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

2009-04-07 03:24刘茂华
新闻前哨 2009年3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危机公众

刘茂华

摘要在信息时代,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信息传播有误,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非理性情绪与行为。因而,研究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对于引导舆论、稳定民心,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媒体危机报道定位

因各种复杂的原因交杂在一起,我国当前的失业、治安、贫富分化等重大社会问题由来已久,一些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导致群体性事件爆发。我国也处于一个灾害频发的区域,地震、洪水、传染性疾病等灾害、疫情时有发生。在信息时代,这些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如果信息传播有误,很容易引发群体性的非理性情绪与行为。因而。研究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对于引导舆论、稳定民心,从而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舆论的引导者

2003年的“非典”事件对于中国舆论界来说教训深刻,许多学者从公众知情权、政府信息透明度等方面作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中肯且说服力强:在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和主流新闻媒体及时公开信息,切实保障公众知情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进一步从媒体的角色定位角度来看问题,研究还可以继续。

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2002年11月,非典首先在广东省部分地区悄悄流行,在2003年2月局势已经相当严重,社会引起了强烈的恐慌。诱发了各种抢购风潮,谣言四起。这个时候,广东的四家主流新闻媒体开始对非典作报道,但报道量少,全是正面报道,无法起到平息公众恐慌心绪的作用。与广东遥相对应的北京新闻媒体,对非典事件要么采取沉默,要么完全采取正面报道的方式,在舆论导向上也成效不大。国务院自2003年4月21日每天公布全国疫情,全国各级各类的新闻媒体开始集中报道非典疫情。比如各大报纸都将非典报道放在显要版面,这个期间,《人民日报》共有15条头版头条是关于非典的报道,其中还有一天安排6个整版的报道;《解放日报》对于非典的报道,头版头条有18篇,头版非头条133篇,要闻版66条;《羊城晚报》占据头版头条的关于非典报道有18篇,占头版非头条的有81篇。这个时期的非典报道,除了报道而广、数量多的特点外,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比较客观,褒贬义的都有,报道全面,真实。”正因为报道内容倾向于客观真实,逐步挽回了前期报道中内容失真的不利影响,报道有效地传递了信息、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同时较好地发挥了引导舆论的作用。

公共危机发生时,新闻媒体与公众是双向互动的关系,新闻媒体必须尊重受众知情权形成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建立完善的信息供求机制,满足受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信息需求。新闻媒体通过公开信息创造有利的主力意见环境,使正确的信息以媒体为中心形成波状传播,覆盖社会舆论领域,引导社会心理,纠正错误和被扭曲的舆论,构筑公众抵制谣言的防火墙,这就是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引导者的角色。

危机报道中,新闻媒体的引导者角色定位以后,需要做好平衡工作,防止“失衡”和“失度”。所谓的媒体报道失度,即对同一个危机事件,全国新闻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有时候大量无序的信息充斥着版面,各种雷同的数据与相似的受灾图片在各地新闻媒体上出现。失度和失衡的信息超过了公众所能承受的负荷,形成信息污染。公众希望得到全面广泛的信息来源,但并不需要过剩的无用信息。媒体在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时要注重信息的质量。危机报道中。新闻媒体要以最广的公众利益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和价值诉求,强化媒体的权利和责任意识。除了在第一时间使公众获得了解事态的发展,平息人们心中的恐慌,引导人们积极面对危机。同时,新闻媒体要适度把握危机报道,报道既要透明也要平衡。只有全面而平衡的信息报道才有可能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真正的保障并获得高质量的信息。也只有这样,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才能把满足公众知情权与妥善处理公共危机有机结合起来,引导舆论,正确对待社会危机,共同努力化解危机。

公众的抚慰者

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期间,滞留乘客的心理处于极端脆弱状态。就单个人来看,个人心理主要表现为恐惧、无助、绝望、抑郁、狂躁等不良情绪。就社会层面而言,群体的焦虑、恐慌、对政府的不信任、不合作等情绪和行为。新闻媒体在此期间充分发挥文字的暖人力量,留下了众多温暖人心的感性文字。《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相继以评论、宣言方式“建议外来工不回家”,大多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令人心生温暖。南方一些报纸还充分利用网络的快捷和信息量大的优势,抢先发布信息,以此弥补报纸发布信息的滞后性和容量有限性。例如,1月30日上午,温家宝总理视察广州火车站。网络即时发布图文直播,总理亲切的笑容、动人的话语当天迅速传遍网络世界,公众也由此知道春运的最新消息和最新部署,从国家领导人对旅客的关怀中得到了精神安慰。雪灾过后,一些新闻媒体并未就此了结,继续深挖雪灾期间感人细节,力图还原新闻现场,以期回顾、总结春运故事为这场危机注入情感力量,这对新闻是一种延续和提升,对公众则是一种情感升华。比如,《广州日报》发起“寻找救灾战士”,通过刊发“寻人启事”,向广大读者征集4名曾在春运一线累得“站着都能睡觉”的子弟兵。《南方都市报》则通过寻找晕倒乘客,寻找雪灾的受害者,寻找亲历被困火车站的见证者。

汶川地震,海内外新闻媒体齐聚中国,在向全世界传播最新动态的同时,也将地震中的人间关爱之情传向每个角落。震区的灾民因媒体富有人性化的采访和报道,他们受伤的心灵和身体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抚慰。关注灾区民众的生存状态,维护和尊重每个灾民的权利和尊严,关注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成为媒体报道的主题。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尊重受灾者的感情,并且努力做好心理服务功能,帮助公众克服恐慌心理,抚慰受众的心灵。

需要注意到的是,汶川地震报道中也出现了一些“人文关怀”的错位。在国外的灾害报道中,为了避免多次采访对采访对象造成伤害,一般会采取“新闻分享”的方式。尽量减少对受灾者的骚扰与伤害。而此次报道中,经常出“一个亮点,千人追逐”的现象,这种情形对受灾儿童的影响尤其巨大。如“敬礼娃娃”郎铮,因为过多地接受采访与追问回忆,已经出现怕说话、怕生人的心理障碍症状。教育部在类似现象已经泛滥的情形下,发出通知,要求“不得对受灾学生进行过度采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位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闻媒体在危机报道中的角色定位不准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灾难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在身心两个方面均已遭受很大伤害,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期。当他们

仍然沉浸在巨大的恐惧或者悲痛之时,不愿被人打扰。作为媒体而言,记者一定要认识到,这个时候的采访报道务必从安抚者的角色出发,充分顾及到采访对象的心理承受能力,尊重他们的感情,注意提问方式,不要因为没有采访到所谓的“人性化细节”、“感人”镜头而对采访对象造成再度伤害。灾难性危机事件发生后,几乎所有的当事人陷入痛苦之中。为了减轻公众的心理压力和痛苦感受,可以作一些闪烁着人性光芒、温情的报道。比如,汶川地震中,温家宝总理去看望地震期间诞生的婴儿,许多新闻媒体用多幅照片大篇幅地进行报道,图片中的温总理在帐篷医院里小心翼翼地抱着新生儿,脸上没有了多日以来的悲伤和严峻,情不自禁地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组报道一些观察家称之为“给悲伤的中国带来了一丝宽慰”。这带来的不仅仅是抚慰,还有中国未来的希望和光明。

危机的预警者

美国传播学家托斯韦尔认为,社会守望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功能之一。应对公共危机,关键一点就是要启动预警功能,以期提前发现威胁并告知管理者和公众采取规避措施。在公共危机之中,新闻媒体理当主动、自觉担负监测者、瞭望者和守望者的责任与角色。可以这么说,“敏锐的媒体通过自己的理性判断可以通过新闻报道提醒社会危险的临近,从而使得社会尤其是政府管理机构能够及时采取对策以避免危机的爆发或者减轻危机的危害。在现代社会里,大众传播活动被认为是社会的‘守望犬,在危机的潜伏期,媒体的预警功能对于个人和组织和社会都非常重要,是其它任何传播形式无法取代的。”

2008年3·14拉萨事件,虽然我国新闻媒体也做了大量的报道,但因报道的时间与事发时间晚了一周,在事件发展局势和国际舆论上陷入被动。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国内新闻媒体能及时将这一消息报道出来,至少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预警二是取得舆论的先导。,拉萨事件如果在第一时间在媒体公布。可大大节约信息传播的时间,公众了解到情况以后就有了防范心理,当地国家执法机关也有了防范心理并采取防范措施,事态的发展就不至于达到较为严重的地步,这就是媒体预警功能的发挥。

新闻媒体树立危机意识,及时预警危机,有利于保障全社会和政府的利益。“传统的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机制由于本质上是多级传播,在时效性上难以保证,而且由于层层截留往往会发生信息变形,因而无法保障政府管理人员尤其是最终决策人员及时获得充分的信息100%。而现代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高度发达,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细胞,而且由于大众传播的信息可以不经中间环节直接传达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因此可以成为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对于个人而言,公众主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生存环境,尤其是环境变化的信息,在这种变化尚处于酝酿阶段时,新闻媒体的危机报道是个人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自我保护措施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报道与事实情况一致并且能够正确反映事件的发展进程,那么公众就能对危机事件形成正确的看法并由此采取相应的行动,从而消除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

危机传播和媒体角色

公共危机事件指的是危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整体生活和共同利益的突发性和灾难性事件。危机传播就是针对危机采取大众传播手段,对社会加以有效控制的信息传播活动。危机传播的目的在于按照社会传播和新闻传播的规律,对危机处理过程进行干预和影响,促使危机向好的方向转化。

近几年,随着国内舆论环境的日益改善,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已经承担起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危机出现一些表征的时候,新闻媒体可以发挥其信息网络优势。及时发现危机并向政府作出预警。在危机处置的整个过程中,新闻媒体所担任的角色应该是舆论的引导者、公众的抚慰者、危机的预警者。2008年年初南方雪灾和5·12汶川地震中,新闻媒体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了广大军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引导全国人民尤其是灾区人民平安度过艰难的时期,避免了可能发生的群体性事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新闻媒体的三种角色并非彼此分开,而是不分彼此的关系,只是在有些危机事件中,其中某种角色的成分更多些而已。当今我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各种危机事件显得更为复杂。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借助于手机和互联网等工具,一些带有谣言性质的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比如贵州省瓮安县群体性事件,就是因为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通过网络的迅速传播。谎言很快演变成谣言,在贵州、全国乃至全世界蔓延开来,造成不明真相的网友和国内外人士群情激昂,对党和政府严厉批评指责,造成极坏的影响。因此,新闻媒体如何面对新形势,直面事实,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引导舆论,正确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是一个还需深入探讨的课题。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危机公众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探讨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危机”中的自信
新常态下的新闻媒体人