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

2009-03-27 04:34朱晓辉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09年2期
关键词:根源悲剧

摘 要:刘琨是一个时代英雄,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生不逢时,又志大才疏,时代的客观原因和自身的性格因素共同造成了他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刘琨 悲剧 根源

刘琨(271—318)字越石,中山魏昌(今河北无极东北)人,西晋时著名诗人和爱国将领,精通音律。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祖父刘迈、父亲刘蕃俱为当朝显宦。少有文名,胸怀大志,与祖逖闻鸡起舞的故事为后人称道。后期他参与平定内乱,抵御外侮,有很高的政治威望。早期的作品不传,后期的作品虽少而精,激昂悲壮,充满对战乱中的流民的同情和抵抗敌人的决心,字里行间饱含英雄失路之悲,在魏晋文学史上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一、刘琨的悲剧人生

刘琨生于晋武帝泰始七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他的祖父刘迈、父亲刘蕃俱为当朝显宦。他生活在西晋王朝走向衰败的时期,当时世风腐化,士大夫们追求享乐,清谈玄理,不务实际,并以此为“名士派头”。刘琨少有文名,很小就随哥哥刘舆混迹于豪门贵族之间,是当时贾谧门下“二十四友”之一,生活轻浮放荡。他在多年以后的《答卢谌书》中说:“……昔在少壮,未尝检括。远慕老庄之齐物,近嘉阮生之放旷……”那种不务世事,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可见一斑。《晋书》本传评价他“刘琨弱龄,本无异操,飞缨贾谧之馆,借箸马伦之幕,当于是日,实佻巧之徒欤!”

但刘琨不同于当时极端腐朽的士族阶级,在放荡不羁的生活之余还能思考天下大事,精神里还充满着一种儒家的进取思想,这也是他后来转变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晋书·祖逖传》载“(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薄,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固起舞。逖、琨并有英气,每语世事,或中宵坐起,相谓曰:‘若四海鼎沸,豪杰并起,吾与足下当相避于中原耳。”其间虽不乏自诩的成分,但刘琨精神中具有当时一般士大夫所没有的英豪之气,这是显而易见的。

从晋惠帝即位开始的诸王争权斗争一直持续了十六年之久,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八王之乱”,刘琨在“八王之乱”后期,也是斗争最为激烈的时期登上政治舞台,他先后依附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范阳王司马虓,最后司马虓取得了胜利,他被封为广武侯,食邑二千户,取得了比较牢靠的政治资本。连年内战削弱了晋王朝的国防,北方的少数民族不断骚扰边境,抢人掳物。刘琨此时被委以重任,官拜并州刺史,北上戍边。刘琨带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情绪走上赴任征途,短短几年间,也给入侵的少数民族武装几次打击,使北方汉族居住区“鸡犬之音复相接”,但客观上还是比较被动。

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刘琨重用“音律自通”的徐润,误听谗言错杀亢直的奋威护军令狐盛,盛子令狐泥投奔刘聪,引军血洗晋阳。后来刘琨虽然取得了反击的胜利,但元气大伤,只得退出晋阳,屯兵附近小城阳曲。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琨收并了猗卢部卒三万余人,得牲畜十万余匹,声威陡振。当年十一月晋愍帝被掳,石勒包围了并州重镇乐平。刘琨面对这种政治和军事上的巨大压力,出于忠义,倾其兵力,准备与石勒决一死战,却被狡猾的石勒分割包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十二月初,司空长史李弘又把并州拱手交给石勒,刘琨进退维谷,只好带着几千残卒仓皇投奔幽州刺史段匹磾。

段匹磾虽然接受了晋王朝的册封,但他毕竟是鲜卑人,就像一只在狼群里长大的猛虎,随时可能与同类为敌。刘琨寄其篱下,不能不心存忧虑。他此时必须依靠段匹磾,又不能完全相信段匹磾,只寄希望于侥幸之中,心虚气短,委曲求全和内心的压抑的悲愤不难想见。

但刘琨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建武元年(公元318年),刘琨因子刘群得罪了段匹磾,被段匹磾软禁起来。晋王朝内部政治倾轧以及段匹磾畏惧刘琨的声威,致使刘琨于是年五月初八被害,子侄六人一并罹难。晋王室以“匹磾尚强,当为国讨石勒”为由,两年后才为刘琨发丧,谥“愍”,赠侍中太尉。

刘琨后半生驰骋疆场,像一只孤独的猛虎游斗于群狼之间,然而最终不是死于群狼之口,而是毙命于同室操戈,成为历史上令人扼腕的冤狱。他悲壮的一生与悲惨的结局,引起历代人民深沉的同情和无比惋惜。陆游在《夜归偶怀故人独狐略景》中有句“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既是对他人格的高度评价,也是他人生悲剧的真实写照。

刘琨近二十年的政治生涯基本上是在征战中度过的,特别他后期抗击外族入侵的斗争,带有鲜明的民族战争的特征。在他后半生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也体现了一个乱世知识分子“兼济天下”,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崇高理想。虽然他并有打过大的胜仗,但是他那屡败屡战、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是值得后人称道的。刘琨的威望随着他抗敌斗争的深入与日俱增,晋王室不断给他加官进爵,他的人生道路坎坷而艰辛,仕途却一帆风顺,因而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充满着一种所求与所得的矛盾,这种矛盾与他内心的那种英雄失路的悲凉情绪交织在一起,为他的一生抹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悲剧色彩。

二、刘琨人生悲剧的根源

刘琨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却并不是一个十分高明的政治家,他的人生悲剧既有着社会历史的主要根源,也有着他自身方面的因素。

西晋王室衰微、国力贫弱、中央集权无力以及强大的少数民族入侵,是刘琨人生悲剧的客观原因。在某种意义上讲,刘琨的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这段历史的悲剧。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使人口锐减,《资治通鉴》载三王讨论“自兴兵六十余日,战斗死者近十万人。”另外少数民族的侵略又加重了这一状况。刘琨《到壶关上表》:“……臣自涉州疆,目睹困乏,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弱,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死亡委危,白骨横野,哀呼之声,感伤和气……”社会生产遭到破坏和人口大量死亡,不仅限制了生产的恢复和经济的增长,而且还限制了国家的兵源。

刘琨北上赴刺史任,晋王室并没有给他配备强大的武装,刘琨完全依靠募兵,又以兵为民、军需自给。其后的艰苦斗争中,晋王室甚至没有支援他一兵一卒,更不用说发给军饷。以弱兵疲卒对抗强大骠悍的少数民族武装,刘琨军事上的失利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

中央集权的无力又导致了晋王朝的内讧,一些握有重兵的野心家便策划篡位称帝。而刘琨一心效忠皇室,政治威望日高,必然被野心家们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幽州刺史王浚手握重兵,在刘琨奔忙于抗击外侮之时,他不仅不予支援,反而屡次加以打击,不断削弱刘琨的声势,晋阳之劫就包含王浚的因素。刘琨被拘后,大将军王敦为了扫清自己篡位的道路,造谣刘琨有篡位之心,并密令段匹磾除掉刘琨。刘琨的惨死,很大程度上是由大将军王敦造成的。

刘琨以弱兵对强敌,本朝不能给予援助,而同僚又屡施暗算,又怎能不失败?但是导致刘琨悲剧的并不仅仅是社会历史因素,也有他自身的主观因素。

刘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他早年崇奉老庄,好道谈玄,而后期却又克己为国,出生入死,这本身就是矛盾的。因此,从他身上我们不仅可以发现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而且还可以发现儒家思想的鲜明烙印。

西晋初年统治者尊奉改造过的儒学——“名教”,满口仁义道德,而行为上却铲除异己、弑君篡位,与之背道而驰。知识分子在这种矛盾中找不到出路,就转而大肆攻击儒家思想,极力推崇老庄哲学,清谈玄理的风气愈演愈烈。这些知识分子本身深受儒学影响,因此反儒只是出于消极变相地反抗和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并不是要真正废弃儒家思想。当时最为旷达放浪的阮籍晚年就对想效法自己的儿子说:“仲容(阮咸,籍侄)已预之,卿不得复尔!”无论他们如何放荡,儒家思想已深入骨髓,不可能完全抛弃。在这种情况下,刘琨身上统一着儒道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也是自然而然的,因而我们也就不难找到其一生行为前后矛盾的合理诠释。

儒道两种思想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根本上是无法统一的。前者要求“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后者则要求“出世”——“无为而治”、听其自然,而且反对自我约束,提倡绝对的自由。这种矛盾导致了刘琨积极入世中又隐藏着消极享乐的情绪,有着“平天下”的主观愿望,却在行为上对自己不加约束和克制。这都使他遇事不善深思熟虑,《晋书》本传说他:“善于怀抚,而短于控御,一日之中虽归者数千,去者亦相继。”这对于他成为一个老练的军事家、政治家都是不利的。他的两次重大军事失利——晋阳之劫和乐平惨败——都有这一潜在因素的影响。

刘琨思想中的儒道冲突是导致其人生悲剧的主观因素之一,另外他身上的那种浓重的儒性也是其悲剧原因之一。刘琨重仁义,这使他深得人心,但他又缺乏乱世豪杰所有的果敢和冒险精神。在不讲仁义的时代对不讲仁义的人讲仁义,使他在政治和军事上总是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导致自己的杀身之祸。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刘琨送归石勒失散多年的母亲王氏,并写信劝降石勒。石勒回信:“……事功殊途,非腐儒所知。君当逞节本朝,吾自夷,难为效……”石勒在此称他为“腐儒”并不是没有道理,乱世争雄的时代,谁还在乎那一套儒家的文治之道?刘琨以仁义劝降石勒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但这种正确却又是迂腐的,因而遭到了石勒的无情嘲讽。

刘琨奔蓟后,他所顾虑的自己的矛盾处境本是有机会解决的,他想借段匹磾打击刘聪、石勒,又担心段会为私利背信弃义。对于一个高明的政治家来说,解决矛盾的唯一办法就是夺取段氏的兵权,而自己又有过绝佳的时机,《晋书·刘琨传》之卢谌、崔悦上表:匹磾奔兄丧,遭弟末波袭击,“匹磾以身免。百姓谓匹磾已没,皆凭向琨。若琨于时有害匹磾之情,则居然可禽,不复劳于人力……”由于他恪守仁义,为段匹磾“约为婚姻,结为兄弟”的热情迷惑,使机会白白流失,反使自己为段所害,身死东城。这不能不说是刘琨的一大失误。

刘琨生不逢时,却又志大才疏,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导致了其悲剧结局。然而他虽是一个军事、政治上的失败者,却又是一位爱国主义的殉道者,且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文学家。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赢得了后人的敬重;其作品流传不多,却像灿烂的珠玉一样令无数读者垂青,受到历代文学史家的好评。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3]顾农.关于刘琨和卢谌的赠答诗[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4,(3).

[4]杨海凤.刘琨悲剧的主观原因[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朱晓辉 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221004)

猜你喜欢
根源悲剧
公共政策中社会排斥的产生根源及其防范对策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追课本知识本意,溯解题思维根源
画家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肿头龙的悲剧
CBA和谐赛场环境的意义与对策研究
国有老企业劳资纠纷现状及根源分析
近视的悲剧
An Analysis on the Cause of Babbitt’s Failure in Rebel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