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杜甫诗明古代诗歌中的知人论世

2009-04-03 04:19
关键词:王朝杜甫时期

朱 宏

(泗阳县致远中学 江苏 泗阳 223700)お

“知人论世”是把握诗人情感思想的一把钥匙,它要求鉴赏者一方面要了解古代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写作时的状态和情况,另一方面还要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进程和时代背景。鉴赏者要在熟悉生活的基础上,认真地研究鉴赏对象,对诗人的其他作品或有关资料也要有所了解,对诗人不同时期的诗作要有基本的比较意识,通过知人论世就可以更好地理解诗人和诗人作品中的情感与思想。

现在以杜甫诗为例,略谈“知人论世”在古代诗歌赏析中的运用。

论世第一

任何作品都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并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的。因此,我们要准确鉴赏一首诗歌,就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去分析。

(一)朝代的兴衰:杜甫生活的时期正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杜甫的诗歌里真实的反映了这段历史,他的以“三吏”“三别”为代表的一大批诗作成就了杜甫诗歌“诗史”的美名。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国”指的是国家还是国都,只要了解安史之乱史实——叛军只是占领了国都长安,唐王朝并未灭亡,所以不是国家破亡,联系下文“山河在”“草木深”,就可以确定“国”指的是国都,表达对叛军占领国都的愤恨和对国家衰落的悲伤之情。

唐王朝的历史进程,特别是“安史之乱”在杜甫诗中更是常见的背景。如《江南逢李龟年》一句中“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落花时节”,了解那段背景材料,就能让我们准确解读“落花时节”的寓意:诗人是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交代了具体的时令,并且古人对于晚春往往具有惜春、伤春情怀,所以晚春的落花正是象征二人漂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盛而衰的社会现状,表达了诗人深重的故国之思、家国之痛。

(二)地理方位:唐王朝疆域广大,经济繁盛。杜甫一生颠簸流浪,足迹遍布唐王朝大半个河山。在诗作中地域地名对诗人行踪就有了指引作用。

例如名句“便下襄阳向洛阳,即从巴峡穿巫峡”,由襄阳向洛阳,从巴峡穿过巫峡,正是诗人从西部的成都飞速回转东部洛阳的进程,表达了诗人闻听失地收复时的无比喜悦之情。而“门泊东吴万里船”一句中的东吴对于成都距离之遥远,江船逆流而上,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少了“东吴”二字本诗将少很多韵味。

(三)科举制度:唐王朝科举制度成形成熟,但是科举不是唯一的进身之阶。在科举取士之外还可以有其他途径,科举是正途,其他途径也并非歧途。所以杜甫在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考不上进士,便浩然归去。《望岳》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六年间。当时他考试不中,到山东游逛,远望泰山,抒写心中感受,显示了这位青年诗人的胸怀和自信。

(四)门阀制度:门阀制度在唐朝是有改观,但是势力仍不可小觑,高门贵族仍有种种特权,常常借传统势力身居高位。例如《江南逢李龟年》中“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两句诗,看似平易,但是细究却别开生面。“岐王”,当是王公,没什么难解。“崔九”就难理解了。按上下文推测当是“贵族”,是不是呢?据记载,当时中原的高门大户清河崔氏为首,是天下第一大族,其他大族包括博陵崔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以及荥阳郑氏,时称“五姓七族”。当中又以崔、卢、李、郑四姓最为重要,所以“崔九”当是高门贵族的代表。这两句写两人在和平时期经常出入高门贵族之处的欢乐生活。

(五)宗教影响:唐王朝是一个空前的朝代,原有的宗教中有了新的元素,在宗教上儒道佛并举,伊斯兰教亦渐进。在杜甫诗中大多体现的是儒家的教义,但是杜甫求仙访道吸收了道家道教中的许多营养,使自己的诗增添了不少斑斓浪漫的色彩。如《望岳》一诗,表达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家政治抱负;《壮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诗句中又有极强的豪迈浪漫之情,就有了道家思想的痕迹。

(六)生活习俗:诗人流浪大半个唐朝河山,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诗人笔下留有痕迹。如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颠沛至古漉州,在《彭衙行》中写下了“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的诗句。诗中反映的招魂剪纸至今仍流传在富县、延伸陕北、甘东一带,其普遍形式有抓鸡娃娃、送病娃娃等。通过这一习俗表达自己渴盼安定生活的想法。又如他在《客至》一诗中写了待客的礼节礼仪,表达自己久居偏僻贫穷之地时对稀客拜访的兴奋和喜悦。

(七)家庭背景:其祖父杜审言为武则天时著名诗人,远祖为西晋大将杜预,杜预为西晋名将,且是著名史家。祖辈的荣耀和中产阶级的出身,曾极大地鼓舞了杜甫的政治抱负和政治热情,使其早年抱定“奉儒守官,未坠素业”的理想,积极求政。即使科举一途未能通过,他在长安却不曾放弃,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经常出入高门,希望由他人荐举而入仕。如:韦济任尚书左丞前后,杜甫曾赠过他两首诗(《赠韦左丞丈济》《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希望得到他的提拔。正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肃宗在灵武即位,他立即前往谋得一个有职无权的言官——左拾遗。一朝为官便心系政局,为国事操劳,哪怕获罪。如:《别房太尉墓》一诗中房琯不常用一般的人,所以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本诗除了对亡友的深沉哀痛,还使人感到:这不单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诗人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西南飘泊时期,好友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前往投奔,希望重用。如:《蜀相》一诗就有自比之意。一生中对仕途的曲折追求在杜甫诗中时隐时现,这与其家世背景是多少有联系的。

知人第二

诗人不同时期不同遭遇下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可以从大的层面上把握诗人在一定时期的创作主题。杜甫一生可分为两大分际四个时期,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前后两大期:①漫游时期;②长安时期;③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④漂泊西南时期。①②为前期,表达的主题主要是积极向上,努力争取功名,渴盼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同时由于自己入仕无门,对官场能够冷眼旁观,发现官场的黑暗,以及唐王朝在鼎盛时期的隐忧。这一时期的名作《望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等就表达了这些一主题。③④为后期,主要表达的是对叛军的愤恨、对国土沦陷的悲愁、对人民流离失所的同情、对朝廷光复失地和国家统一的渴盼,也表达了自身的穷苦和潦倒。《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总的来说,知其人论其世,既能从论世入手宏观把握时代脉搏,又能从诗人生平内心探微,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能很好地解决古诗鉴赏中对诗人创作意图的把握,能更好地加强对诗歌主旨的判断。

猜你喜欢
王朝杜甫时期
方斗山隧道拱顶FLAC沉降模拟及修正
登高
Summer Is Coming
世界上收入最高的五名足球运动员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
绝句
投鞭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