一个很长的骆驼队,实际上只画了两头半骆驼。半头是出了城门的,表明还有半边身子被城墙遮住,城门后边是两头骆驼,再后面又被遮住。这就是骆驼队,很多骆驼在城门里头,却没有画出一头。这种画法在西方是没有的。中国画还有一句话:画了鱼儿不画水,此间自有波涛。齐白石画虾,连水纹也没有,但观者见到虾子,就会自然联想到水,因为虾子离不开水。齐白石的《十里蛙鸣出清泉》,不仅没有画水,而且连青蛙都没有画,画的是小蝌蚪,真是太妙了。如果画青蛙就没意思了,有小蝌蚪肯定有青蛙,留下无限的想象的空间。

中国画写意的独到之处,是画面留有大片的空白。以虚当实,计白当黑,都是说话面留下虚白的必要性,以制造虚中见实、无中生有的艺术功效,这也是中国画讲究简洁的旨趣所在。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是根据柳宗元的《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句而创造来的。画面上有形的部分,是一叶小舟,老翁在船头垂钓,水面只有寥寥几道水纹,其他的都是一片空白。几道波纹可以想象成江面,很寂寞的一叶扁舟,一位老翁,非常开阔的水面可以理解成无比无际的水,无边无际的天。画的意境体现出两个字:一个是独,一个是寒,寓意深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遗世独立的姿态与人格境界。柳宗元写《江雪》,他已被贬谪了。著名的《永州八记》也是他被贬之后,游荡山水时写出来的。好的作品一般都是作者处于逆境中获得的体验,这几乎是一个规律。中国人不像西方人会造反,我扭不过你,我避开你还不行吗?因此,中国文人隐居山林、回归田园者很多,很多经典是在他们归隐的宁静状态下精心创造出来的。

中国画具有西洋画不可代替的艺术内涵,我们不妨以徐渭与凡高为例,对中西方的绘画艺术,略作比较。两位画家生前道路都非常坎坷,遭遇不幸。徐渭是画家,又是诗人、戏剧家、书法家,一生贫困潦倒,八次会试落第,九次自杀未遂,七年铁窗生涯。梵高短暂的一生在社会底层度过,也遇到种种不幸,连女友都没有,只能与妓女来往,《梵高自传》记载了他的一生,这样一个伟大的天才画家同徐渭一样贫困潦倒。他们是如何表现各自压抑的情感的呢?中国画是写意的,西方画是写实的,中国的文人画是从北宋苏东坡、米芾、黄庭坚等士夫画派开始的,要使绘画从工笔当中走出来,要增强画的内涵。正如苏东坡所说:“文采风流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艳。”明代徐渭把中国写意画发挥到了极致,叫泼墨大写意,他的质朴无华的水墨《牡丹焦石图》,由此而取得了以石头压倒历来寓意富贵、华贵的牡丹的艺术效果。他在《墨葡萄图》题诗曰:“半身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开创一代纵恣奔放而沉雄苍郁的画风。而梵高呢,他有幅自画像,据说是在精神分裂症发作的时候画的,笔法比较粗廓,突出了他瘦削的脸和深陷的眼睛,凸现出内心的忧伤和痛苦。据说这幅画里有关于他与一个妓女之间的故事,一个妓女和他开玩笑说,你来到这里,又不肯花钱,你愿意把一个耳朵送给我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精神分裂症发作,果真把耳朵割下来送给她。从这个生活细节可以看出他当时处境与他为人的真诚。自画像是非常写实的,少了一个耳朵就少了。在表现技巧上,西方印象派画主要是强调色彩与光的效果,与中国写意画追求水墨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齐白石到了67岁才悟出画在似与不似之间,他说:“作画妙在似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B11画在似于不似之间,是中国古今艺术家锲而不舍地探索的伟大经验,它道出了中国画的艺术精妙。郑板桥有一句诗:“画到虚无缥缈处,已无真像有真魂”。就是指中国画写意的灵性,直逼其内在精神,是一种内心的形象。齐白石的《荷花影》,画面上一朵荷花和水下的影子与追逐荷影的小蝌蚪。只有岸上可见而水里根本看不见的荷影,却又因有小蝌蚪在追逐成趣,可谓尽得“在似于不似之间”之境象。这幅画还妙在墨中有色,色中有墨,从红与黑的对比中看出淡的境界,淡出人生的哲理境界。墨色浓淡,关键在淡出,大音希声,大味淡出,淡中自有深意,无色处之虚灵。你能品出这种画味来,可以说是品到家了,这是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所以说中国画具有西洋画所不可代替的艺术的价值和内涵。

(责任编辑:楚小庆)

① 参见《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1页。

② 参见董其昌《画禅室论画》。

③ 米芾《画史》。

④ 《庄子•天道》。

⑤ [日]日矢代辛雄《水墨画》,日本书店,1974年版,第3-4页。

⑥ 莱辛《拉奥孔》,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页。

⑦ 《东坡题跋》卷五,《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⑧ 《罗丹艺术论》,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第20-25页。

⑨ 《板桥题画•石》,《郑板桥全集》,齐鲁书社,1985年版,第215页。

⑩ 米芾《画史》。

B11 王振德等编《齐白石谈艺录》,河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Why Chinese Paintings has not gone to the World?

JIANG Geng-yu

(School of Ar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8)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Chinese studies in the 21st century is the proof of Chinese culture, for the perfect culture with vitality is to emerge from the dust of history. The image text to display Chinese culture should be poems and paintings. There exists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Chinese paintings and poem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ainting art is influenced by Chinese Daoism, Buddhism and poetic atmosphere. Most ancient Chinese painters had deep cultural basis and high artistic vision. Chinese paintings have unique artistic value and connotation that can not be replaced by Western paintings.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paintings have not been well accepted in the world are as follows: first, Chinese painters have not paid enough attention; second, Westerners do not understand Chinese paintings; third, China is lack of "Missionary" of the West.

Key Words:Chinese Paintings; artistic creation; "twin sisters"; "missionary"; go to the world

文章编号:1003-9104(2009)01-0125-06

猜你喜欢
走向世界传教士艺术创作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浅析群众文化艺术创作的现状及应对措施
马路奇遇记
李明淑:助力中国原创童书走向世界
惩罚
【大照片】越过海角的雪中天使
【大照片】上帝视角看枣庄
美国传教士镜头下的宁夏
从课本例题走向世界名题
传教士进驻以军鼓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