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内部控制分析

2009-04-03 04:19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2期
关键词: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契约

郝 淼

摘要:内部控制所起的作用通常包括经营效果,财务报告可靠,法令遵循。但如果从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分析。内部控制所具有的特定功能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弥补契约的不完备性和降低代理成本。

关键词:内部控制;规模经济;契约;交易成本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2-0009-02

1内部控制的涵义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保证实现经营管理目标,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组织内部经营活动而建立的各职能部门之间对业务活动进行组织、制约、考核和调节的方法、程序和措施,用以明确单位内部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控制系统的总称。

内部控制制度的重点是设计合理有效的组织机构和职务分工,实施岗位责任分明的标准化业务处理程序。按其作用范围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内部会计控制。其范围直接涉及会计事项各方面的业务,主要是指财会部门为了防止侵吞财物和其他违法行为的发生,以及保护企业财产安全所制定的各种会计处理程序和控制措施。

(2)内部管理控制。其范围涉及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的各部门、各层次、各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确保企业经营目标和有关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2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企业内部控制

2.1从规模经济效应分析企业内部控制

在经济学上,要素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关系用生产函数来表示,即:P=f(L,K,T)。其中:P指产出,付旨支配这些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技术函数,L、K和T分别指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规模经济是一种技术现象,是描述企业经营中投入产出关系的概念。其基本涵义是指,在其他条件(如技术、价格、利率、税收等)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投入的增加(即资产规模扩大),产出(即收益)以高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增加。

规模经济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成本降低,即在经营规模扩大过程中,采购成本、生产成本、管理成本、财务成本(主要是利息)、销售成本等并不与经营规模同比例上升,从而产品成本降低、利润增加。单个法人企业由于自身组织形式的限制而无法等额地得到资本、劳动力和土地,其融资结构的动态优化也往往受到限制。所以,企业组织自发地形成了制度安排的诱致性创新需求。企业集团这种制度创新必定比单个法人企业更能获得全部的规模经济优势。

规模经济的形成隐含了几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对应,所增加的资本能够被合理运用,规模经济的总产出的分配规则已被外生地规定等等:而在实现中,这些前提条件并不是自发形成的。所以企业集团内部控制要尽可能完善,积极解决上述问题,以便促使成员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如任命和解雇经理人员、决定经理人员报酬、决定重大投资和拍卖等。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的是特定控制权或合同控制权,它是指通过契约授予经理人员的经营权,包括日常的生产、销售、雇佣等权利。只有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达到最大可能的对应,使得母公司投入子公司的资本不至于被不合理运作,企业集团总产出的分配规则不至于影响规模经济效应的产生。因此,内部控制应该保证效率和效果以及与激励相容。

2.2从风险规避机制分析企业集团内部控制

每个企业都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风险来自未来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包括技术上的风险、经营管理上的风险等等。我们这里假定企业组织都是厌恶风险的,所以自身有规避风险的内在需求。如果有能够规避风险的机制被创新,企业组织就可以增加预期收益,或者使得风险的结果对应于所获取的收益更为稳定。企业组织通过业务活动的一体化和多元化产生新的机制——集团组织,使得风险的规避成为一种可能,并能取得稳定风险的结果。在这种风险规避机制的运行过程中,内部控制发挥了协调和预警的作用:

(1)协调作用。

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协调应创建一种利益协调与组织机构协调相结合的动力机制。企业集团的利益协调实质上是一种产出分配规则和激励机制,它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利益协调,这里的职工包括经营者与生产工人;二是成员企业之间的利益协调及运用组织权威来完成靠市场机制很难完成的中间产品转移定价和分配协调。

(2)预警作用。

对于内部风险的控制,可以与组织协调中的信息控制同步进行,在分析信息流的速度、流量、质量等不同方面存在的变异性时,对某些风险可以提前预警。如财务风险,可通过分析企业融资结构的合理性、弹性及现金流的合理性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潜在破产风险,并采取措施优化融资结构,防患于未然。

来自集团组织外部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对所有市场参与主体都产生影响的外部性风险,如自然灾害、政局变动等等:这类风险的发生几乎无任何先兆,即便有,对企业而言,收集信息的成本也是相当高昂的。非系统风险是对特定参与主体施加影响的外部性风险,如企业产品的顾客需求发生改变、竞争激烈导致市场丧失等等。这种信息流进入企业组织后,企业集团内部控制的预警机制将对其进行辨识、分析和提出应对措施,然后将信息反馈给决策层和执行层。

对风险的辨识、分析和应对,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也是有效内部控制应该达到的预期目标。

2.3从市场交易成本的节约分析企业内部控制

科斯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市场交易成本。他进一步指出,企业家考虑到能以低于其所取代的市场机制的价格取得生产要素这一事实,必然会以较低的成本来完成其职责,该“职责”即为内部控制。后藤将科斯的这一理论进一步推进,用以解释企业集团形成的依据。后藤认为,企业进行交易活动时,若形成企业集团这样的一个组织能够节约交易的成本时,便会形成这种新的组织。在集团组织内部化过程中,企业集团内部控制对市场交易成本节约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由于企业集团特有的制度安排,将为集团内成员创造一个相对确定的世界,原本由市场来连接生产组织和消费组织的市场机制将部分地由集团组织来执行。这种部分替代的关系,使谈判和决策成本、实施政策成本的节约成为可能。在一个相对确定的组织内,内部控制可以在签约时预测到更多的可能出现的状态,对每一种状态的描述比较容易,事后信息不对称的情形较少,可以依据集团组织的权威来执行决策,执行成本也可能较低等等,这就要求内部控制应具有信息控制的功能和相应的权力说明。内部控制的权力来自企业所有权和财产所有权,两者在集团组织内得到了统一,并赋予集团内部控制与单个法人企业内部控制不同的“权力”。

3企业内部控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基于上述的分析,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制度的安排,或者说是企业管理制度安排的组成部分,具有其特定的功

能,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补充不完备契约和降低代理成本。

3.1降低代理成本

Jensen and Meckling(1976)将代理关系定义为“一种契约,在这种契约下,一个人或更多的人(委托人)聘用另一个人(即代理人)代表他们来履行某些服务,包括把若干决策权托付给代理人”。在代理理论中,企业被看作是一系列“契约的联结”,其中,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委托代理是最典型的一个契约。因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经济理性人,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因而代理人不会总以委托人的最大利益而行动。由于分工和高昂的监督成本,股东(或债权人)无法观察到经理人员的具体行动。因此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管理当局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发生偷懒、不当消费等行为,以牺牲委托人的利益为代价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即产生代理成本。除了管理当局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外,管理当局与其下属高级管理人员之间,高级管理人员与低阶层管理人员、员工之间也存在委托代理关系,存在代理成本。为了防止下级管理人员和工人的偷懒、盗窃、欺骗和其他导致生产经营无效率的行为,行为委托人的管理当局需要建立相关的内部控制体系,使各部门、岗位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当然,这也是管理当局与股东自我约束契约的必然延伸。

3.2弥补契约的不完备性

传统意义上的内部控制的界限仅限于组织的内部,即内部控制的空间界限限定在组织的边界。但是,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常常超越组织的边界,外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即原来由企业内部完成的部分流程,现在越来越多地由供应商来完成,这些供应商也几乎专长于所有的管理(包括会计的服务),内部控制的空间范围也要延伸到商事契约。内部控制职责不是十分狭隘的,而是囊括了企业所有外部契约和内部契约。对外部契约的控制使得企业外部的契约关系主体认识到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全方位的,是认真而负责的,因此能够促成长期稳定的契约关系的形成,使企业契约耦合得更加紧密。

3.3降低交易成本

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大小与企业内部控制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实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的,使企业内部协作产生的效益高于将其市场化的效益;相反,不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则可能引发员工“偷懒”、“搭便车”现象的加剧,使内部交易成本高于市场化的交易成本,从而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近于“控制真空”的郑州亚细亚几年之内就从明星企业沦落为亏损大户,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的主要功能就是为降低内部交易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企业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内部控制实施本身也需要成本。

猜你喜欢
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契约
一纸契约保权益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交易成本对西藏青稞种植农户纵向协作选择行为的影响
试论工程采购合同谈判中的交易成本
浅谈国际贸易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城市规模经济文献综述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