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过后的温情回访

2009-04-07 03:24赵代君
新闻前哨 2009年3期
关键词:系列报道晚报汶川

赵代君

牛年春节过后,武汉晚报用11个整版的篇幅,加一版头条消息配言论,强势推出6位记者到四川地震灾区与灾区群众一同过年的特别报道——《春到汶川》,成为春节过后新闻淡季时的一大亮点和卖点。系列报道一经推出,立刻激起广大读者的强烈反响,一千多条短信和800多个电话,称赞《春到汶川》专题报道,稿件精彩、极富人情味,图片真实、细腻、感人,记者到灾区过年的报道,组织策划精到,统筹包装精心,是牛年春节后献给读者的丰盛大餐。新浪、搜狐、中华等国内门户网站也大量转载了《春到汶川》的内容。

整个系列活动贯穿于苦与乐、情与泪。苦中有乐,乐中含苦;因情感而落泪。因流泪而动情。记者与灾区群众过大年报道,向人们演绎着记者的责任与感动。

一、“与灾区群众一同过年”。过出真情一片片

1主动出击,武汉晚报6名记者在灾区过年。

2008年“5·12"四川地震时,武汉晚报先后派出3批14位记者,对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到农历牛年春节,汶川大地震过去整整8个月时间。春节,作为中国人民共同的最隆重的节日,地震灾区的受灾群众如何过年?他们的吃穿住,他们的苦与乐。牵挂着全国人民的心。一月中旬,正当大家在准备过年的时候,武汉晚报的25名记者向编委会提出到汶川灾区与受灾群众一同过年的请求,报社编委会经过研究,批准了其中6名记者前往汶川与灾民一同过年。

随后。编委会召开数次会议,研究6名记者到灾区后的行动方案,制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定下了《春到汶川》的总体展开方案。要求6名记者深入到地震重灾区19个县市的村村寨寨。从农历腊月二十七开始,6名记者按照预定计划。分头翻山越岭,深入到汶川、都江堰、绵竹、北川、平武、江油、青川等地,与灾区群众同吃、同住、同欢乐,详细了解灾区群众的生活、生产,认真品味灾区的民俗和年味,仔细倾听灾区生长的声音。

2周密策划。把武汉人民的牵挂和温暖带到灾区。

要想取得一场战役的全胜。周密而细致的作战方案是必不可少的,而参战记者按照事先的方案去组织实施,是武汉晚报多次打大仗的一贯做法。这次采访,总编辑高度重视,多次主持由分管副总编辑、相关部门主任参加的策划会议,对每一个记者的行动路线、采访的重点人和事都做了精心安排。春节期间,分管副总编每天与前方记者联系,了解情况。执行主任坐镇家中。不断地给前线负责人发短信和邮件,了解采写动态与走向,确定发稿方向。前后方互动,灵活机动的应变,完善和丰富了事前的采访方案。正月初五,执行主任对发稿的大体计划与版面轮廓已经成竹在胸。正月初六一上班,九点不到,六个版的发稿计划就提交入库。总编辑、出版部及相关负责人一目了然。周密细致的策划,前后方互动与呼应,出版部的精致包装,保证了此次战役报道的顺利推进。

3建立互动平台,争取读者参与的广泛性。

与以往派出记者不同的是,这一次派记者到外地采访,不是采访突发事件,而是在全面策划好了主题后,记者才出发前往目的地。1月17日,武汉晚报专门为此刊发了消息,详尽告诉广大读者去地震灾区与受灾群众过年的6名记者所要到达的具体位置,并且将记者的手机及QQ号码公布于众,借此广泛征集武汉的读者需要记者帮助实现的心愿。这个互动平台建立虽然只有短短2天时间,但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记者的手机、QQ和本报热线共收到来自全市读者的信息1800多条,有的请记者采访抗震英雄、有的请记者去看望他们所牵挂的灾民、有的学生连夜绘画展望灾区的明天、有的带钱去给受灾群众过年,还有要捎带衣服去灾区,温暖受灾群众,最感人的是,有家医院拿出现金3000元。给灾区的儿童买糖,让孩子们在甜蜜中度过牛年春节。这些读者中,有中小学生、解放军官兵、机关干部、职员、企业家和普通市民等。1800多条互动信息,条条都带着温暖,这实际上为本报记者的出行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结束灾区之行,武汉晚报在正月初八给读者一个完美的交代:《不负读者重托,心意一一带到——武汉人给四川灾区群众拜年。千元相机送到灾区40份贺卡送给伤员》。

4不断修改作战方案,争取重访灾区报道的有效性。

一次大的战役,完备的作战方案必不可少。1月21日,6名记者背起行囊飞赴汶川灾区,开始了长达9天的行程。其实这个时候,处在大本营的分管副总编辑、执行主任并没有闲着,他们每日都与前方的记者联络和沟通,掌握采访记者的工作进程。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在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有的被中央媒体请去过年了,有的到全国各地去作客,所以,很多计划中要采访的人物,因种种原因无法采访到。但这丝毫不影响整个作战方案。后方指挥人员根据前方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了实施计划。《总书记喝过的羌寨酒如今成为畅销货》等10篇报道,都是后来调整方案加进去的内容。特别是《上一代都是地震半边户,下一代均为在外打工族,北川一重组家庭两代人同日结婚》这一报道,更是后方责任部门主任策划部署,前方记者修订采访计划的结果。重建家园从重建家庭开始。关注重组家庭,损失惨重的北川,注定举世瞩目。

事实证明。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策划方案。让前方记者的采访活动更具有效性。

二、剖析:抓住看点。瞄准卖点,带动亮点

新闻如同商品,产品外型没有特性,就不会有看点;产品推广没有策划,就不会有卖点;产品内质没有底蕴,就不会有亮点。假如没有看点、卖点和亮点,新闻产品也很难得到公众认同。如何才能实现看点、卖点和亮点的有效统一?《春到汶川》系列报道的成功策划告诉我们:只要树立责任感和事业心,眼睛向下,心系百姓,关注百姓。就能够“抓住看点,瞄准卖点,带动亮点”。具体到记者灾区过年报道而言,就是:用故事营造看点,用情感打造亮点,用人物烘托卖点。

1用故事营造看点。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和谐家庭、亲人团聚是广大民众的一个重要精神诉求。为此众多媒体寻子、寻父、寻母等报道倍受关注。武汉晚报在地震后的第一个春节,主动亮出主题,派记者前往灾区采访,强化重大事件的追访意识,寻找重大事件中的人和事。端出一组特殊的链接报道,构筑了武汉晚报大力推出系列报道的“看点”。

从武汉晚报推出的系列报道中,受众可以读到许多让人欣慰和感动的故事。如《总书记喝过的羌寨酒如今成为畅销货》、《抗震小英雄不拿名气赚钱》和《喂奶女警察——我只是尽到了一个母亲的职责》、《40份贺卡送给伤员》、《本报记者吃上总理亲手做的回锅肉》、《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大年初二灾区慰问受灾群众》,一

串串过年背后的故事,显得那么紧凑,那么感人。值得欣慰的是,经过媒体系列报道后,让牵挂和担心地震灾区人民生活的读者。在春节这个特殊日子里,放宽了心。这组来自一线的报道,实际上也是通过记者的现场采访,给广大读者报了一个平安。人们关注的很多人和事,在《春到汶川》中都找到了答案。这就是我们所追求和营造的看点。

2用情感打造亮点。

情感是人类内心深处共通的东西。在情感面前,可以不分年龄、性别、职业、地位、地域、种族等。“以情动人”永远是大众传媒的重要利器,也是体现人性关怀、人文关怀的重要手段。

“5·12”汶川大地震虽然远去了。但大的灾难留给全国人民的痛一时还无法消除。所以全国各地的媒体都在关注灾区人民的冷暖。

武汉晚报记者与灾区群众一同过年的行动。也可称作为情感之旅。接受记者采访时,受灾的群众赵林说:“我们真不敢相信,千里之外的记者放弃自家的团圆、欢乐和休息,跑到灾区与我们一同过年,好难得,好感人的。”平武县县长周涛,一听说武汉的记者到灾区过年,立即打来电话说,县政府招待所已经安排好了记者在灾区的生活起居,连车辆都派好了,随时供记者调遣。县长的话让记者感动,但记者到灾区过年不是去作客的,也决不会给灾区增添半点麻烦,既然是来与灾区群众一同过年的,怎么能住在招待所。让当地政府派车出行呢?6名记者在地震灾区19个县走村串户,住板房、睡农家、爬雪山、过险道,与受灾群众同吃、同住、同欢乐,这是他们的神圣职责,是报社赋予他们的任务。

要感动更要行动,情感会在行动中升华。正是一步步路、一段段“情”,成就了报道的一个个“亮点”。

3用人物烘托卖点。

大地震毁坏了百万同胞的美好家园,大灾难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这是天灾强加给我们的痛苦。我们在忍受痛苦的时候,把眼泪一擦,打起精神,奋力抗击灾害。在抗灾和重建的日日夜夜里,涌现出了邱光华、武文斌、经大中、李跃进、蒋晓娟、郎铮、林浩、蒋敏等无数个英雄人物,他们是抗震救灾的模范,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杰出代表。还有那些在灾难中顽强活下来的伤员,可以说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让人忘记。他们生活得怎么样,他们怎么过年。这些都是需要记者去面见、去追踪的,所以,整个《春到汶川》系列报道,人物报道占了六成以上。

把抗震英雄、受伤人员、受灾家庭的追踪。贯穿到灾区过年采访的始末,无疑烘托了整个报道的“卖点”。

三、思考:记者的责任与感动

一个重大事件过后,新闻还在发生。新闻事件的进展,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都值得记者去关注与追访。《春到汶川》报道,虽然记者全是自发地请战。但行动却是有组织的,也是紧张有序的,策划与执行是有力的。春节之前,许多新闻单位都派出记者到了四川灾区。而武汉晚报春节七天长假一过,上班前两天就推出了11个版(9个版的文字,2个版的影像日记)的集束报道,拔得头筹,选取的是春节这个节点,关注的是普通人的命运,体现的是记者和媒体的责任心与职业精神。

1做新闻必须以责任为基石。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新闻媒介是这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子系统非常重要的使命就是充当社会瞭望哨,保障整个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这个系统运行中,责任是大众传播的基石。正如一位将军所说,武汉晚报在牛年春节派出记者与灾区群众一同过年。全面而系统地反映灾区群众的喜与乐,让读者从中听到灾区生长的声音,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承担这个责任的报社和记者受到了读者的尊重和爱戴。

温家宝总理曾指出:“新闻工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责任感”。对于新闻媒体而言。责任是公信力的源泉。大众传播必须以责任为基石,一是大众媒体自身要有责任感。二是大众媒体传播的主体内容也应该反映和引导社会民众树立责任感。

写新闻就是写历史。新闻是写给时人看的。历史是写给后人看的。时人不能欺骗,后人更不能欺骗。因此,新闻人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真实地报道新闻。只有这样,我们的报纸才能做到“说话有人听,听了信”。这是武汉晚报“为百姓谋利益”办报宗旨的最好体现。

2做新闻要追求源于纵深的感动。

《春到汶川》展现的不是悲情,而是力量:描写的不是苍凉,而是希望。

对于武汉晚报《春到汶川》系列报道而言,许多报道不敢说做得有多么深刻。但记者却一直在努力追求深入。深入本身就是力量。特别是事件报道,更要追求深入。如何才能深入?深入需要专心。深入追求细节,深入方可贴近。只有潜心思考,专心解读,把工作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中,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种深入才能迸发出非凡的力量,感动人,感染人,感化人。

深入之所以能产生力量。是因为深入能够寻找到人性共通的地方。同情、怜悯、真情、真诚、友谊、感动、感激……这些都是共通的人性。一旦报道能够深入到这些人性共通的地方,人生的高度、人性的光辉便可以得到彰显。

《春到汶川》系列报道,之所以受到关注和好评,关键在于它挖掘到了记者内心深处的感动。我们的报道要感动读者,必先感动自己。“我们洒下爱,也得到了很多爱。是全社会的关注和很多陌生人的帮助让我们的‘与灾区群众一同过年路更加好走。”这是《春到汶川》专题报道的几名参与者共同的心声。记者谢东星在记者手记《从此四川是故乡》中写道:四川在哪里?四川不再是青城山、峨嵋山:四川不再是九寨沟、都江堰。汶川地震,让四川成了今生不变的一份牵挂。这份牵挂,不隔山,不隔水,就在身边。

四川,就在心里。那里的人,你今生难以忘怀:那里的事,你今生一直惦记……

记者与灾区群众一同过年活动的白始至终,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温暖灾民的宿愿,让受灾群众真切体会到全国人民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是展示记者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勇气和源于内心深处的感动。没有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没有源于内心深处的感动,记者不可能在春节主动要求到灾区,也不可能有后来那些感人至探的文字。因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四川距离我们再远,灾民和我们是一家人。万家团圆才是真正的团圆,此情温暖人间,这种温暖将长留在读者心间。

猜你喜欢
系列报道晚报汶川
云上远眺新汶川
第三届“三晋新农人”风采展示系列报道 蜂为媒:追蜂逐蜜 向健康出发
立足“本地化”做好晚报新闻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