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一苒:好习惯是我成长的阶梯

2009-03-30 10:33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积木讲故事树叶

晓 晴

前不久,在河北康保县做家庭教育课题问卷调查时,听到不少人提及该县的清华学子盛一苒——他俨然一个传奇人物,那里许多人都能说上一段他的故事,诸如:7个月会说话,1岁多能背诵许多古诗和儿歌,2岁能讲很多故事,4岁入小学,9岁上初中,12岁参加中考,居然拿了全县第三名,15岁被保送清华大学……

这些故事着实引起了我的注意,不过,脑际也闪出这样的疑问:康保,这个位于古代金长城遗址上的“边塞”小县,与辽阔的内蒙古草原接壤,是典型的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盛一苒的成长为何如此突出?带着这个问题,我找到盛家父母,聆听了他们的讲述。

锻炼听力——培养了真诚的交流习惯

盛一苒的父亲盛守军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母亲张秀荷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在儿子的教育上,张秀荷花了不少心思,也摸索到一些颇有成效的家教方法。面对采访,她表示:“其实,没有谁天生就会教育孩子,我觉得只要有正确的教子观念,能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地学习、研究,就能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家教方法。就我来说,是当年在师范学校所学的那些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帮了我大忙。”

的确,教育科学培养了张秀荷极强的育儿敏感性,使她懂得及时捕捉育儿信号。1990年12月,张秀荷幸福地做了妈妈。躺在产床上,看着身边刚出生的宝贝儿子,她兴奋不已。连续几天,她一边品味初为人母的甜蜜,一边好奇地观察着儿子的幼稚动作和天真表情。儿子出生第4天,张秀荷发现周围一有风吹草动,小家伙便哇哇大哭。她意识到,这孩子的听力很好,应该进一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从那以后,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我就不停地跟他说话,看到什么就给他说什么。”至今,回忆起那段时光,张秀荷的脸上仍然荡漾着幸福的笑容。

正是她整天不厌其烦地和儿子“交流”,使得小一苒对语言、声音有了出色的感应:7个月大就学会了说话。从此,张秀荷便有意识地培养儿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渐渐养成与大人交流的习惯: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发问,想要干什么就直接说,心里有什么委屈就跟妈妈表白。盛一苒曾自豪地对自己的朋友说:“我和父母之间有啥说啥,从来不遮遮掩掩、口是心非。”

早期阅读——养成了安心学习的习惯

一苒刚会说话,妈妈就增加了新的功课——每天定时给他讲《灰姑娘》、《小红帽》之类的故事。每个故事,张秀荷都讲得声情并茂,儿子自然也听得津津有味。后来,张秀荷又翻出家里一本配画古诗集,一边把诗念给儿子听,一边结合配画讲解。念完一页,小一苒还要看下一页,就这样一页又一页,一本书很快念了一遍。可是,小一苒好像不过瘾,没过两天,还要妈妈给念那本配画诗。张秀荷欣然答应,接连又念了几遍。一天晚上,张秀荷忙完家务,又拿出这本书,打算继续讲解,谁知翻开第一页,小一苒看着图画,竟背出了那首诗。妈妈翻开第二页,他看着图画,又背出了第二首。就这样,妈妈一页一页地翻,儿子一首一首地背,不大工夫,小一苒竟将前25首诗都背完了。这令张秀荷异常惊喜。她明白,孩子对读书感兴趣,记忆力又好,应该正确引导,科学培养。

第二天,张秀荷跑到县城书店买了好多儿童读物,利用业余时间给儿子讲、读。那时候,听妈妈讲故事、读书是盛一苒最快乐的事情。妈妈的讲、读,使他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都迅速提高,记忆力也不断增强。不满2岁,有些童话故事他听一两遍,就能记住,以后只要大人开个头,他就能顺着讲下去。

面对儿子这方面的出色表现,张秀荷心想,如果他能认识字,可以自己阅读,那就好了!于是,她又买来一些精美的识字小卡片,吸引儿子认字。在一苒有兴趣时,就教上几个。然后让他将小卡片随身带着,等自己有兴趣了,可以随时复习一下。妈妈这样教认字,小一苒丝毫也不觉得枯燥,效果自然很好。3岁时,他就认识了2000多个汉字,基本过了识字关。

这时,张秀荷觉得,应该引导儿子自己阅读了。于是,她再给一苒讲故事时,总是只讲一半,并有意吊儿子胃口:“后面的故事等下次再讲。”小一苒根本等不及,干脆自己拿书看。

盛一苒慢慢长大,阅读面也渐渐拓展,从童话故事到科幻小说、名人传记,他读起来都饶有兴趣。为了激发阅读欲望,父母每次上县城,总要把他带到书店去开阔眼界,营业员们渐渐都认识了这个“小书迷”。于是,父母在县城里办事的时候,就把他放在书店读书,一读就是半天、一天,每当带他回家时,小家伙还有点恋恋不舍呢!就这样没多少时间,小一苒几乎读遍了县城书店里适合他阅读的书籍,而且养成了安心学习的习惯。

激发想象——派生出善于思考的习惯

平时除了听妈妈讲故事、读书,小一苒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玩积木。他玩积木与众不同——总是将积木和自己所听到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要么将积木块错落有致地摆上一圈,让它们做“听众”,自己给它们讲故事;要么用积木块充当某个故事里的人物、动物或物品,自己一边讲故事,一边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摆布积木块。那神情俨然一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调兵遣将。

张秀荷发现儿子这个“秘密”后,就有意激发其想象力。一个深秋的傍晚,小一苒跟着妈妈出去散步,他看见马路两旁的树上都是光秃秃的,没有一片树叶,便问:“树叶都回家睡觉了吗?”“不对,树叶……”张秀荷刚想说树叶落了,可她觉得这样回答不利于孩子发挥想象,于是赶紧改口说:“对,它们睡觉了,跟小动物似的,都冬眠了。苒苒,你想想树叶的家在哪儿?给妈妈讲一讲树叶睡觉的故事吧!”

盛一苒想了想,十分生动地讲了一段“树叶回家睡觉”的故事。从那以后,张秀荷经常给儿子一些“选题”,让他自编故事。小一苒也乐此不疲,每一次都能编出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而且讲得绘声绘色。

面对一苒如此丰富的想象力,张秀荷有些担忧:孩子仅有想象力,而缺乏实际思考能力,整天想的都是虚无缥缈、不着边际的事情,思维这样云里来雾里去,长大以后思考问题哪里还有逻辑性啊?于是,她试着引导儿子结合实际思考问题。一苒两三岁时,特别爱听《西游记》的故事,妈妈一有闲暇,他就缠着妈妈讲孙悟空。张秀荷就利用讲故事的时机,及时引导他思考,培养他善于思考的习惯。有时,她讲着讲着,不动声色地抛出一个十分棘手的“难题”。然后问一苒:“你想想,孙悟空该怎么办?”

小一苒经过思考,不一会儿就能给出答案。每每这时,张秀荷先不管儿子的答案是否正确,都会鼓励说:“好孩子,你的想法不错,说明你真动脑筋了!”然后,再根据故事情节,细细分析儿子的想法有什么对错。

张秀荷就是凭着这一招,培养了儿子爱动脑、勤思考的习惯。

玩中渗透——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因为父母工作忙,没时间照顾,1995年秋,4岁多的盛一苒被送进小学,跟那些比他大两三岁的孩子一起学习。张秀荷的育儿方法与众不同:从不逼儿子学习,不求儿子科科满分,反而担心儿子小,累着了。因此,她经常鼓励儿子亦学亦玩。节假日,她总爱带儿子去感受大自然,让他在野外尽情玩耍。儿子喜欢玩泥巴,她就弄了一堆土,放在家里,而且经常陪着玩。不过,她的陪玩往往另有“图谋”——比如她和儿子玩做饭游戏,先搭泥灶台,捏泥锅、泥盆;然后,擀泥面条,蒸泥馒头。每个环节都要小一苒帮忙,擀“面条”、做“馒头”时,她就让儿子和“面”,“饭”做好了,她就让儿子准备“餐具”,娘儿俩“用餐”结束后,就让儿子整理、清洗一片狼藉的“锅盘碗盏”,小家伙很愿意帮妈妈干这些“杂活”,总是忙得乐颠颠的。

游戏结束了,回到现实中,面对玩时搞得满屋的黄土、泥巴,张秀荷便指导儿子收拾。小一苒就这样慢慢学会了擦家具、拖地板、整理房间,吃过饭帮助妈妈收拾、清洗餐具,而且坚持多年,形成了习惯。

盛一苒被保送清华之后,不少家长纷纷向张秀荷夫妇请教家庭教育的诀窍。张秀荷诚恳地表示:“教育孩子是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不做有心人,没有毅力坚持,都不行。其实,我们从没刻意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我们只告诉他要做个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的人,在这个前提下,给他充分的自由。在学习上,我们更多的是要求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摸索好的学习方法。在生活上,我们很在意培养他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从小就引导他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照顾自己。记得中考后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把他叫起来:‘从今天起,家里的卫生全部由你打扫。他迷迷糊糊地坐在床上,跟我撒娇:‘我还有许多书要读,打扫屋子就不用我操劳了吧。‘读书是读书,打扫卫生是打扫卫生,二者并不矛盾。快起来!我说。见我很认真,他没再计较什么。从此,家里的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衣做饭,成了他每天必做的功课。这样整整干了一个假期。当时,他还不到12岁。开学后,到省城读高中时,我们只是抽空过去看看,生活、学习上的事都由他自己料理。被清华大学提前录取后,我们又特意安排他到新东方学习了近两个月。让他提前感受一下类似大学的学习生活,以增强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

面对采访,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盛一苒这样说:“我觉得,从小妈妈就培养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犹如给我搭起了成长的阶梯。”

我们相信,有了这个阶梯,盛一苒会飞得更高更远!

猜你喜欢
积木讲故事树叶
堆积木
树叶的不同称呼
一片树叶
有趣的积木
讲故事
玩积木
听妈妈讲故事
小树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