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克鲁格曼获奖和空间经济学的发端

2009-04-02 05:00王忠文
消费导刊 2009年4期
关键词:克鲁格曼保罗

王忠文

[摘 要]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后颁发给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正确预言,为他在国际经济学界赢得极大声誉。早在他于1991年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时候,很多人就预测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2008年,55岁的保罗·克鲁格曼最终因为对空间经济学和新战略贸易理论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本文对空间经济学的产生渊源及发展脉络做了简要分析介绍。

[关键词]保罗·克鲁格曼 空间经济学 发端发展

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后颁发给美国国际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保罗-克鲁格曼1953年2月出生于纽约,犹太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先后在耶鲁、麻省理工、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开始在普林斯顿大学工作,1991年获克拉克经济学奖。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正确预言,为他在国际经济学界赢得极大声誉。早在他于1991年获得克拉克经济学奖的时候,很多人就预测他获得诺贝尔奖只是时间问题。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理论。2008年,55岁的保罗·克鲁格曼最终因为对空间经济学和新战略贸易理论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3位国际著名经济学家的合作结晶,日本京都大学的藤田昌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和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的安东尼·J·维纳伯尔斯。这本书是许多大学的博士生教材,也被译为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和中文等多种文字,在美国具有很高声誉。2003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又出版了《经济地理与公共政策》,使空间经济学的形成更加系统化。空间经济学是一门集区域科学、城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经济地理学、经济史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和交叉的学科,也是在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学科的总称。它研究的是空间经济现象及其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空间经济学的领军人物是保罗·克鲁格曼和他的国际同行。

以保罗·克鲁格曼为首的国际经济学家创建的空间经济学是在生产区位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空间经济学基础的生产区位理论首先是德国的古典区位经济学。德国经济学家运用地租学说和比较成本学说,创立了古典区位理论。其中首先创立的又是冯·屠能(VonThünen)的农业区位论。

19世纪初,当英法等国已走上工业化道路的时候,德国还是一个封建割据的农业国。英国工业化以后,农产品价格上涨,一些目光敏捷的德国农场主于是尽量多买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德国农业开始向大型化商品化过渡。为了研究德国农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问题,冯·屠能潜心经营研究农庄十载,于1826年撰写了巨著《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冯·屠能设想了一个孤立国,其中心是一个大城市,是孤立国制造品的唯一供给者,城市的食品则完全由四周的农业土地供给。孤立国内各地自然条件和运输条件相同,农业生产的利润V=P-(C+T),其中P为农产品价格,C为成本,T为运费。冯·屠能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函数得出这样的结论:为了利润最大化目标,农场生产的品种选择与经营方式的首要决定因素是距离,即生产场地与市场的距离。农场种植作物的选择及农业经营规模,主要不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与特定农场(或地块)与中心城市(农产品消费市场)的距离远近相关。增加投入必须使价格与边际成本之差能够偿付追加的成本与运费。当生产成本一定时,离中心城市越近,追加的运费越低,边际产量需要偿付越少,生产规模扩大的可能性就越大。

冯·屠能研究的是农业区位问题,他的理论离不开对土地利用和地租的研究。冯·屠能认为地租与距离是负相关的,伴随中心城市向外围延伸,可耕地与市场的距离不断增大,可耕地的地租应该是趋向下降的,这样就可以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同心圆环,半径距离小的环上土地昂贵,宜种植运输成本大或单位面积产值高的作物;而半径距离大的环上则种植土地密集型或运输成本大的作物。他设计了孤立国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这六层农作物圈层结构依次为: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主要生产鲜菜、牛奶;第二圈层为林业圈,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层为轮作物圈,主要生产谷物;第四圈层为谷草农作物圈,主要生产谷物、畜产品,以谷物为重点;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主要生产谷物、牧产品,以畜牧为重点;第六圈层是荒野,这就是著名的圈层布局论。这反映了当时德国经济学家们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基本观点:农业经营方式应该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集约化程度越高越好。冯·屠能的理论使人耳目一新。在农业布局和经营方式上,并不是哪个地方适合种什么就种什么,与距离有关的地租、运费倒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克鲁格曼在《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经济地理学的五大传统,他将冯·屠能的思想列为第五个传统即重视“地租和土地利用”,其他四大传统是:德国几何学、社会物理学、积累因果夫系、当地外部经济。

对空间经济学影响较大的德国古典区位理论则是其后的劳恩哈特(W.Launhardt)和韦伯(A.Weber)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已经完成第一次产业革命,并酝酿准备第二次产业革命,产业的大发展使得产业迁徙和工业布局成为重要问题。劳恩哈特利用几何学和微积分,将网络结点分析方法应用于工厂的布局,在德国《工程师协会期刊》上发表确“定工商业的合理区位”(1882)一文,首先提出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他构造了一个区位三角形,寻找使“里程运费在生产的区位中必须保持平衡”的最小值点,即区位三角形的极点。他的这种寻求最优化的“极点原理”方法被乔治·皮克(George Pick)给出规范的数学证明。乔治·皮克后来为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写了一个“数学附录”,总结出一些对理解区位问题来说很必要的普通数学公式,其中就提到劳恩哈特的开创性工作。以后的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劳恩哈特的分析远比后来韦伯在《工业区位论》中的分析高超,主要就是指劳恩哈特的数学分析方法。作为一名建筑工程师,劳恩哈特还把网络规划应用于公路、铁路运输最优化问题和工厂成本最小化定位问题。而他在1885年发表的《经济学的数学基础》一文,奠定了他在经济分析史上的显著地位。他研究运输对生产和消费的影响而建立了“劳恩哈特漏斗”,为解决异质双头垄断问题而建立了后来被称之为的“劳恩哈特-霍特林”解法。先于霍特林44年,劳恩哈特就研究了如下问题:两个位于街道不同地点的竞争供货商,在假定对方销售价已定的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盈利最大。他还对位于同一地点的不同商品的销售商进行了类似的分析,表明他们的环形市场区域是如何由运输费用决定的。有人认为,在19世纪的最后30年里,劳恩哈特最重要也是最有意义的贡献就在对运输和区位经济学的分析方面,这一贡献直至20世纪30年代都没有被人超过。

为中国读者更为熟悉的一位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者则是阿尔弗雷德·韦伯。韦伯之所以为我国学者熟悉是因为其1909年的名著《工业区位论》,1997年由商务印书馆译成中文并出版发行。在这部名著中,韦伯系统地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一般的区位理论。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工业是如何布局于各个区域的,主要受区域性因素影响;在工业区域内厂商为什么集中于此地而非彼处,则受集聚因素影响。工业区位集中在某个地方是集聚力和分散力相互作用直至均衡的结果。集聚力受技术发展、劳动力组织变化、市场化因素及经济环境因素影响,分散力则可归结为伴随工业集聚而带来的地租增长的影响。韦伯设计了一个集聚函数,精确地表达大工业单元对小工业单元的吸引程度。韦伯还将生产原料分为地方原料和广布原料,前者只产生于某一特定地点,而后者则是到处都容易得到的。不论是广布原料还是地方原料都有可能是“纯原料”或“失重原料”,纯原料是指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全转移于产品之中的原料,失重原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必然损失部分重量的原料。韦伯的这一定义对今天人们在国际贸易中常见到的“冰山成本”的定义仍然具有借鉴意义。韦伯定义需要运输的地方原料与产品重量之比为“原料指数”,而运输单位产品的总重量称为“区位重”,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运输价格。韦伯还考虑了生产成本中的劳动费用,它和运输费用同样是影响厂商定位的重要因素。韦伯认为衡量工厂规模的最优标准有两个,一个是单位产品的成本最低,一个是企业总利润最大。在考虑区位的情况下,用这两个标准确定的最优规模是不一致的,可见区位对最优规模决策起重要作用。韦伯用聚集经济来描述企业外部经济,指出聚集能否产生效益既取决于企业种类与结构,也取决于聚集的规模。《工业区位论》对以后的区位理论、经济地理的研究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区位理论的重要性,国际经济学家奥林曾大胆认为“国际贸易上除了国际区位理论外没有别的什么了”。

应该使我们有清醒认识的是,韦伯在分析厂商的定位决策理论时继承和扩展了劳恩哈特的方法,但韦伯本人在《工业区位论》中只字未提劳恩哈特。有经济学家认为,韦伯的这本书确立了他继冯·屠能之后在区位理论方面的领先地位,尽管他的理论模型被劳恩哈特首先发表。他还将劳恩哈特著名的区位三角形概念一般化为区位多边形。劳恩哈特之所以没有韦伯那样大的名气,因为他的著作全部用德文写成,甚至没有被译成英文。他是德国汉诺威高等技术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第一身份是建筑工程师和道路铁路和桥梁学教授,而不是经济学教授。他的工作在120年前就显示出一个注意经济问题且很懂数学的工程专家可以在经济学上有所贡献。他在微观经济学、运输经济学以及经济数学分析方法上均有建树,可惜载有他的文章的出版物已很难找到,其出色的独创性的工作及其重要性至今没有得到经济学界应有的承认。我们在探讨空间经济学发展历程的时候,决不应该忘记那些曾经做出重要贡献但或被埋没的无名学者,是他们的原创性工作为学术的成长和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克鲁格曼保罗
简约而不简单的画像——保罗·迪昂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纪念与致敬 CP3 XI 克里斯·保罗 CHRIS PAUL
The Impact of RMB R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ign Trade
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之父
参考译文
克鲁格曼,“太爱放炮”的诺奖得主
克鲁格曼 不是敌人,也不是朋友
“中国式论道”吓坏克鲁格曼
诺奖得主称 美国或重演日本式经济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