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于创新,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2009-03-30 03:17陈昭庆郑蔼娴
广东教育·高中 2009年3期
关键词:华工人才专业

陈昭庆 彭 琳 郑蔼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华南理工大学已成为立足华南,面向全国,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学校为国家培养了各类学生16万人,被社会誉为“工程师的摇篮”“企业家的摇篮”“拔尖创新人才的摇篮”“华南地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

2月19日,记者专访了华南理工大学主管招生工作的副校长邱学青教授。

■:走进华工校园,就能感受到一股浓烈的文化气息,红楼绿树相映成趣,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没有足够的历史沉淀,是很难有这份韵味的,您能否先介绍一下华工的历史?

邱学青:华南理工大学原名华南工学院,1952年,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高等院校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包括中山大学、岭南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等几所中国著名大学在内的中南5省12所院校的有关系科调整合并而成华南工学院。可以说,华工集中了这12所学校工科专业的精华。

50多年来,华工秉承了这一传统和特色,一直在较高的起点上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早在1960年就成为国家重点大学,近年来先后进入国家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行列,即“211工程”和“985工程”学校。并于1999年、2007年两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成为我省唯一一所两次获本科教学 “优秀”的高校。目前,学校不少学科专业在全国名列前茅,如轻工专业全国排名第一,食品专业排名第三,建筑专业进入前五名,化工、材料等专业位居前十名。

高等工科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很大的推动作用。广东现在处于工业化中期,对工科人才的需求尤其大。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到我校视察时就指出:“现在广东20年发展主要靠工业,华工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应起中流砥柱的骨干作用。”

■:华工对广东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邱学青:华工这么多年的发展得益于广东省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近十几年,资金投入的支持力度加大。作为植根于广东的大学,华工更应该回馈社会。高校对社会的回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科学研究。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及技术开发基地,承担了一大批国家、省市的重点科研任务,形成了多学科、多门类、多专业联合攻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一条龙的科研格局。2008年,学校实到科研经费超过6亿元,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连续15年居全国高校前8位,是全国首批企事业专利试点工作先进单位。EI收录论文数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十三位,SCI收录论文数排名第二十二位。二是人才培养。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名校,除了盛产科技成果,还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如果单纯有科学研究而没有本科教育,那只能算作是研究所。华工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我们曾作过一个调查,广东60%的大中型企业领导和科技骨干是华工毕业生,他们在社会上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推动了广东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创新。华工之所以成为华工,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除了科技研究方面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像TCL的李东生、格力电器的朱江洪、中集集团的麦伯良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就是华工16万校友的代表。

■:当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在征求意见,华工中长期的发展是如何定位的?

邱学青:我们要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谋划新一轮发展,坚持“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活校、文化兴校”,使学术水平快速提升,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和谐校园建设呈现新局面,争取在2020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根本。华工的本科教育有哪些特色呢?

邱学青:华工历任领导都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本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招生,好的生源为学校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好的“原材料”。二是培养,“好材料”还得有好“师傅”,还需好“手艺”,才能出好“产品”,这是三个环节的重中之重。我们要更进一步研究如何对学生因材施教,如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就业,既要有高就业率,还要追求高质量的就业。

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华工坚持“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以及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实行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除本专业外,学生还可以选择双专业、双学位;除必修课外,还有大量的各类选修课程。而在实习、实验阶段,让学生多掌握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与新工艺,同时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提高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再就是社会意识的培养,如开展与环保相关的选修课等。

■:目前,华工除了工科专业,还拥有一大批经济、管理、文史、法律类的专业,这些专业会不会成为学校的“软肋”?

邱学青:现在,华工已是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可以说,除了军事、农业类专业,其他的专业我们差不多都有了。毕业生就业也非常理想,比如旅游专业,香格里拉集团去年就招收旅游专业的学生30名,以充实其管理队伍。工科院校办文科专业也有其特色,如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是多面手,不仅能写能编,电脑剪辑、摄像、排版等都不在话下。

华工的专业与学科设置是与时俱进的。近年来新办的专业可以分为几类:一是根据科技的发展、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设置。广东IT业发展很快,社会对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我们就办这个专业;我们还开办了核电专业与知识产权专业,这也是根据广东核电行业和知识产权局的反馈意见设置的。我们的原则是: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经过充分论证并在师资、办学条件等做好准备后,才会开设。而且一定要保证质量,办出特色。

■:2009年华工的本科招生有哪些新特点呢?

邱学青:2009年我校本科招生主要有两大亮点:一是加强对外交流。我们现在提出坚持“学术立校、开放活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的发展理念。其中,开放就是要加强国际交流,把我们的学生送出去,把外国的学生招进来。今年,将有更多的学院开展交换生活动,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也加强了学校之间的交流。二是首次推出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培养的新举措,在六大学科类专业中招收本硕博连续培养或本硕连续培养的学生。报考材料、化学化工、数学、物理类专业的新生可选择填报本硕博连读班,报考机械、力学类专业的学生可选择填报本硕连读班。

■:这是一种创新的招生方法。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举措呢?

邱学青:我们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一是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众所周知,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因为有高考作为目标,动力很足,但到了大学之后,有些同学目标反而模糊了,压力小了,动力不够。我觉得本硕博连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一定的作用,有助于学生确立长远的目标,引导他们对事业的追求。二是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学生及其家长的需要。本硕博连读有助于学生对高学位的追求,为社会培养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三是充分发挥华工“985”的三个优势:首先是人才优势,华工拥有一批很有实力的导师,如果确定本硕博连读,将有助于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对学生来说,能确定一个导师连读的话,他们可以早日介入该专业方向的学习与研究,一些中长期的课题也可以交由他们来研究,学生和导师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能把课堂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其次是实验室和设备优势,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可以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实验条件。再次是学科优势,华工拥有许多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硕士点和博士点,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在培养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呢?

邱学青:一个好的机制,一定具有动态性,我们建立了灵活的分流机制。而分流,不能简单理解为淘汰,还有交流、互动成分,就是让学生在读期间,既可作学习与研究方向的选择,也可以参与国际交流的项目。这是一种个性化的培养,也是一种因材施教的举措。

■:这部分学生的录取分数会不会比较高?

邱学青:正常的话,分数会高一点。我们鼓励优秀的、有志向的学生报考。这是一种双向的选择,是精英式的培养。它类似于尖子班,但又不同于尖子班。人才培养是一个“金字塔”,中间有分流是正常的,我希望有更多的学生确定目标,不懈努力,向“塔顶”乃至“塔尖”进军,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一种能出“大师”的机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创举。

邱学青:可以这么说!学生本人能对人生做出较清晰的长远规划,有明确的事业导向;导师也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总体设计及精雕细刻,更有可能出精品,成大器。

■:考生通过自主招生还是统一高考录取?

邱学青:主要在高考中录取,也会兼顾保送生和自主招生。有的专业可能还有面试或其他的选拔方式。

■:作为主管招生工作的校长,您希望招收到什么样的人才呢?

邱学青:我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打好基础,培养创新意识,最好有一门以上的特长和爱好。但华工是兼容并包的,会不拘一格选人才。

责任编校郑蔼娴

猜你喜欢
华工人才专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Tracks Across TIME
部分专业介绍
一战华工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专业修脚店
华工:不能忽视的一战英雄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毛遂自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