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的大科学思想对当代科普的启示

2009-03-31 07:23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

王 超

(桂林工学院人文社科系,广西 桂林)

摘 要:当今世界科学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大科学时代。科学已经是由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组成的大科学体系。立足马克思的大科学思想,摒弃传统的、狭隘的科普观念,树立大科学观,实施全面的、大众化的科学普及战略。

关键词:马克思 大科学观 科普战略

“大科学”这个概念出现在D•普赖斯于20世纪60年代所著的《小科学与大科学》的书中。书中指出,现代科学不仅硬件如此璀璨,而且国家用于科学事业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支出,也使科学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巨大规模,面目一新,强大无比,人们不得不用“大科学”这一名词誉之。现代科学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趋势,使许多跨领域的交叉学科以及边缘学科不断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已经表现出大科学特征。

一、马克思视野中的“大科学”

马克思虽未提出“大科学”这一概念,但在马克思那里早已包含这一思想精髓。《共产党宣言》指出:“科学技术在为人类创造巨大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也可能给社会带来负面影响”。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也不否认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马克思曾专门分析过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和“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问题。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沦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手段和工具,资本家以是否有利于剥削剩余价值作为对科技进行取舍的标准,从而盲目、短视和极端功利主义地应用科技,丝毫不考虑科技应用所产生的长远的社会、生态效果。马克思主义坚持唯物辩证的科学技术社会价值观,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度,而对科学技术的支持度又取决于社会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度,科学主义必然导致对科学技术的盲目乐观主义,这不利于科技进步与科学普及。

马克思坚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种系统,来考察从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整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中,把握系统运动和变化的规律并注重运用整体上最优的方法求解问题。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些由于极端功利主义地应用科技所产生问题用传统的科学形式已经无法很好地解决了,于是逐渐出现大科学思想。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和整个人类、整个自然相关的问题,如今天的人类基因排序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人类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到今天显得是那么的突兀和急切地需要解决,于是,人们呼唤规模宏大的科学工程来从整体上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当代“大科学”的含义

当代大科学体系的发展正在使马克思当年的预言变为现实,它是包含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具体分支科学在内的完整的有机的科学体系。人文科学不仅事实上已经成为当代大科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而且在解决实践中各种重大问题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科学”应包含这样几层含义:(1)科学在不断分化中高度综合,各部门和各学科之间不可分割构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它本质上是物质世界从客观到主观,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在科学上的表现。不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是大科学这一统一整体的一个部分和环节。(2)大科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多学科群。诸如,系统科学学科群等。(3)大科学还意味着各学科相互结合渗透和相互交叉性。在许多具体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中,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们成为许多科学创造的生长点。(4)大科学还意味着自然科学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间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和双向互动日渐强烈。(5)大科学还表明,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社会一体化,导致出现了所谓科学技术社会化、社会科学技术化的新现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都相继出现了许多科研、教育、生产紧密结合的综合体,这就是这种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发展的结果。(6)大科学还反映为解决当今复杂问题的整体配合性。当今世界面临的许多全球问题、国际问题以及各国遇到的诸多经济、社会文化问题都异常错综复杂,各种因素和矛盾相互交织。大科学的整体参与性和密切协同性、多学科的结合性正是适应解决这类空前复杂问题的实践需要。

三、大科学时代的科普战略

1.更新科学和科普观念,大科学角度全面的科普战略

马克思主义肯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但马克思主义并不将科学技术简单等同于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近年来,党中央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见科学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也与日俱增。但是科普观念仍然非常滞后,大科学时代自然科学技术日益密切地受到社会因素和社会科学的制约,而且,社会科学知识日益渗透和迁移到自然科学技术内部和社会经济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树立大科学观,摒弃把科学和科普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狭隘观念和做法上,从大科学的高度全面普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大科学,推广自然技术、社会技术、人文技术的大技术。同时,自觉、积极地架起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相互勾通和融合的桥梁,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并进。

2.大众化的科学普及

更新科学、科学普及观念是全民族的大事。实施大众化的、全面的科普战略,也必须有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结合“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我们今天的科普重点,应该放在对全社会进行大科学常识尤其是唯物主义、科学理性、实证思维和思想民主的普及,形成良好的社会状态。崇尚科学,就是要弘扬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弘扬科学精神,就是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发扬求真务实、科学严谨、实事求是和坚持真理、反对谬误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掌握科学知识,就是要加强学习,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应用科学方法,学会科学思维,就是一切要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客观规律,用科学的思想观察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处理问题,用科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崇尚科学,最根本的就是要顺应自然的变化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当前,我们既处于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的时代又处于经济和社会快速转型、各种矛盾共存的时代。据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总之,在科学和技术主宰世界的大科学时代,全民性的科学普及工作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把科普工作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任务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促使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陶柱标.大科学时代呼唤全方位的科普战略[J].改革与战略,2007,(2).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